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卡里古拉》的部分解析
声明:本篇专栏更偏向于个人理解与感想,有诸多不足之处,本人也是第一次写解析,请各位多多包涵!
目录
(一)情人之死,揭世界之荒诞本质 (二)编织逻辑,企图重构世界规则 (三)子民即吾,亦荒诞命运之囚徒 (四)反抗命运,扮演命运抨击命运 (五)何为卡里古拉,为何《卡里古拉》? (六)浅析卡里古拉反抗命运的失败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且看加缪其一生的文学作品,“死亡、罪恶、幸福”皆为加缪文学作品中“塑造荒谬形象”的主旋律、载体。而《卡里古拉》一书,则描写的是一位皇帝对命运与荒诞本身的反抗。 命运在名为世界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将世界本身的荒诞折射在人们脸上,把舞台下的众生卷入其中,便是命运的使命,唯有言正厉色直面命运的人,才能拆下它束缚生灵的枷锁,由提线木偶变成真正自由的人。在见证这被悲壮命运残害地萧索肃杀的世界后,卡里古拉否认了人们、否认的亲友、否认了大臣、最后也否认了自己...... (一)情人之死,揭世界荒诞之本质 《卡里古拉》的故事,起始于卡里古拉与妹妹图西菈恋爱的终结。所爱之人死亡,即卡里古拉开始思考生活本质的起点。据史料记载,卡里古拉本是一位颇获民心的皇帝,在妹妹死前,他即世人生活之道的缩影:于世间出生,享应得之权利,行人之常事,而后寻求所爱之人,窥探幸福的光芒,在一切事物中寻找自己的意义、生活的意义、爱的意义…… 而在妹妹死后,作为拥有世间无限权利的卡里古拉顿时发觉,人世间那看似美好的“按部就班作息表”,却欠缺了生而为人最重要的一部分——自由。对于神授君权的卡里古拉,他亦无法改变妹妹之死亡,亦无法获得纯粹的爱情,他也亦如众人般陷入到这通往虚无的深渊之中。于是,青年失意的卡里古拉终于知晓,世间所有美妙的一切,皆无法逃脱所谓命运的操控。命运霎时间,皆可将有价值之物毁于一旦,无法操控的命运随时可将所有有意义之物毁灭,随时可上演一出疯狂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剧…… 在这“喜怒无常”的命运下,世间的一切都好似毫无意义:祥子最终难逃穷苦命运的努力、宝黛最终难逃破灭结局的抗争、玛丝琳最终未能让米歇尔重视自己的悲惨、《银灰色之死》的男主最终难逃失去静儿的单相思、以及卡里古拉最终难逃爱人逝去的热恋……然而在命运统治下毫无意义的世界,世人仍愿意生活在此,仍在努力探寻着生活一切的意义。明明这个世界的存在、改变、毁灭一切都毫无意义,人们却还愿意发掘世间美好,还在发掘随卡里古拉爱情逝去而逝的“爱的意义”,这不合逻辑,在不存在意义的范畴中卖力寻找意义的存在?(人来到世上,依习俗而动,努力追求那些世俗所要求的东西,然后老去,最后默默死去。终其一生,人从未自由。——曾利霞《荒诞世界的反抗者》)这实在是过于荒诞,这是荒谬,若是停留在这“无意义”范畴的枷锁中,人再怎样努力,都无法获得自由,无法找到生存的意义。然而,为神授予君权的卡里古拉,是人间最具有反抗命运能力的人,他认识到,世间荒诞的本质是无逻辑的象征。于是,他: (二)编织逻辑,企图重构世界规则 “之所以被处决是因为有罪。有罪是因为身为卡里古拉的子民。然而,所有人都是卡里古拉的子民,所以每个人都有罪。结论就是所有人都该死。”——《卡里古拉》 (一)中提到,卡里古拉认识到反抗荒诞的武器就是逻辑。而对于皇帝而言,什么是逻辑?那必然是法律与规则了。于是在文中,卡里古拉对贵族无休止地戏称、玩弄,处死富人以处理国库,大肆干预艺术标准以压迫大臣,制定荒唐法律以残害人民。于是,一个本受民心爱戴的皇帝,走上了暴政专制的路。而这,恰恰是卡里古拉所求,因为在他心中,命运就像是这样将他的图西菈,他的爱,这样毫无征兆地带走的。 在第三幕的开场,各位大臣举行了一场以卡里古拉为中心的戏剧。其中,卡里古拉自称为神明维纳斯而敛取公众财务,最后甚至是忘了将钱收起就草草下场。卡里古拉拿着女神的身份故作丑态,他想告诉所有人,所谓自诩为神明的就是这般丑陋,也就是我卡里古拉,我卡里古拉就是这般恶臭。我可以随意左右人们的信仰,随意获取人们的利益,随意要求人们接受我的施虐与统治,因为我卡里古拉,就是“众神本身”。这与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形象的所做所为极为相似,那就是——命运。卡里古拉编造的逻辑与自导自演的这出戏剧,它告诉人们,你们在命运(神明)的统治下毫无自由可言,仅仅就是一群提线木偶,一群任人摆布的傀儡罢了。对于想要反抗荒诞命运的卡里古拉而言,众人认为他亵渎神明的看法正中他的下怀:这就是世界的规则,这如“我”一般喜怒无常的命运可以控制任何人的行为。 幕后,希皮翁愤怒地指责卡里古拉,认为他无法无天,竟然亵渎神明。希皮翁这句话体现了他对神明的崇拜,而获得神的祝福就是希皮翁崇拜神的意义。但是卡里古拉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无法改变神的决策,都无法获得神的青睐。相反地,神只会草草对待人们的愿望,就像被丢弃的钱币一样,命运能轻松戏弄一个虔诚的教徒。正如卡里古拉所扮演的维纳斯一样,不论人们多么勤劳努力,多么虔诚,不论多么努力追求幸福,这些愿望对于神而言也仅仅是一毛不值的钱币,充满意义的情感被神对待得毫无价值,这简直不可理喻。卡里古拉、即为“命运”,告诉希皮翁,若想成为弹指间能使万物灰飞烟灭的神(命运),那就要像神(命运)一样残酷地捉弄生灵,这也正是本书中一句戏剧性的名言:“与神明比肩的唯一办法,就是同神明一般残酷”。 于是在此段,我们可以在文中寻找到三种角色:1.被卡里古拉统治的众人;2.伪装成神明与规则让人去思考世界本身荒诞的卡里古拉;3.被卡里古拉认为控制一切生灵的命运。三者的权利大小为3>2>1。卡里古拉为命运的控制所行动,而子民们却又为卡里古拉的命令所行动,这如庄子《齐物论》中的《罔两问影》有异曲同工之妙。(罔两问影:罔两问影子:“先前你在走,现在又停下;先前你坐着,如今又站了起来。你怎么没有自己独立的持守呢?”影子回答说:“我是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又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难道像蛇的蚹鳞和鸣蝉的翅膀一样微小吗?我哪里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这样?我又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而不会是这样?”) 影子归顺于人,自己却不知为何,对这样的自然规律没有抱走疑问。罔两认识到自己与影子被束缚的悲惨命运,可惜也无可奈何,但罔两不愿认同不敢反抗的自己,勇敢地向事件本源抛出质问:“我的一切行为在这命运的不由自主下,是否有其意义?如果毫无自由可言,自己就是个任人摆布的人偶,在任人摆布的情况下,我可以说我拥有自由吗?若没有自由,又何来自我?那自我的意义何在?那影子,又如众人,他们的意义何在?世界的意义何在?”影子听完罔两的疑问与猜测,它乱马失前蹄,被动地喊到“怎么是这样?我该怎么做?谁来告诉我?”于罔两而言,它思考到世界本身之荒谬,也知晓了自己与影子命运的按部就班;就如同卡里古拉,在他妹妹死后。他意识到: (三)子民即吾,亦荒诞命运之囚徒 在命运的统治下,人们的七情六欲互助共进毫无意义,唯一能够履行的权利则是服从命运的安排,而在卡里古拉看来,他的子民也如他一般服从着“神权”的安排。休谟在其对因果律的怀疑中也作出过类似的描述,他指出,站在经验主义的角度因果仅仅是一个虚构概念,它是由人在生活中所产生的思维惯性而产生的虚构概念。人们无法认识因果(休谟也曾举例说明过人们看到的仅仅是两个事件的不同而非因果本身),只能体会到事件之间的关联。不过之所以会产生诸如此类的思维惯性,是因为在我们阐释的因果中,包含了我们生而为人的七情六欲。譬如我想学习,是因为我想考好,潜在元素其实是为了内心能够获得长久愉悦、我想吃饭,是因为我饿了,潜在元素其实是对于饱腹的需要以及对饥饿的厌恶等等。 然而,休谟的怀疑论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存在因果,继而那些与因果在一条线上的蚂蚱,也就是人的自由意志,也从不存在。所谓能感受到的自由意志也是由于不能够认识物自体本身而产生的错觉(休谟本人为不可知论者)。所以,人类不存在任何自由意志,人任何所谓的“决策”则是从属于客观定律的必然,人也无法获得真正的知识,继而,道德法律与自然科学皆不可能,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不以人的意志进行改变,人的一切都显得毫无意义。休谟的观点与卡里古拉的观点不约而同:人人皆为命运的囚徒。 回到罔两问影,影子在听闻罔两对于二者均处于“不由自主”状态下的判断后,表达出迷茫、被动与畏惧。这正如同卡里古拉统治下的人一样:“人们都以为一个人会痛苦,是因为所爱之人突然死去。其实人真正的痛苦并非如此浅薄,而是发现悲伤也不会持久,连痛苦都失去了意义。”——《卡里古拉》。就连看似最深沉的情感,人们也在利用这深沉的表象欺骗着自己。当我们很快走出悲伤的情感,我们开始思考,我们是否应该继续逼迫自己陷入悲伤?如果真正的“不浅薄”是发现痛苦都没了意义,那么人所感受到的悲伤本身又是否又显得荒谬可笑?还是因为在这世界上——人从没有过自由的意志,所以就连情感都是客观定律(命运)的机械必然? 对于已经发掘命运的无常与被摆弄的世人,卡里古拉所做的决定是: (四)反抗荒诞,扮演命运抨击命运 卡里古拉扮演女神,以低俗行为丑化神明;卡里古拉施行暴政,以疯狂法律激化民愤;卡里古拉残杀大臣,以胡闹戏弄激起反抗; 卡里古拉喜怒无常,似乎在诉说着猝不及防的命运…… 第三幕第三场到第四幕,埃利恭与年老贵族向卡里古拉揭发了众大臣的谋反计划,而听闻此事,卡里古拉早有预料,并且毫不在乎。在第三幕的最后,卡里古拉拿起蠟板 对谢黑亚说“这是(反抗者的)证据,对不对”谢黑亚说道:“我不认为你需要证据才能杀人。”谢黑亚的这句话非常重要,因为他意识到,他眼前的那位皇帝,就是如此荒诞无比。卡里古拉听到他的这句话,也非常开心,他对谢黑亚笑着说“你是个健全的男人,你要活着,并且快乐!”这是因为,卡里古拉心中的命运,就如同谢黑亚眼前的卡里古拉一样,喜怒无常,荒诞无比。 “我手上有这个证据,你看。我要假设没有这个我就不能要了你的命。这是我的想法、我的休息。那么!看看证据在一个皇帝手里会变成什么样吧!”,然后卡里古拉举着火把,把反叛者要杀他的证据烧得精光。他没有多说什么,他没有一丝畏惧,反倒在熊熊烈火之下显得非常满足。之后的他依旧我行我素,并不将这反抗放在心上。 谢黑亚在卡里古拉的心中,一直是个如他一般聪明之人,所以卡里古拉必须要面对着谢黑亚说那些话。在第四幕开头,谢黑亚对年老贵族说道“我们至少得承认这个人发挥了不可否认的影响力,他强迫我们思考。不安全感,这是会让人思考的。这也是他被如此多怨恨思索的原因。” “他强迫我们思考”,谢黑亚简明点明了卡里古拉如此疯狂的目的,并且最后提到的原因,告诉了我们,卡里古拉的本性也许并非如此残暴。那么卡里古拉在第三幕全篇中要告诉我们的重要线索就是——卡里古拉正在扮演着命运本身。而他扮演命运的目的也很明确,因为他本身就是被命运所迫害的,所以,他渴望看到命运被击败。 (五)何为卡里古拉,为何《卡里古拉》? 在戏剧的最后,卡里古拉勒死了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谢索尼娅。此前他们二人一直在讨论着幸福的话题,沉醉于孤独之中的卡里古拉,也一定在谢索尼娅的身上体会过陪伴的幸福,也一定是爱着谢索尼娅的。因为卡里古拉之所以会沉浸在孤独之中,是他所爱之人的突然死亡,也就是陪伴者的突然离世。他无法接受这些,更无法接受他认为的人的本质,若再让图西菈与卡里古拉相逢,卡里古拉一定会跟图西菈走过他们所能把握的最确定的路。因为在勒死谢索尼娅前,卡里古拉说“你看,我没有借口,甚至没有一丝爱情的阴影,也没有忧伤的苦涩,我没有托辞。但今日呢,我比几年前更自由,摆脱了回忆与幻想。(他激动地笑)我知道什么都不会长久!要知道这一点!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是仅有的两三个真正拥有这种经验的人,成就了这个荒唐的幸福。谢索尼娅,你看这个够怪异的悲剧直到尾声。对你来说也是该落幕的时候了。” 于是,卡里古拉面对自己另外一个所爱之人,他选择了二人之间最确定的未来:卡里古拉将谢索尼娅勒死。他不愿意将爱人与自己的生命交给不确定的时间来作出判决,他的幸福来源于对未来的绝对把握,他害怕未知的错误,这也是他强调逻辑的原因之一。最后,全剧在卡里古拉死中落幕。 我愿意将卡里古拉对荒诞的“反抗”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逻辑对抗荒诞,确立必然的事件体系;第二部分是利用逻辑激化的矛盾,自己作为命运扮演着,分配世人,也分配自己的毁灭。 其实以更宏观更细致的角度来看,卡里古拉学着命运去戏弄众臣、学着命运无休止无原因地残杀、学着命运无意义地亵渎、也学着命运一般支配着世间的万物,这些行为更像是卡里古拉正在学着扮演命运这个角色。正所谓要反抗一个事物,就要去理解、学习那个事物。他制造恐慌,逼迫人们认识到他的荒谬无情、他肆意残杀,逼迫贵族组织兵变对他反抗,而在这其中,卡里古拉依旧戏弄着众人,就连谢黑亚都难以阐释他的目的,因为他扮演的角色是——命运。所以这分崩离析的政权与这荒谬的悲剧,其实正是卡里古拉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所以,卡里古拉即为戏剧本身,他荒谬,他残忍,他走向这既定的自导自演的悲剧。卡里古拉就是戏剧本身,所以,这部戏剧叫《卡里古拉》。 (六)浅析卡里古拉反抗命运的失败 卡里古拉在整部剧中的形象的的确确如同一位暴君一般,他喜怒无常、随心所欲、滥杀无辜,无时无刻告诉着身边的人:我就是这个世界唯一的秩序。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位表面上强硬残暴之人,在很多时候也将他的孤独、软弱、畏惧毫无保留地表达的出来。他以逻辑对抗荒谬,对于一个20多岁的青年、盛气凌人的皇帝而言,却显得步步为营小心谨慎。 1.他以表面上制定残忍无理的法规,但内容却让人忍俊不禁,因为那实在是过于简单粗暴。很难想象如此浅薄的逻辑可以用来对抗构筑世界的根基。2.并且,他的逻辑很多时候运用地过于随心所欲、脱离事实。在第四幕后面,第三贵族在听闻卡里古拉胃痛时,他假惺惺地说:“哦!皇上,对我来说,可以立刻一切都献给你。”而结果就是,卡里古拉让人杀了他:“去死啊,怎么了?你的命换我的命。我呢,现在感觉好多了……”卡里古拉的确实在维护逻辑,你的命换我的命,多么平衡的天平。而实际上,胃痛并不能要了他的命,而他却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虚构了事实,他逻辑的严谨荡然无存。3.即便他身为皇帝,对于所爱之人的命运他却报以悲观,无能为力,只注重实现当下短浅的“确定事件”,他并不相信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面对一直陪伴着他的谢索尼娅,他只愿意看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在卡里古拉自己确定的方式下死去,因为他害怕突如其来的命运。 实际上,卡里古拉所制定的逻辑太过狭隘,本质是闭环。他简单粗暴的逻辑主要运用在了政治与法律上:他写道,凡是卡里古拉的子民,都有罪,有罪就应该去死,而这一条并未实施;他为了处理国库问题,却要杀死所有有钱人。这样的规定着实是让人有些忍俊不禁,但是,只因他认为他的权利是“神授”的,所以他可以如同“神”一般改变世界。正因为这样,他才陷入了逻辑闭环:他认为他的权力是神权,可以像程序员修改代码一样直接改变世界,所以导致了他的法律没有根基,只有肆意妄为的想法。而这样的想法充其量也只是让人们表面服从,卡里古拉也无法改变自然规律,所以他的王朝只能是一个自娱自乐的游乐场,对于世界只能做出治标不治本的工程。而这一点,必须要结合到卡里古拉反抗命运的第二件武器:戏剧。上文说到,卡里古拉通过戏剧性的残暴,迫使人们思考不安全感,迫使人们组织反抗,将“命运”的扮演着——卡里古拉击败,获得自由。但是,若着眼于卡里古拉与命运的区别,就不难发现,卡里古拉只是表面上地如同绝对原则一般依照自己的性格发号施令,但却并不能架构这个世界的本源,更不能左右所爱之人的死活。但是他的死对头,命运,却轻而易举地让卡里古拉失去图西菈,让他陷入疯狂,命运轻易改变着世间万物,决定着他们的意义。所以,《卡里古拉》是由卡里古拉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剧,也是妄图终结命运使动物们们重获自由的动物园,最后人们击败的并非是命运本身,而只是一位已经彻底疯掉的皇帝。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悲剧的情感基调,卡里古拉最终还是失败了,或许应该说,他一开始就不可能成功。他绝对是一位极其出色的演员,但也只是演员而已。 命运在名为世界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将世界本身的荒诞折射在人们脸上,把舞台下的众生卷入其中,便是命运的使命,唯有言正厉色直面命运的人,才能拆下它束缚生灵的枷锁,由提线木偶变成真正自由的人。在见证这被悲壮命运残害地萧索肃杀的世界后,卡里古拉否认了人们、否认的亲友、否认了大臣、最后也否认了自己。在反抗着命运的同时,他也无时无刻畏惧着命运,畏惧摇摆不定的荒诞会将他想要掌控的一切毁于一旦。他并不勇敢,他害怕面对被命运所改变的一切,他妄图否认在荒诞的世界下寻找意义的可能,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一般:“克服了恐惧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卡里古拉最后也只能品尝失败的滋味。 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楚门自出生以来就活在一个为人所造的虚伪世界中,将自己的人生全权交付于荧幕中,节目组就如同他的命运一般掌控着他,他也在这牢笼中谱写着虚假世界里的七情六欲。然而,在几经反常的事件后,楚门逐渐发现了“世界”的异常,在这偶然与必然的切割中,描述世界真实与虚假的荒诞逐渐浮现在眼前。虚假的情感,按部就班的意外,与被必然塑造的偶然,无不令他恐惧。在他确定自己所处于的一亩三分地后,他多次尝试逃离。到最后,他距离自由的彼岸仅差一片海洋,但这海洋所包含的是他童年丧父的悲痛,如此沉痛的阴影才是那海洋真正的深度,在这虚伪的世界里,唯有这份情感才是与虚假对抗的资本,但这情感却是无边的恐惧,并且海洋的彼岸是否是真实的世界也未曾考究。虚伪的安宁与现实的恐惧,就如同选择巧克力味的屎或屎味的巧克力一样,真实令人向往,但谎言却更具有魅力。于楚门而言,在认识世界的真相以后,他就无法正常活在虚伪中,所以面对“巧克力与屎”他选择了未知的真相,选择了与恐惧对抗,最后他直面恐惧,与风浪相对抗,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雨后彩虹,走向了自由。 显然,卡里古拉缺乏这种胆识,他依旧畏惧着命运,虽然他的反抗显得有力,可实际上只是恐惧中的挣扎而已。 此外,法语中的“月亮”与“疯狂”源于同一词根(英语里也有个类似的词,叫Lunatic.疯子),他想要月亮,或许这早就意味着卡里古拉想要“扮演命运”来对抗荒诞。 卡里古拉在最后也知晓了自己的失败,他在最后竭尽全力地吼着“我还没死!”,将戏剧进行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告诉着人们,假扮命运控制众人的“我”虽已死,但真正的命运仍逍遥法外,不但依旧控制着我,还控制着任何时期的任何人。 最后,感谢阅读!由于之前没用过b站专栏,所以原文我是直接在备忘录里写好复制过来的,可能会带来一些不便,十分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