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文学与思想的迷思
当我阅读成百上千年前的文字之时,我能感到他们仿佛就在眼前。
明明是那么久远的时间,明明我与之相隔万里,可是我能感受到,它们传递给我的温度。
稍微知晓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的社会远不如现代。如果把我们放到那时,我们估计一天都忍受不了。可就在那样的社会的基础之上,绽放出了最美丽的科学与文学之花。
那么,我们又能给后来的人留下一些什么呢?
这个问题令我感到尴尬。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相比古代有很大提升,但思想与文学却似乎停滞了下来。
后现代似乎是对文学与思想的破坏。它们解构一切,破坏一切,留下的只是荒芜与本性的狂欢。
明明我们不断更新的生活有那么多的题材,但现代的我们似乎再难见到哪些令人眼前一亮的火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逐渐趋于同质吗?可是同质化又是怎么影响它的呢?
是因为平静的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写出来的了吗?可是这世界并不平静,也并不美好。
我百思不得其解。
而当我看到前三十年的书籍时,我感受到了一种现在没有的东西。
那些著作虽然封面简洁,但内容丰富,而且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我能感受到它们是有内核的。
明明当时的华夏一穷二白,似乎支撑不起那样的上层建筑,但它们就那么摆在那里。
为什么呢?为什么人民的物质丰富了,人民的精神却匮乏了?
或许还得从那些著作本身寻找答案。
那些著作都能很好地反应人民的生活,也容易被人民理解。
那些著作具有足够的深度,但并不晦涩难懂。
而我知道,鲜活的作品一定来源于鲜活的生产生活实践,也能够很好地反映鲜活的生产生活实践。
那么我似乎就找到原因了。因为它们与底层人民密切相关,与一切生产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那么现在呢?若让我说的话,那便是社会对人和作品的异化还有思想和文学与生产生活实践的脱离。
一方面,社会压抑着人,使人难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社会异化着作品,把它变成商品而非服务于人的东西。
另一方面,那些有能力思考和创作的人往往待在自己的象牙塔里。身处基层的,与鲜活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结合的人也有很多有能力思考和创作的。但现实的环境使得他们无法将自己的思考和创作成果扩散开来。
总之,一切来源于具体的生产关系和制度设计。
为了让人的思想和情感能够更自由更美好地表达出来,为了让现代的我们能够为未来留下美好的痕迹,让我们朝着改变现状的方向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