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必然还是偶然?大唐丧失多少终结这场叛乱机会?(二)
当然也有人会提出来了,说你看看安禄山掌握的军队有多少?实际上有15万人号称20万人,整个大唐王朝的军队有多少?也不过是50万人,50万人当中安禄山自己就占了15到20万人。更重要的是安禄山担任的是范阳、平卢、河东三个地方的节度使,他管辖的范围比其他的军队管辖的范围都要大,但是你再大也只是个地方的节度使,即使你管三个地方的节度使。你控制的范围,你管理的财政收入,跟整个大唐王朝怎么比?而且富庶繁华的地方,税收多的地方也都没在你手里。
这种情况下你直接发动政变哪有那么容易?而且自古以来造反都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差事,你以为一蹴而就大唐王朝就归你了?即使你拿下了长安、洛阳,但是整个朝廷号令天下,勤王你又能撑多久?所以对安禄山和他的团队来讲,造反并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这样一个想法,更重要的是安禄山手下的这些人,他们的想法是什么?我只要控制河北这一带,我在这儿能说了算,这就算可以了,我何必夺取那么大的地方?所以这种过程绝对是一个突变的结果,所有把它当成一种必然选择的结果,并不利于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分析。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新的说安禄山为什么敢于造反?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契丹人和奚族人当时决定对他不进行进攻了。比如说当时的渤海国就其实是暗暗支持安禄山的,他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免得自己这边突然造反,攻打大唐的时候,身后的敌人,你所防守的敌人直接冲过来了。其实在渤海国这一带怎么会跟安禄山产生密切的交集?就是因为安禄山是粟特人出身的,粟特人特别喜欢做生意,本来是在回合聚居的地区对汉人进行贸易的,结果就从大西北直接跑到了东北做生意,东北地区有非常丰富的这样各种资源,而且渤海国从大祚荣开始就归附于唐朝,所有的制度,包括整个城池的建设,完全仿照唐朝来,唐朝三省六部制,我也三省六部制。
唐朝的京城做的方方正正的,我也模仿唐朝京城,在黑龙江也建这么一座城市,并且一个城市还不够,也建立五个京城来管理东北的府第,同时跟日本隔着日本海进行大量的贸易,在跟日本和高丽进行贸易的过程当中,整个粟特人逐步掌握了渤海国的这样一个政权,掌握政权之后,慢慢的就开始支持安禄山了,这样一来安禄山的后方更稳了,他才能放手从北京出发,开始向长安城,包括洛阳城这两个京城进行进贡了,这也是安禄山敢于起兵的重要原因呢。即使安禄山没有了后顾之忧,手下呢有精兵强将,更重要的是打了唐王朝一个措手不及,你想控制大唐王朝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唐王朝即使在一次次犯错的情况下,也依然有机会完全剿灭安史之乱?
当然了这种错误真是让人痛心疾首。首先唐王朝手下是有优秀将领的,比如说大堂双臂,高仙芝和封常清J2位出兵就已经可以抵挡安禄山了。当然了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手下带的兵简直是太弱了,就是因为唐王朝把精锐的军队都放在东北、西北加上边境一带了,真正拱卫长安的其实更多的是一些老弱病残也平时缺少训练的军队。这些军队到什么程度?他们直接打开仓库的时候去拿武器?
发现好多武器都没有安置金属的,这样一个枪头上阵的时候,相当于就给你一个白蜡杆去拿着跟人打呀。盔甲方面更是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你让高仙芝和封常清这样的人哪怕是身经百战也会节节败退。果不其然从北京杀出的叛军直接去洛阳取太原,都取得了初期的胜利,最后怎么办?封常清和高仙芝退无可退,只好把兵丁逮到了潼关,到潼关之后能够死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