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科学哲学宗教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有一个粉丝,向我提了一个问题:能不能谈一下科学和宗教的关系?
科学和宗教好像是对立的,因为科学在研究实在的东西,有形有体有质量的东西;而宗教研究的是抽象的东西,是精神领域的东西。他们二者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在科学如此发达的现代,还有那么多人相信宗教,比如:信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人口超过了五十亿。
不管真信还是假信,号称自己有某种信仰的人,至少有五十亿以上,其中:伊斯兰教徒将近二十亿,基督教徒是二十五亿,这两个相加就是四十五亿了,且不说印度教徒、锡克教徒等等。
那么宗教和科学到底是什么关系?我借用罗素的观点来阐明。
罗素是我非常佩服的大哲学家,因为他同时又是大数学家。既是大数学家又是大哲学家的,据我了解只有三个人,第一,笛卡尔,第二,莱布尼茨,第三,罗素。
罗素是真正的数学家,他所写的《数学概论》,到现在为止,全世界读懂这本书的人没有超过二十个人,我们国家还没有一个人把罗索的《数学概论》全部读完,这个你问问研究数学人就知道了。
罗素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有质量的实在之物,是真实存在的,可以被证明的,在我们的经验系统里可以被证明的。
而宗教所探究的是不能被证明的抽象意义之物,比如爱、善、未知的世界、灵魂的归宿……这些都是没办法证明的。
既然没办法证明,为什么要研究它呢,它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康德说得非常好:在科学的范畴内,人们把上帝逐出去了;但是在道德的范畴里,人必须把上帝请回来。
因为科学再发达再厉害,都不能解决人心的问题,比如:终极的意义、活着的价值、活着的态度、内在的虚空、普遍性的无价值感和无意义感、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本质,等等……这些,科学没办法解决,它必须交给宗教。
所以康德说,在道德领域,人们必然要把上帝请回来。
维特根斯坦是罗素的弟子,也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谈到宗教问题,他说过一句既有智慧又非常谦卑的话:“对于不能言说的东西,你最好保持沉默。”
这是一位大哲学家说的话,所以,对宗教持有任何简单的态度都是无知的表现。
犹太人有一句箴言说:“无知的人说,没有上帝。”因为抽象领域的东西,唯有在抽象的范畴里去解决,也就是在人的灵里去解决,在人的思境里去解决。
这样一来,世界就形成了两大领域,它可以囊括很多很多方面的研究对象,也就是人生存所需要的东西:一个是可见的,有质量的物质界,交给科学解决;另外一个大领域的问题,交给宗教去解决。
那哲学是什么?罗素说:哲学恰恰居于中间。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哲学提问题,科学在后面证明。
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实体,是人的思想本身,哲学是用思想来研究思想,哲学所研究的是——我们想法对不对,我们的观念对不对?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哲学与科学又脱不了关系,但它毕竟不是科学,但哲学同样探究的是抽象的东西,比如说美德、善、正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又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罗素说:宗教居于右边,科学居于左边,哲学居于中间。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在科学领域具有突出贡献,却没有哲思的头脑和宗教情怀的人,其实只长了三分之一的大脑。因为科学纯粹属于左脑,宗教纯粹属于右脑。
反过来,对宗教有着强烈的热情和完全的虔诚,但是对科学一无所知,也没有接受任何的哲学训练,他的虔诚和热情很容易变成迷信。
如果一个人对哲学有研究,但对科学一无所知,对宗教极端否定,他的哲学就会变成疯狂,变成极端思想。
比如尼采的哲学最后就变成了极端思想,如果没有尼采的哲学,也许没有阿道夫·希特勒,也没有德国的浩劫,没有德国的疯狂。
德国的浩劫,源于德国的疯狂,而德国的疯狂,源于德国出了个希特勒,如果没有尼采,希特勒可能没有这种凸显个人意志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爱因斯坦说得非常好:离开了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科学;离开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宗教。也有人把它翻译为这样一句话:科学如果离开宗教就变成瘸子,宗教如果离开科学就变成瞎子。
历史上有很多人,既是哲学家又是虔诚的信徒,又是大科学家,自然科学家,最典型的就是笛卡尔和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也是一位思想家,所以爱因斯坦被称为:科学与思想巨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这个话题跟大家就谈到这里,祝福你们,thank you !
本文转自“王国荣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公众号
作者简介
王国荣,心理学家,独立学者,作家,中国整体心理疗法的创立者、中国循证心理疗法第一人。曾任心理医生杂志社首席学术顾问,上海博爱医院高级心理治疗师,是中国国内最有实力与天赋的心理学家之一。
出版了十余部有影响力的心理学专著,其中《学生心理问题突破性治疗》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数百所大学列为馆藏图书,《50 种心理治疗与调适方法》获中国高等院校出版社联盟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人生最重要的 10 种关系》被中国文化出版社列为心理学大师系列丛书,《与抑郁症握手言和》荣获最受读者欢迎专业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