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史学概论(第七、八章题目)

2023-06-10 16:24 作者:学历史的土豆  | 我要投稿

1. (填空题,2分)史料考证的方法主要有理证书证物证三种。

 

2.(填空题2分)

史料按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四大类,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影像史料。

 

3.(填空题2分)

历史著作的文字表述有三个基本要求,即准确、简洁、生动。

 

4.(填空题5分)史料,是指人们研究历史所依据的各种资料,是那些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一切痕迹。

 

5.(填空题2分)

孔子编定的《春秋》编年体裁的史书,而司马迁《史记》则开创了中国传统史学的纪传体裁

 

6.(填空题,2分)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中国传统史学的纪事本末体裁。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开中国近现代史学章节体裁史书之先河。

 

7.(填空题2分)

白寿彝的十二卷《中国通史》,是一部新综合体史书,全书的结构分为序说、综述、典志和传记四个部分。

 

8.(填空题2分)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幾提出了著名的史家“三长”论,“三长”即“才也、学也、识也”。

 

9.(填空题2分)明代史学理论家胡应麟认为史家不仅要有“才、学、识”等“三长”,还要有“二善”,“二善”即“公心”和“直笔”

 

10.(填空题2分)章学诚认为作为良史,在素养上除了要有“才、学、识”三长外,还要具备“史德”

 

11.(填空题2分)梁启超认为史家须有“四长”,即“德、学、识、才”四个方面的素养。

 

12.(单选题1分)提出“才也”、“学也”、“识也”的史家“三长”论的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家是:

A.刘勰

B.刘知幾

C.胡应麟

D.梁启超

正确答案:B

13.(单选题1分)在史家修养问题上,是谁提出包括“公心”和“直笔”的“二善”说?

A.刘勰

B.刘知幾

C.胡应麟

D.章学诚

正确答案:C

 

14.(单选题1分)提出“析理居正,唯素心乎”的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家是

A.刘勰

B.刘知幾

C.胡应麟

D.章学诚

正确答案:A

 

15.(单选题1分)明确提出“史德”,并强调史家撰史“必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不益以人也”的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家是:

A.刘勰

B.刘知幾

C.胡应麟

D.章学诚

正确答案:D

 

16.(单选题1分)哪位中国古代史家理论家认为史家不仅应具备“辨其利害,明其得失”以“铨核得中”的见识,而且应具有“好是正

直,善恶必书”胆识?

A.孔子

B.刘知幾

C.胡应麟

D.章学诚

正确答案:B

 

17.(简答题10分)简述史料运用的原则。

正确答案:

①重视史料,但要慎用史料,不堆砌史料。2分

②坚持论从史出,反对按照某种事先设定的概念取舍、剪裁史料,同时要避免为史料所左右。2分

③坚持多种史料的互证,要在对同一问题上的不同见解中发现问题;倡导开放的史料观,避免封闭的史料观。2分

④摆事实,讲道理。要用史料说明“是什么”,“为什么”和“有什么影响”。2分

⑤发扬认真对待史料的精神,提高全面利用史料的能力。2分

 

18.(简答题10分)简述梁启超的史家“四长”论

正确答案:

梁启超在总结刘知幾和章学诚关于史家素养的论述后,专门提出了史家著名的史家“四长”论,所谓“四长”,即“德、学、识、才”四方面的素养,认为“要想做一个史家,必须具备此四种资格”。2分

史德:是要求史学家研究历史要有端正的“心术”。2分

史学:是指史家不仅要有专门的学问,还要有充分的常识。2分

史识:是指史家对历史问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发现前人和自己已有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不为成见所束缚。2分

史才:是指史家“作史的技术”,包括历史编篡的技术和文字表述的能力。2分

 

19.(资料题15分)

材料一:“夫史之叙事也,当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若斯而已可也。必令同文举之含异,等公干之有逸,如子云之

含章,类长卿之飞藻,此乃绮扬绣合,雕章缛彩,欲称实录,其可得乎?”一刘知幾《史通鉴识》

材料二:“若为文章之美,不要多说,只要能把意思表明就得。做过一篇文章之后,要看可删的有多少,该删的便删去。我不主张

文章作的古奥,总要词达。所谓词达而已矣',达之外不再加多,不再求深。”“事本飞动,而文章呆板,人将不愿看,就看也昏

昏欲睡。事本呆板,而文章飞动,便字字活跃在纸上,使看的人要哭便哭,要笑便笑。。不能使人感动,算不得好文章。旁的文

章,如自然科学之类,尚可不必注意到这点,历史家如无此种技术,那就不行了。”一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章,《史家

的四长》

问题:

(1)材料一中,刘知幾认为历史著作应该怎样叙事?

(2)材料二中,梁启超对史家叙事文风持有怎样的主张?

(3)你认为历史著作对文字表述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正确答案:

(1)要点:

①叙事应清楚明白,不要用华丽辞藻1分;

②语言要质朴,但不要粗俗1分;文章表述准确1分:

③史事真实可靠1分。这样的历史著作才能称得上实录。

(2)要点:

叙事要准确(“词达”)1分,文笔要简洁、生动1分。

(3)要点:

①要准确2分。就是叙事要真实、恰当1分。

②要简洁2分。即史书文字应简明精炼1分。

③要生动2分。就是要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鲜明而形象地呈现于读者面前1分。

 

20.(资料题15分)

材料一: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子玄日:“自古以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对旧:“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

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值者矣。如有才无学,亦犹思

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能成棋宫室者矣。犹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城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

无可知,所向无敌者矣。脱苟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詹古以来,能应斯目者,罕见其人。”时人以为知言。

《旧唐书》卷一百二《刘子玄传》

材料二:“虽刘氏之所谓才、学、识,犹未足以尽其理也。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盖欲为良

史者,当慎辨於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述者之心术矣。而文史之

儒,竞言才、学、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乎可哉?”

—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问题:

1、在材料一中,刘知幾(子玄)所说的“才、学、识”分别指史家的什么素养?

2、在材料二中,章学诚提出了“史德”说。他所讲的“史德”具体指什么?他认为要作为“良史”需要具备怎样的“史德”?

3、作为历史研究的后备力量,你对自己有怎样的素养要求?

 

正确答案:

1、答:

刘知幾“三才”说中的所谓“史才”,是指史家驾驭文献资料以及史书的编纂与文字的表述能力1分;

所谓“史学”,是指各种文献知识和史书的编纂知识1分;

所谓“史识”,是指史家的见识和胆识1分,其中见识,是指史家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1分,而胆识则是说史家要能“好是正直,善恶必书”,是关于史家道德品质方面的论述(史德)1分。

2、答:

章学诚所讲的“史德”,是指史家的“心术”,即心思或思维方向1分;章学诚认为要作为“良史”,其“心术”要正,要能做到客观、公正1分。

3、答:

作为历史研究的后备力量,在素养上应对自己有如下要求:

①要掌握一定的理论1分。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历史学的学科理论。

②要具有开阔的视野1分。不仅要关注历史现象,也要关注社会和自然现象。在关注自己研究领域之外,也要了解历史学其他领域。1分

③要储备丰富的知识1分。要尽可能地学习、了解各学科的知识,努力形成丰富的知识储备。1分

④要锤炼高超的见识1分。即要努力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提升自己对历史的洞察力。1分

⑤要养成良好的道德1分。如高尚情操、正确立场和端正学风。

 

21.(资料题20分)

材料一:“然自刘向、扬雄博及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

录。”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

材料二:“必也编次、事实、详略、取舍、贬、文采莫不适当,稽诸前人而不谬,传之后世而无疑,粲然如日星之明,符节之合,

使后学观之而莫敢轻议,然后可以号为信史。”(吴缜《新唐书纠缪》序,四部丛刊三编)

问题:1、在材料一中,刘向、杨雄是如何评价《史记》的?(4分)

2、在材料二中,吴缜认为怎样的史著才可称为“信史”?(1分)

3、在你看来,部优秀的史著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特征?(15分。注:本题要结合本学期所学内容综合论述。)

 

正确答案:

答题要点:

1、

《史记》叙事条理清楚(“善序事理”)1分,语言明白、质朴且表述准确(“辨而不华,质而不俚”、“文直”)1分,所叙之事真实可靠(“事核”)1分,记事全面客观,做到善恶必书,各从其实(“不虚美,不隐恶”)1分。

2、

史书在编排、事实、详略、取舍、褒贬、文采等方面都要恰当,且要准确无误1分。

3、

①史料翔实,叙事和议论客观公正3分;

②史观进步3分;

③形式恰当3分;

④重视致用3分;

⑤文字表述准确、简洁且生动3分。

 

 

 

 


史学概论(第七、八章题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