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防空能力与制空权争夺
制空权,指的是占据一定空域,阻止敌方战机驶入,并利用此三维空间有效打击敌方的态势。自从意大利空军先驱者杜黑在100年前将制空权争夺上升到战略级之后,从二战以来的任何一次大规模强权国家间的斗争都少不了争夺制空权的战斗,制空权的内涵也在不断随时代发展。
长期以来,奉行进攻战略的美国空军一直坚信杜黑《制空权》的基本论点:争夺制空权应当以先发制人的空中突击开始,尽可能歼敌于地面,而通过防空手段或者战斗机的空中搏斗,则难以夺取制空权,而形成持续性的“空中拉锯战”和消耗战态势,不利于迅速结束战争。因此,美军长期以来优先发展进攻性空军,作战时,以B-2,F-35这样的隐形轰炸机和多用途轰炸机打头阵,配合潜艇和军舰密集的巡航导弹袭击,先摧毁敌方的机场,空中调度指挥中心和防空指挥中心,将敌军主力打垮,让其失明,失能,然后才是持续性的进攻性空中战斗巡航(CAP),扫清任何企图起飞的敌方残存空军,从而夺取和稳定战场制空权。但是,在2022年9月大西洋理事会的视频会议中,美国空军中将克林顿·海诺特却意外的支持了另一个制空权的观点:以地制空,即利用长程防空导弹阻止敌方利用己方头顶空域,并努力在空中形成“无人区”,从而实现战机数量优势一方无法发挥飞机数量优势,然后掩护自己发动空中进攻,获得实质上利用空域进攻的权利,实际上就是“变相的制空权”。那么,为什么一贯支持空中进攻战略的美军,会突然转向了“以地制空”的理论呢?

要想理解这种转变,我们需要先了解要地防空和远程防空的发展史,结合当代飞机的多重困境和打击技术发展去理解问题。

1、什么是要地防空和长距离防空?
我们知道,防空武器根据射程分为近程,中程和远程防空武器,根据反击的武器主要类型分为传统防空武器和反导拦截武器,根据部署地点分为永备阵地的“要地防空”和可以机动发射甚至伴随坦克突击的“伴随式机动防空”。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长程防空导弹,如HQ-9,S-300和爱国者导弹都可以集成到几辆车上快速机动部署,原有依托于永久阵地的要地防空系统的概念开始弱化,但仍然可以认为“保卫大型城市和重要军民目标的防空武器是要地防空”,以这个观点看,保卫机场,导弹发射场和交通枢纽的防空系统自然就是要地防空系统。
要地防空是和战略轰炸一并出现的概念。在二战中以长航程,大载弹量,高防御力为主的战略轰炸机出现后,防御方立即陷入拦截难度大,拦截失败造成的损失巨大的困难境地。因此,为了有效阻止敌方战略轰炸,德国人率先开发了专用的要地防空基础设施——防空塔。




防空塔的建造和美英对德国本土战略轰炸有着密切的联系。从1940年英国夜间偷袭德国逐渐增多后,德国便着手建造保卫大城市的要地防空系统。由于德国多数地方是平原,而且城区建筑林立,在城市部署高射炮会遭到房屋的阻碍而不能全力输出;在二战中后期,美英联军轰炸机还会得到P-51,P-47的护航,护航机可以用猛烈的机炮和火箭弹横扫防空设施,使得防空设施本身需要有一定保护;最后,防空设施创造的“安全区”,也可以成为躲避轰炸的平民的避难所和战地医院。因此,在这样的思路下,德国人首先在柏林,汉堡和维也纳开始修建巨型的防空塔群。
早期防空塔通常是方形的,不过后来或许是因为材料短缺,而改为圆形。防空塔的主战武器是4门双联装莱茵金属FLAK 40 128mm高射炮,它是战前开发的FLAK 36式105mm高射炮的扩大型号,它能够提供每分钟高达20发的高射速,最大射高可达8000米以上,可以形成大面积的破片杀伤带。虽然德国人并未掌握美军VT引信那样的近炸引信,使得128mm高射炮不能发挥其全部性能,但是实际部署后的效果还是充分说明了它的性能。

防空塔的使用需要结合地图来理解。我们知道,防空塔在建成后,上面射程高达20公里的128mm高射炮就可以为相当大一个区域提供有力的防空炮火,而冲击防空塔显然是不理智的(128mm高射炮可以有效摧毁B-17这样的重型轰炸机,而88mm及以下高射炮除非直接命中,否则很难彻底破坏重型轰炸机)。以1943年英美轰炸汉堡为例,美军一天之内就有15架重型轰炸机被击落,40多架被击伤,这使得之后英国7月27日攻击转为夜间火攻,并成功烧掉大面积市区,日后柯蒂斯·李梅对东京也采用了同一战术。将对手优势空军的昼间对工业设施,军用设施的定点打击变成了夜间使用燃烧弹对平民的屠杀,某种程度也能印证这种重型要地防空系统的价值所在——它迫使飞机绕路,或者失去精确打击军用设施能力。因此,在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并实现全面对德国本土实施战斗机护卫的压制打击前,就算是屡次遭受美国英国轰炸机重创,1943-1944年德国军工生产仍然是稳步提升的。
二战后,与美国持久对抗的苏联奉行“大陆军主义”,认为陆军才是决定战争的唯一元素,加上苏联因航空实力有限,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在飞机质量超过美国水平,因此苏联非常重视防空战术的发展,构造出迄今仍然可以称得上最完整的国土防空和野战多层次防空体系。在1963-1975年的越南战争中,苏联式的要地防空系统——S-75中远程导弹,雷达控制的57mm高射炮和14.5-37mm人操高射炮,给入侵越南的美军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据美国战后统计,十年越战竟然给美军造成了10000架各类飞机的损失,其中包括约700架F-4鬼怪,300多架F-105的现代喷气战斗机和约15架B-52和5000多架各种直升机,而美国对德国战略轰炸仅损失不足5000架轰炸机,要知道越南的实力相比同时期美国,是远逊于二战德国对美国的。

虽然二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军都遭受了严重的战机损失,但是毋庸置疑,无论是美军还是他们的对手,都认为美军仍能够在惨烈的损失下基本掌握住了所在地的制空权,其很大的一个表现就在于:无论是二战,还是在朝鲜战争,还是在越南战争,在美军拥有空中优势的地域下,对手很难从那里对美国的地面和海面目标发起决定性的空中进攻,充其量只会造成一定美军伤亡,但不能阻止美军的战略和战役行动。因此,在越南战争后,美国虽然大大加强了隐形飞机、电子战飞机和对地武器的开发建设,而仍未调整自己奉行的进攻性空军的制空权理念。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如今的多重因素下的经济问题,美军维持自己的空中进攻力量,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个问题,其实是全世界现代空军的广泛问题,这很可能动摇未来的空军发展路线。
2、现代战机的发展困境:价格急剧攀升,性价比下滑明显
我们知道,如今的高性能飞机的生产使用已绝非二战至冷战初期的飞机那么简单。在二战时期,一架BF-109战斗机只需要56000马克和7000工时,折算成战前汇率仅有28000美元,而这个价格仅仅是3发g7e鱼雷和半个四号坦克的造价,这也使得BF-109在10年时间累计生产高达34000架左右,其中8成都是1941年后生产的。但是,如今的战斗机,哪怕是以“廉价”著称的三代多用途机入门级的F-16 block50,最低价格也需要6000万美元以上(枭龙,FTC2000或许便宜些,但综合性能尤其是对地打击远不如F-16BLOCK50),而F-35,苏35均价都超过了7000万美元,EF2000台风,法国阵风和F-22均超过上亿美元,而陆军的T-90坦克也仅有300-400万美元,一架战斗机从半个坦克的价格,猛增到20辆坦克的价格。

除了飞机价格水涨船高之外,飞机的维护开支也急剧增加。在1990-2020年,美国的F-16和F-15梯队均可以满足每年300-400小时使用寿命(如著名的击落米24的F-15E 89-0487,在1990年服役,2012年累计飞行时间达到10000小时,平均每年使用超过400小时;1991年服役的F-16 BLOCK 50 90-0808也在2019年飞跃10000小时,平均每年使用超过300小时),但如今的F-35战斗机却无法达成设计指标年均飞行250-310小时的要求(2022年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F-35使用报告),且每小时飞行使用费已经从F-16C的7000美元每小时猛增到25000美元每小时,双发的F-22更是每小时达到60000美元左右,堪比B-2轰炸机。


因此,如此高昂的飞机采购费使得在疫情折磨下的各国,很难再像几十年前那样花钱买下上百架飞机翻新自己的机队,而使用费用高昂,更是压缩了日常训练的飞行小时和飞机就绪率,美国一篇报告指出,美国当前机队“准备就绪”飞机平均只有35%,F-35因为年轻而多一些,但也仅有六成左右。至于其他的国家,一般飞机就绪率都在五成以下,如马来西亚的苏30,持有数量18架,但战备数量仅有6架。如此低的训练水平和随时可用的飞机数量,也大大削弱了飞机实战中的出勤总量和作战影响力。

因此,受制于飞机昂贵,训练不足,就绪率低下,很多国家甚至考虑大量引入无人机,以无人机较低的成本和较长的续航力,替代严重不足的有人战斗机。如2020年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都短缺能够使用的有人战斗机,阿塞拜疆不得不以TB-2无人机为主力,成功压制了连无人机都很匮乏的亚美尼亚,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3、远程防空系统的“不测之福“
虽然苏联防空导弹发展到S-300已经是基本上达到了远程防空导弹的巅峰水平,但是不走运的是,S-300在2020年迎来迟到30年的实战后,还是一如既往和他的老前辈一样表现不佳。2020年纳卡冲突至今,数百套被投入实战的S-300和S-400导弹,除了偶尔击落一些无人机,地对地导弹,巡航导弹和苏-25这样的前线攻击机外,实在是罕有斩获。尤其是亚美尼亚和乌克兰大量装备的前苏联遗留的S-300PS系列防空导弹,更是面对三代机有力未逮。然而,2022的乌克兰冲突中,虽然俄军仍有着决定性的飞机数量优势,但是因为苏联解体后飞机质量下降,飞行员水平下降和制导武器匮乏等问题,俄军在2022年4月后就罕有使用战机越过第聂伯河对乌克兰西部的行动,同时为节约飞机损失,俄军也很少用三代机去正面挑战乌克兰老旧的S-300PS导弹,这使得乌克兰大后方得以在S-300保护下,有效的维持铁路和公路的运转,甚至乌克兰残存的飞机还能够在己方防空导弹掩护下起飞,隔着很远距离发射AGM-88导弹偷袭俄罗斯的S-400导弹。换句话说,在战斗机数量越来越少,飞机越来越珍贵的情况下,地面部署的远程防空导弹却“躺赢”,实现了区域的以地制空的成绩。

所以,难以置信的是,在要地防空似乎已经被隐形飞机,电子战废掉的情况下,居然以高性能战斗机的“供应短缺”而意外地取回了制空权。在对方难以凑出足够数量的现代战机情况下,拥有大量远程防空导弹的一方可以利用防空导弹的密度弥补己方先进战机的不足,维持自身一定区域的制空权,并掩护己方落后飞机发射防区外武器打击敌人。
4、低成本防区外武器的发展和“以地制空的空中马赛克战略”
长期以来,战斗机和轰炸机想要摧毁敌军,就必须要在敌人头上凌空投弹。之所以杜黑的理论反对“以地制空”,“以战机格斗制空”,是因为如果不能把自己的飞机飞往敌人机场上空,对其进行轰炸,就难以阻止敌人不断对己方发起攻势,而消极性的防御总有一天会失败,二战的德军就是在美英的“车轮战”中不断损耗自身的飞机和飞行员,最后失败。而二战后虽然也有人开发空射导弹,但空射导弹成本昂贵,制导精度低下,难以大面积使用,也不能起到持续压制敌方的效果,因此美国仍然坚持对地飞机能够大量投放铁炸弹的基本需求。
然而,随着现代制导技术的发展,如今飞机实现远程对敌人持续输出已经不再是不可及的事情。这是靠两种低成本武器实现的:高空察打一体无人机和卫星制导炸弹。


察打一体无人机在2005年那时候还是美国的专利,但随着技术的普及,如今察打一体无人机的成本已经大幅下降,100万美元就可以购买飞机,连同指挥中心一套也不过500万,仅有三代机的十分之一成本,而如果考虑消耗战,那么成本更是只有三十分之一之内。而且,察打一体无人机无需人员驾驶,一次可巡航1天以上,可以持续的满足对一个区域的侦查和火力指挥任务,大大节约了昂贵的飞行员成本。同时,察打一体无人机能够运用反坦克导弹到滑翔制导炸弹等多种武器,可以具备对短则几公里,长则数十公里的打击能力,使得弱势方在己方远程防空导弹的掩护下仍能够通过无人机大规模对敌人投弹和侦查。
同时,得益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如今为老旧飞机改装先进武器接口已不再是难题。通过为飞机安装具有通讯格式转换的计算机和挂架转接口,就能让苏联的老旧飞机使用一些对数据依托程度不高的美式武器,如JDAM炸弹,反舰导弹,反辐射导弹,通常只需要飞机输入一个目标GPS定位和赋予初始射向参数,发出点火指令就可发射,这使得老旧飞机摇身一变变成可以发射精确制导武器的攻击机,足以在己方远程防空导弹掩护半径内对毗邻的敌军目标发射导弹和滑翔炸弹,而不再担心必须飞出己方防空导弹半径和敌方现代战机迎面冲突的风险。进一步推广,这种改装还可以装到农用机,教练机甚至征用的民航客机身上,使得任何能飞的东西都能投出射程很远的炸弹,就和海军“分布式杀伤”是同样道理。


结语:以地制空是一种无奈而有效的选择
孙子云,善攻者,攻于九天之上。人类进入科技时代,空军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迄今为止,空军和导弹武器仍然是全纵深进攻的唯二选择。但是,在作战环境较为局限,双方处于接壤的拉锯战和消耗战的环境下,由于三代机和四代机价格昂贵,而当代的防区外武器和无人机普及度大幅提高,完全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以有力的要地防空系统代替战斗机维持制空权,同时让己方性能较差的飞机在要地防空系统保护下投放远程打击武器,对敌方实施有效的输出。但是,该战法仅适合战场纵深小,双方接壤且没有绝对优势的局部冲突,对于广阔的大面积战场(如大洋海战)仍然是不适用的,因此有条件的国家,仍应该全力以赴发展长航程进攻性空军以应对全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