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关系」解题技巧(11)——建模法

全文字数|5.9千
阅读时间|31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数据简单思路困难的题目——建模法
2.例题1:没有特殊要求的概率题可以化简
3.例题2:「人数」与「人次」
4.例题3:单纯典型的「陷阱题」
5.例题4:利用「思维定式」制造的难题
6.例题5:逐圈排除与拟值反推法
7.例题6:从数据本身找到突破口
8.例题7:极限题的简单思路
9.例题8:对「承担损失」一词的理解
10.例题9:用数据支撑结论,不能想当然
11.例题10:非常巧妙的题目
12.例题11:建立简单的模型
13.例题12:「翻译」题目叙述非常重要
「数量关系」中有些数据非常简单、思考难度非常大的题目,有时候需要用「建立模型」的方法去解题。

一、数据简单思路困难的题目——建模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数量关系」决定了公考难度的天花板,而数据简单、思路困难的题目有些像「奥赛类题目」,就像天花板中间的电灯一样,非常耀眼而炫目。
行测中的「奥赛类题目」并没有固定的选材,速度追逐、极限取值、列队分组、工程制造都有所涉及。但是,限于行测时间的要求,此类题目不可能出的特别难,一般来说「思路较为复杂,数据非常简单」,在计算上是没有什么压力的。
总体来说,各位小伙伴在遇到此类题型时,一定要勤用纸笔,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建立相关的模型,避免掉入陷阱。
二、例题1:没有特殊要求的概率题可以化简
【2018国考地市级卷62题/ 省级卷64题】某单位的会议室有5排共40个座位,每排座位数相同。
小张和小李随机入座,则他们坐在同一排的概率是多少?
(A)不高于15%
(B)高于15%但低于20%
(C)正好为20%
(D)高于20%

小张和小李随机入座,则他们坐在同一排的概率是多少?
(A)不高于15%
(B)高于15%但低于20%
(C)正好为20%
(D)高于20%
正确率55%,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5排40座,每排8座
②求小张小李同一排的概率
本题非常简单。由题意可知40个座位没有任何特殊性,因此可让小张坐到任意一个位置上,例如1排1座。此时1排还有8-1=7座,总共还有40-1=39座,即:
小张小李同一排的概率=小张做到第1排的概率=7/39=17%~18%之间,B选项正确。
本题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公式,原因是座位没有特殊性,对小张、小李二人也没有特殊要求,因此直接固定其中一人的位置即可。
需要注意本题不可以算作8/40=20%。

三、例题2:「人数」与「人次」
【2016国考省级卷73题】某出版社新招了10名英文、法文和日文方向的外文编辑,其中既会英文又会日文的小李是唯一掌握一种以上外语的人。在这10人中,会法文的比会英文的多4人,是会日文人数的两倍。
只会英文的有几人?
(A)0
(B)1
(C)2
(D)3

只会英文的有几人?
(A)0
(B)1
(C)2
(D)3
正确率39%,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英+法+日」=10人数
②只有小李会「英+日」,即「英+法+日」=11人次
③会外语的人次关系为:
「法」=「英+4」=「日」×2
根据③可知「英」=「法-4」,「日」=「法」/2,③代入②,得:
「法」+「法-4」+「法」/2=11
→2.5「法」=15
→「法」=6,即「英」=「法-4」=2
根据②可知:
「只会英语」的人数=「英」-1=1,B选项正确。
这道题涉及的计算步骤,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也可以轻松应对,但如果弄不清「人次」和「人数」的关系,大部分大学毕业生(61%)也会做错。
遇到这种数据极为简单的题一定要冷静,必须清楚「人次」究竟是多少。

四、例题3:单纯典型的「陷阱题」
【2015国考地市级卷62题/省级卷62题】某单位有50人,男女性别比为3︰2,其中有15人未入党。
若从中从中任选1人,则此人为男性党员的概率最大为多少?
(A)3/5
(B)2/3
(C)3/4
(D)5/7

若从中任选1人,则此人为男性党员的概率最大为多少?
(A)3/5
(B)2/3
(C)3/4
(D)5/7
正确率58%,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50人,男:女=3︰2(男30人女20人)
②15人未入党(35入党)
③求任选一人,男性党员的最大概率(即「男性」和「党员」尽可能多地重合)
括号内的数据都可以在列出关系后立即分析出。
由于30男,35党员,因此「男性党员」最多30,总人数50,即概率为30/50=3/5,A正确。
本题是典型的「陷阱题」。题干极为简单,所有步骤都可以通过心算秒出结果,但需要注意叙述中暗藏的陷阱。题干并没有说「女性一定有党员」,不能用按3︰2来算男女党员比。
注意「此人为AB两种身份的最大概率」隐含的AB交集最大的表述。

五、例题4:利用「思维定式」制造的难题
【2015国考地市级卷67题/省级卷70题】甲、乙两名运动员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甲出发1分钟后乙同向出发,乙出发2分钟后第一次追上甲,又过了8分钟,乙第二次追上甲,此时乙比甲多跑了250米。
两人出发地相隔多少米?
(A)200
(B)150
(C)100
(D)50

两人出发地相隔多少米?
(A)200
(B)150
(C)100
(D)50
正确率57%,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跑道长400m
②甲先跑1min
③乙随后2min追上甲
④再过8min乙第二次追上甲,此时乙比甲多跑了250m
⑤求两人出发地距离
根据④可知,甲乙最终在同一处时,「乙比甲多跑了250m」<跑道长度400m
→甲乙都没开始跑时,甲在乙前方250m
根据①可知:
甲乙都没开始跑时,甲在乙后方400-250=150m
150<250,跑道为环形,两者取小值算距离,因此两人出发地距离为150m,B选项正确。
通过下面这张图能够更好理解本题:

可以发现,只要「甲乙一起跑时乙多跑的路程」-「乙跑之前甲跑的路程」=250m,无论两人是否变速(本题并未提到匀速跑)、跑了多少圈、用时多少都不影响本题的结论。
本题是公考史上最经典的「陷阱题」之一,陷阱出的非常巧妙。
绝大部分「数量关系」题都能用上所有的数据,而本题的绝大部分数据没有作用,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但是各位小伙伴们可以想一想,是不是「数量关系」的题目并没有要求「本题所列的数据都是有用的」?这就是本题根据考生「思维定势」所设置的难点。
如果「最终乙比甲多跑了650m」,则结论依然不变。

六、例题5:逐圈排除与拟值反推法
【2014国考61题】30个人围坐在一起轮流表演节目,他们按顺序从1到3依次不重复地报数,数到3的人出来表演节目,并且表演过的人不再参加报数。
在仅剩一个人没有表演过节目的时候,共报数多少人次?
(A)87
(B)117
(C)57
(D)77

在仅剩一个人没有表演过节目的时候,共报数多少人次?
(A)57
(B)77
(C)87
(D)117
正确率47%,易错项D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30人围成圈,1~3报数
②报数的人退出圈
③求仅剩1人未报数时,总报数人数
方法一:逐圈排除
由于30这个数据不大,因此一圈圈排除报3的人数,最后将每圈人数相加即可。
第一圈30人,从第1人开始算(下同),报3者为:
3、6、9、12、15、18、21、25、27、30,共10人
第二圈(30-10)=20人,报3者为:
3、6、9、12、15、18,共6人,余2人
第三圈(20-6)=14人,报3者为:
1(因为第二圈余2人,该圈第1人就是3号,下同)、4、7、10、13,共5人,余1人
第四圈(14-5)=9人,报3者为:
2、5、8,共3人,余1人
第五圈(9-3)=6人,报3者为:
2、5,共2人,余1人
第六圈(6-2)=4人,报3者为:2,余2
第七圈(4-1)=3人,报3者为:1,余2
第八圈(3-1)=2人,报3者为:1此时还有1人未报数,符合题意。注意第八圈只需要报1个数。
因此总人数为:
30+20+14+9+6+4+3+1=87,C选项正确。
方法二:拟值反推
对于这种规律非常固定的题目,可以拟一个比较小的数去寻找其中的规律,并反推至题干的较大值上。本题可以从1人开始寻找「仅剩1人未报数」和「全部都已报数」的人次是否有规律。
当共有1人时:
「仅剩1人未报数」=0次
「全部都已报数」 =3次(同一人报3次,下同)
当共有2人时:
「仅剩1人未报数」=3次
「全部都已报数」 =6次
可以发现具有下面的关系:
【仅剩1人未报数人次=(人数-1)×3】
因此结果为(30-1)×3=87,C选项正确。
本题方法一比较直观,圈圈分析,属于「层析法」;方法二比较简明,通过建立模型来反推题干的情形,属于「建模法」。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托使用方法一,建议大家一边写乙丙的报数序号一边排除报数为3的序号,这样非常方便。

七、例题6:从数据本身找到突破口
【2014国考66题】某单位某月1~12日安排甲、乙、丙三人值夜班,每人值班4天。三个各自值班日期数字之和相等。已知甲头两天值夜班,乙9、10日值夜班。
丙在自己第一天与最后一天值夜班之间,最多有几天不用值夜班?
(A)0
(B)2
(C)4
(D)6

丙在自己第一天与最后一天值夜班之间,最多有几天不用值夜班?
(A)0
(B)2
(C)4
(D)6
正确率39%,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1~12日甲乙丙各值班4天
②日期数字之和相等
③甲值1、2,乙值9、10
④求丙在第一天、最后一天之间做多几天不值班
本题只有12天,且限定了甲乙2天的值班日期,因此一定要列出日期数字之和(简称「和」),尝试寻找其中的关系。
1~12日数字之和为(1+12)×12/2=78
根据②可知:
甲乙丙的「和」均为78/3=26
根据③的描述可知:
甲2日的「和」为1+2=3
乙2日的「和」为9+10=19
日期还余下3、4、5、6、7、8、11、12
由于乙极大,甲极小,直接尝试将日期中剩余最大的11、12分配给甲,将最小的3、4分配给乙,得:
甲=1+2+(11+12)=26
乙=9+10+(3+4)=26
甲乙恰好均满足要求,也就是说本题只有一种分配方法,即:
甲→1、2、11、12
乙→3、4、9、10
丙占据中间的5、6、7、8,即4天相连,每天都值班,因此D选项正确。
本题看似需要考虑多种情况,但题干对数据的限制极为严格,因此需要从极端情况考虑,如果极端情况不成立,再尝试使丙可能值班日期中插入尽可能多的甲、乙值班日即可。
数据限制严格的题目,一定要从数据本身找到突破口。

八、例题7:极限题的简单思路
【2012国考79题】草地上插了若干根旗杆,已知旗杆的高度在1至5米之间,且任意两根旗杆的距离都不超过它们高度差的10倍。如果用一根绳子将所有旗杆都围进去,在不知旗杆数量和位置的情况下,最少需要准备多少米长的绳子?
(A)40
(B)60
(C)80
(D)100

最少需要准备多少米长的绳子?
(A)40
(B)60
(C)80
(D)100
正确率33%,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旗杆高度1~5m
②任意两根旗杆距离不超过高度差10倍
③求围住旗杆,最少需要准备多少米长的绳子
本题要求取旗杆间的极限距离。显然当一个旗杆5m,另一个旗杆1m的时候,两者距离为40m最长,此时用80m的绳子可以将其「对折」后围住,C选项正确。
注意此类题一定要直接考虑极限距离,所有旗杆在一条直线上才能使其距离最远。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尝试一下旗杆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形。

九、例题8:对「承担损失」一词的理解
【2012国考67题】甲乙二人协商共同投资,甲从乙处取了15000元,并以两人名义进行了25000元投资,但由于决策失误,只收回了10000元,甲由于过失在己,原意主动承担的损失。
收回的投资中乙将分得多少钱?
(A)10000元
(B)9000元
(C)6000元
(D)5000元

收回的投资中乙将分得多少钱?
(A)10000元
(B)9000元
(C)6000元
(D)5000元
正确率50%,易错项D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乙出15000元,两人共出25000元投资
②只收回10000元
③甲承担2/3损失,乙分得多少钱
根据②可知,投资共损失:
25000-10000=15000元
根据③可知:
甲承担损失15000×2/3=10000元
乙承担损失15000×1/3=5000元
根据①可知乙出资15000元,损失5000元,即乙应当收回15000-5000=10000元,A选项正确。
本题切不可用最终收回的10000元减去乙损失的5000元得出D选项,因为「乙承担的损失」是基于出资额而不是收回金额来算的。
本题计算毫无难度,解题关键在于「承担损失」一词的理解是否准确。

十、例题9:用数据支撑结论,不能想当然
【2011国考68题】甲、乙两人在长30米的泳池内游泳,甲每分钟游37.5米,乙每分钟游52.5米,两人同时分别从泳池的两端出发,触壁后原路返回,如是往返。
如果不计转向的时间,则从出发开始计算的1分50秒内两人共相遇了多少次?
(A)2
(B)3
(C)4
(D)5

如果不计转向的时间,则从出发开始计算的1分50秒内两人共相遇了多少次?
(A)2
(B)3
(C)4
(D)5
正确率54%,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甲乙在30m泳池游泳
②甲37.5m/min,乙52.5m/min
③两端出发,原路返回,不计转向,求1min50s共相遇多少次
观察选项可发现最大值只有5,因此列出甲乙可能相遇的情况,通过计算和选项比对即可。
首先统一并简化单位,可发现:
52.5:37.5=105:75=21:15=7:5
根据①②可知,1min50s时,甲乙共游过的距离为:
(37.5+52.5)×(60+50)/60
=90×110/60=165m
即甲乙相遇时,两者各游的距离为:
甲=165×5/12=68.25=2+个游泳池
乙=165×7/12=96.25=3+个游泳池
乙最后一段游出96.25-90=6.25m
甲最后一段游出68.25-60=8.25m,最后一段甲>乙
也就是说,甲乙相遇时,甲游了2次多一点,乙从甲对面游了3次多一点,如下图所示:

以速度较慢的甲为观察点,明显可发现甲和乙「相遇」3次,B选项正确。
需要注意此类题不能想当然,得出的结果一定要有数据支撑。观察上述示意图可发现,最后一段乙只差两米就能「追上」甲,即两人相遇4次。很多考生误选了C选项,其原因就在于凭感觉认为乙在最后会「追上」甲,这种思路是不可取的。做题一定要有数据支撑,不能「想当然」。

十一、例题10:非常巧妙的题目
【2011国考73题】小赵、小钱、小孙一起打羽毛球,每局两人比赛,另一人休息,三人约定每一局的输方下一局休息,结束时算了一下,小赵休息了2局,小钱共打了8局,小孙共打了5局。
参加第9局比赛的是:
(A)小钱和小孙
(B)小赵和小钱
(C)小赵和小孙
(D)以上皆有可能

参加第9局比赛的是:
(A)小钱和小孙
(B)小赵和小钱
(C)小赵和小孙
(D)以上皆有可能
正确率45%,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赵钱孙打羽毛球,2人打1人休息
②输方下一句休息
③赵休2,钱打8,孙打5
④求参加第9局比赛的人
根据③,直接「兑掉」数据:
赵休2=「孙钱局」=2
赵休2,钱打8,孙打5→赵不休息时,「赵钱局」=8-2=6,「赵孙局」=5-2=3
即总局数=6+3+2=11
其中:
赵打9休2
钱打8休3
孙打5休6
根据「孙打5休6」和「3人比赛,不能连续休息2把」的限制可知,孙的11局一定为如下情况:
休→打→休→打→休→打→休→打→休→打→休
因此孙第9局休息,为「赵钱局」,B选项正确。
本题非常巧妙,看似无法判定第9局的情况,但根据各种限制能够确定该局小孙休息。这道题考察的是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出题水平很高。

十二、例题11:建立简单的模型
【2011国考80题】一个班的学生排队,如果排成3人一排的队列,则比2人一排的队列少8排;如果排成4人一排的队列,则比3人一排的队列少5排。
这个班的学生如果按5人一排来排队的话,队列有多少排?
(A)9
(B)10
(C)11
(D)12

这个班的学生如果按5人一排来排队的话,队列有多少排?
(A)9
(B)10
(C)11
(D)12
正确率38%,易错项B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3人一排,比2人1排少8排
②4人一排,比3人1排少5排
③5人一排,求队列有多少排?
题干极为简明,赋值出一个「简单模型」,再考虑整体情况是最好的解法。
首先假设每排站满人。根据①很明显可以看出,可赋值共有6人,则:
3人一排=2排,2人1排=3排,此时少1排
根据该模型可推出,每6人正好少1排,即6×8=48人时,正好少8排。
将48人的数据代入②,可发现:
4人一排=48÷4=12排
3人一排=48÷3=16排,此时正好少4排
题干要求是「少5排」,那么可以在48人基础上加人,尝试未占满的情况。
很明显可发现,当再加4人时:
「4人一排」加了1排,而「3人一排」则加了1排后再加1人,相当于加了两排,从而使两者之差到达5排。
重新代入「3人一排」和「2人一排」的比较,可发现当再加4人时,「3人一排」加了1排后再加1人,「2人一排」加了两排,两者情况相同,维持「少8排」的情况不变。
因此总人数为48+4=52人,即「5人一排」时站10排后余2人,相当于站11排,C选项正确。
本题「一排」只需要考虑2~4人的情况,非常简明,因此直接赋值初始共有6人,得出「2人一排」和「3人一排」的最简单模型,逐个考虑就很容易解出了。
「一排」并不需要站满人,因此想通过公式来考虑相互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十三、例题12:「翻译」题目叙述非常重要
【2018国考55题】某机关20人参加百分制的普法考试,及格线为60分,20人的平均成绩为88分,及格率为95%。所有人得分均为整数,且彼此得分不同。
成绩排名第十的人最低考了多少分?
(A)88
(B)89
(C)90
(D)91

成绩排名第十的人最低考了多少分?
(A)88
(B)89
(C)90
(D)91
正确率45%,易错项C

列出题干数据关系:
①20人考试,及格线60分
②平均88分,及格率95%
③得分整数,彼此分不同
④求排名第十的最低分数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翻译」题干的描述。
根据①②可知:
20×95%=19人及格,即1人不及格。
根据④可知:
排名1~9分数最高,排名11~19分数最高,且排名第20的不及格考生为59分(不及格中最高)。即不及格考生比平均分低了88-59=29分。
根据③可知:
1~9名考生分数为100、99、98……92,比平均分88高出12、11、10……4,总共高出:
(12+4)×9÷2=72分
「兑」掉不及格考生,得还高出72-29=43分。
也就是所,当排名11~19的考生「拉低」的平均分总值最接近45时,答案正确。根据③的限制和④的要求可知,11~19名考生应和第10名考生的分数紧密相接,彼此仅差1分,这样才能「拉低」平均分的总值最少。
由于4个选项紧密相连,因此直接代入即可。
A选项:
第十名88分=平均分,即第11~19名分别为87、86……79分,拉低平均分数为1、2……9,总拉低分数为:
(1+9)×9÷2=45>43,不成立。
B选项:
相当于A选项10个数各增加1分,总拉低分数为45-10=35<43,成立
CD分数比B高,无需考虑。因此B选项正确。
本题难度较高,一定要充分理解题目叙述中的含义,将其「翻译」出有用的条件。
需注意最后一步算「拉低」平均数的快速计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