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选必三/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2023-03-25 23:43 作者:Lythrum_-  | 我要投稿

其他学科笔记见个人专栏/持续更新中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一、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

意识
认识
区分感性和理性认识


“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思维方式的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

思维方式的意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提示】

战略思维: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

历史思维: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

辩证思维: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

创新思维: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

底线思维: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

 

二、思维的特征

1.思维具有差异性

2.思维具有间接性

思维能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3. 思维具有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4.思维具有能动性

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区分思维的特征


三、思维的作用

①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

②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四、思维形态的划分

 

思维形态的划分

思维形态的划分

 

 

五、思维的基本形态

1、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

基本形式: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概念:反映认识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判断: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从已知判断推出未知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2、思维的基本形态——形象思维

基本形式: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方式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3、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

(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区分抽象和形象思维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1. 逻辑常见含义

逻辑常见含义


 3.逻辑学研究的目的P8-2

 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

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 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概念

狭义: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

广义:形式逻辑+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

关系: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

形式结构:逻辑学把不同思维形式之间的联系方式称为思维的形式结构。

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形式逻辑关注的问题:推理

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2.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 推理结构: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 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 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 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意义: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 有效的推理:

  • 从推理的内容看,一个推理是真的,前提必须是真的;

  • 从推理的形式看,要保证推理结论是真的,形式必须是有效的。

  • 结论:推理结论是否一定为真,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前提内容的真实性,

       二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符合逻辑规律与规则)。

3.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

  • 把推理的理由作为“论点”的“论据”,构成“论证”。

  • “论辩”: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别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反驳别人的观点;

  • 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思维导图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 同一律:

  • (1)公式:

  •        ①公式表达:“A是A”

  •        ②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 (2)要求:

  •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 (3)条件性:

  •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 (4)违反同一律的表现:      

    • 偷换概念:混淆概念就是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

    • 偷换论题:就是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判断来使用,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

2.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

   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  2、矛盾律:

  • (1)公式:

  •     ①公式表达:“A不是非A”。

  •     ②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 (2)要求:

  •      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 (3)违反矛盾律的表现:“自相矛盾”。

  • (4)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  3、排中律:

  • (1)公式:

  •      ①公式表达:“A或者非A”。

  •      ②公式意思: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 (2)要求:

  •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  (3)违反排中律的表现:“两不可”

矛盾律与排中律区别
总结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

3.1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一、科学思维的含义

1.科学思维的含义  P14-1

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2.科学思维两个基本条件 

①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

3.不科学思维  

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

4.科学思维与其他思维的关系  P14-2

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1)逻辑思维:合乎逻辑的思维是符合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的思维。

(2)辩证思维: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创新思维:综合运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等,破除迷信、超越陈规、知难而进、善于因时制宜、开拓求新。

5.科学思维的特征  P15-1

(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2)科学思维追求结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3)科学思维追求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3.2 科学思维的意义

一、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

1.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科学的抽象思维一定是符合逻辑要求的思维,违背逻辑要求的思维不是科学思维。通过学习逻辑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真理的责任。P16-1

2.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认识世界,不仅要认识事物的部分、方面、阶段,而且要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着的整体。

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

3.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二、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

  • 科学思维与正确思想、社会实践的关系  P17-1  

    • 人的思想是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 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

1.从思想觉悟层面看  P17-2  

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2.从国家复兴层面看  P17-3  

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注意:科学思维≠科学精神

相关链接P17

含义:科学精神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取向。我们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求真务实的精神。

做法:发扬科学精神,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

二、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小结)

指导实践成功: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思维对实践的反作用)

提升思想觉悟: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助力国家复兴: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培育时代新人: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小结


【政治选必三/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