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老子《道德经》中的世间哲理,...

2023-01-18 19:08 作者:-青青陵上柏-  | 我要投稿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这种东西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述的,如果能用语言表述出来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如果道这种东西可以命名的话,那么他也就不是最初的道了。(第1章)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第4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第5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生养天地的道是永恒长存的,是生育万物的神秘莫测的总根源。

微妙的生母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第6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天下的人都认为这件事是美好的话,那么就产生了丑恶的事物。当天下人都认为这件事是善事的时候,那么就产生了不善的事。(第2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至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第8章)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第9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第10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第14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第16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第17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第19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敞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第22章)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自我表现,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而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骄傲,反而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第22章)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天地都不能长久不变,更何况是人呢?(第23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第25章)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才使用它。(第31章)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就会自然均匀。(第32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第33章)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第36章)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第38章)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非常大的器是不需要雕琢之工的;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第41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第42章)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所以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第58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以清静无为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不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第57章)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第63章)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第63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极高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第64章)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做事情如果到结束时仍如开始时那么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第64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我有三件法宝执守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第67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第68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第76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剥夺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人。(第77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任何东西也取代不了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第78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上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不分亲疏,经常眷顾善于顺应天道的人。(第79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第79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第81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第81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老子《道德经》中的世间哲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