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红楼梦|64 袭人夸富贵,不是一种原罪


第三十四回宝钗去看望宝玉,看到挨了这么重的打,一度哽咽语钝,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
宝钗后来又问,好好的,怎么动气打起来了,袭人便将焙茗的话一五一十说了,顺着把薛蟠也捎带了出来。宝玉忙去为袭人的失言解释,宝钗却不以为意,回答得堂皇正大,不偏不倚,让宝玉也十分佩服。若不是有黛玉缠绵,宝玉恐怕早投入温柔乡里了。
宝玉是重情之人,看到宝钗如此形状,也大感宽慰。宝钗对宝玉也动了几分真情,不然也不会回去埋怨哥哥,被薛蟠的话气到后,回去又哭了一整夜,眼睛都哭肿了,第二天又被黛玉笑话。

薛宝钗这个角色很不讨喜,因为她充当的是秩序维护者,她从不会破坏,不会反抗,总是逆来顺受,谦和大度,宛若看破红尘的世外高人。
可是在宝钗的内心深处,一样潜藏着烂漫天性,她的感情爆发起来,强烈炽热,她十分要强,也十分执着,这种坚强而又澎湃的感情,要比黛玉的缱绻悱恻,更让人动容。
薛宝钗的一生都在隐忍,她用冷香丸与金锁压制自己的热毒,让自己变得心如止水,但事实上她的内心依旧是躁动不安、蠢蠢欲动,她也有难以自抑的时候。这一回宝钗见到宝玉被打的不成样子,还在为自己宽心,也十分的欣慰,心想着倒没看错这个人,接着又想既然如此,就更应该努力上进,也不会被打成这个样子,让人心疼。
宝钗这一系列心理活动,也暴露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宝钗接着又提醒袭人慎言,不要授人以柄,免得招致无妄之灾。谣言经过两三道传播,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就像金钏跳井,传到贾政耳里,就变成宝玉强奸未遂,金钏不甘受辱,跳井自杀。

宝钗后来又提醒袭人,“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
所谓祸从口出,对于拿不准的事,千万不要在人前妄下结论,将来一旦惹上麻烦,也难以脱身。
袭人经得宝钗的提醒,后来王夫人见了袭人,先用话试探她,袭人只装作不知道。后来又主动进言,希望让宝玉搬出园子,免得以后再发生像金钏这样的事,又说自己也经常规劝宝玉,可宝玉就是不听,自己是不得已才大胆进言。袭人这番话当时就引起王夫人的猜忌。
常言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而王夫人又喜欢猜忌,她当时就觉得,袭人是在暗示宝玉身边有什么妖精人物,不得不搬出去。

不可否认,袭人的话客观上让王夫人形成隐忧,王夫人的猜忌虽然不是袭人一两句话而起,然而袭人的话却加重了她的不安。所谓言多必失,你无法预料到自己的话对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而因为袭人积极表现,向王夫人进言,能说明她就是坏人吗?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这是把人都当圣人看了。
袭人作为下等人,在那样层级森严的环境中,她如果想要晋升,就不得不表现出贤惠孝顺的样子。
袭人本性纯良,顺从温和,心中没有什么大识见,她的思想又深受当时封建文化影响,若说袭人的那一席话,全为自己考虑,也是委屈了她。袭人的话多少也表现了她心中的想法。她前面劝谏宝玉积极上进,努力读书,不要调脂弄粉、毁僧谤道,还要改去那爱红的毛病。放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之中来看,袭人还是很关心宝玉的。

如贾政对宝玉异常的严厉,轻打重骂,但他心中也是疼爱着宝玉的,只是他受封建思想侵蚀,变得异常的耿直迂腐,皇权天理更是刻在脑子里一样,他看到宝玉不思进取,整日和女孩子厮混,自然来气。
而袭人也是受封建思想影响深重的女子,她和宝钗是秩序的维护者,而黛玉晴雯,她们都具有反抗精神,并希望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的秩序。在这一过程中,她们必然是鲜血淋漓,满身伤痕。
宝钗袭人和黛玉晴雯的矛盾,本质在于,是选择维护旧的价值衡量体系,还是去选择遵从心意,去奔赴更理想的世界。
社会价值衡量体系,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如果是价值观出了问题,我们应该从价值衡量体系上找原因。

根据马斯洛人类需求金字塔理论,人类的需求是向上逐步递进的。生理的需要最为重要,如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这些东西满足之后,就需要建立安全需要,继而发展到尊重需求、审美需求、认知需求、自我超越需求等。
当生存问题都没有解决,人是不可能有更高的追求的,倘若贾宝玉出生在寒门,他也不会这么具有人文精神,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对着花花草草感叹,希望化成一缕烟飞到天边,恐怕他到时候一门心思地都是想着,今天怎么多挖几个土豆,多砍几捆柴火。
贫寒孤苦的穷宝玉,小时候又整天被家长责骂体罚,当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不匹配的时候,即便他以后会有些其它想法,也都是空中楼阁。他最后也难以摆脱负面消极的情绪困扰,到最后更可能被人当作傻子对待。

很多看官反感袭人,反感宝钗,但实际上袭人说的,并没有什么过错,我们只是拿今天的道德标准来审视她们了,而这恰恰说明了《红楼梦》的思想是超前的。
换作以前,袭人的这番话是让人钦佩的,她的出发点,我想更多的也是为了贾宝玉考虑。
退一步来说,袭人即便是嫉妒晴雯,攀求富贵,想要满足自己争荣夸耀的小心思,想着做人上人,不也是那个时代逼着人们这么选择的嘛?
不做人上人,就得被人上人欺压奴役,不做人上人,就没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只配给人上人低头服务,生存都是个难题。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如果攀求富贵也算原罪,那这罪应该归到全体人类身上。
袭人受礼教文化和理学思想荼毒,她的选择顺从时代的引导,她的认知有局限性,作为普通人,她只是一棵随风飘摇的小草。

但我想,曹雪芹也理解袭人的选择,他并不想贬低那些努力向上爬的小人物,他恨得是剥削奴役压迫人民的封建统治者,和吃人的礼教文化。
袭人只能在符合固有认知和生存地位的前提下,尽量不辜负眼前人,而不能把自己的情与整个世界建立起来。
她最终并没有辜负与宝玉之间的感情,但我们非要将这种感情看作是对家国的感情,当作一种不忠不孝,我觉得这种观点太过迂腐僵化,也太过严苛了。
曹雪芹形容她天性纯良,而身为下层人民,为了自己生计前途考虑,这一点我觉得是无可厚非的,无论任何时代,想要过更好的生活,都不能当作评价一个人好坏的标准。
或许我们要的不是公平,只是想不公平的对待别人。我们想要的也不是别人对自己有多好,而是想能够堂皇正大的对别人不好。
作为万物之灵,我们有伤害别人取悦自己的自然天性,也有为了彼此间的情谊,甘愿奉献自己的智慧人性。

我想曹雪芹最后,也是想告诫人们多行一善,尽量不要辜负彼此之间的感情。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生存我们可以做出任何不公平的事,可是不要忘记了,我们是在自然法则淘汰下的万物之灵,我们处在食物链的顶端,操纵着一切生命,有着其它生物无法比拟的感情世界。
我们没有锋利的牙齿,没有尖锐的爪子,更没有其它物种身上的速度与力量,但我们有一颗温暖彼此,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情感联系的脆弱的心。这颗心足够温暖尘世间一切冰寒,可以让冰冷的世界充满温暖。
最后我想说,曹雪芹大旨谈情,我们也不要放弃心中的情,不要将曹公辛苦塑造的美梦,想的那么卑劣不堪,不要因为偏见情绪就放弃善待这个世界,不要忘记我们来时的笑容,也不要轻易地贬损和我们一样努力生活的人。
正与邪存在每个人心中,我们只能在正邪对抗中,不断地去寻找真实的良善。只要我们不辜负心中的情,不要因为名利欲望就迷失了自己,就能使自己如珍珠一般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