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马克思 第二篇 生产、消费与资本主义大危机
【以下内容大量参考人教版政治、历史教科书。我们不生产理论,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另,本文仅仅是“常识级”的通识类文章,而非理论本身。如果您对该理论有兴趣,希望能进一步阅读相关内容。】
【谨以此文献给伟大的劳动人民,本文版权为人民所有,欢迎大家随意转载,但请不要用作商业用途。】

书接上文。上回书我们说到,劳动创造价值。话说这“商品”,就是凝结了劳动者“劳动时间”的物品,因而具有价值。只有生产资料与劳动相结合之后,“价值”才会诞生。
当然,这里也引起了部分同学的疑惑。
“那么,一个有电脑的码农,算是‘占据了生产资料’吗?他还能算是无产阶级吗?他还是工人吗?”
这句话当然不正确。农民家里还能没有锄头?工人家里还能没有扳手?那为什么工农联盟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联合?
这里,我们需要明确几个点。
“生产资料”包括“生产工具”,但是“生产工具”不能等同于“生产资料”。
另外,一个工具,也只有在被用于“创造价值”的时候,才是“生产工具”。
就以笔者自身为例好了。就比如说,网络小说作者好了。这些网文写手,有一台电脑就可以工作。那么用私人电脑码字的网文写手,就是资产阶级咯?
显然不是。因为,网文写手并不是在Word文档里面写小说,钱就自动出现在银行卡上了。他想要获得报酬,首先就得找到一个途径,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小说,并以此得到收入——这里的收入,可以是小说网站的付费订阅,也可以是个人网站、自媒体的广告费用。
如果他的小说不上传到这些“传播途径”里,那么就无法产生价值。
如果不存在这个“传播途径”,网文写手的“劳动”并不能产生“价值”。
而这些传播途径,目前多半是属于资本家的。网文写手目前没有条件脱离资本家的限制,去自由地进行劳动。所以他们必须承受资本家给出的分配方式。
这就是“剥削”。
同理。程序员就算有私人电脑,也未必能自己给自己找活干,未必能自筹全部的基础代码。
有渠道和平台的码农,才算稍稍脱离了无产阶级,可以叫“个体户”了。
光有农具,而没有田地的农民,也不能自由的让自己的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一样是无产阶级。
所以,只要生产资料还是资本家私人所有,那么无产阶级就无法自由的让自己的劳动与生产资料结合,来产生价值——他们想要劳动,就必须征得资本家的同意。因此,资本家实质上掌握了分配财富时的绝对主动权。
他们只会给劳动者留下足够他们基本生活的“价值”,剩下的部分,则归于掌握了生产资料的他们——这就是所谓的“榨取剩余价值”。
这就是这一篇要谈论的内容——剥削。
在剥削没有被消灭的情况下,无产者们想要与资产阶级议价,要么就只能指望资产阶级的良心,要么,就只好先自损八百的选择罢工。
上回也说过,想要维护那些“生产资料”,也需要付出“劳动”。对于资本家来说,这就是成本。
但是,仅仅是这样,就足够了吗?
资本家愿意给无产者们一口饭吃,无产者可以活下去,那么大家就可以相安无事了吗?
不,当然不可能。
刚才所说的“议价”,也仅仅是从无产者个人的角度,来谈论“剥削”的罪恶。
而接下来要讲的,则是资本主义对整个人类文明犯下的罪。
故事还要从20世纪初讲起。

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突然暴跌,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40%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其中,美国的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贸易额减少70%。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美国有1500万~1700万人失业,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失业人数更是超过3000万。穷人们想尽一切办法艰难度日,常常食不果腹,衣不御寒;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销毁大量商品。大量玉米、小麦、棉花和牛奶,或被当成燃料,或被倒进河流。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世界上存在一种东西,叫做“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Financial crisis),是一种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生产者们不得不将卖不出去的牛奶倒入河中,将粮食烧毁。
如果只是这么描述的话,那未免有些让人费解——毕竟“生产”怎么会“过剩”呢?难道人类文明的物质条件已经极大的丰富了吗?已经可以这样浪费粮食了吗?
当然不是,“生产过剩”的过剩,并非是真的过剩,而是相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力”来说的“过剩”。消费者们兜里的钱都花出去了,也买不起那么多的东西,剩下的东西当然就算“过剩”。
事实上,当资本家们销毁食物的时候,穷人们依旧买不起那些食物。
这不免让人感到疑惑——反正都是要销毁,那为什么不将这些食物送给穷人呢?
原因很简单。不管是“售卖”还是“赠送”,这些食物都需要“运输”到目的地,都需要组织人手来分配,这又是一笔开支——相比之下,倒还不如就地销毁。
另外,穷人们对食物有持续性的“需求”,才会有“消费”。而将这些食物赠送出去,则相当于将消费需求给消灭掉了。那么明天、后天的产品,又会卖不出去,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资本家来说,这倒还不如一把火烧了。
而这种荒诞的现实,就是资本主义固有缺陷所导致的。

有了“生产”,就会有“消费”。什么是“消费”呢?消费就是“利用产品来满足人的生产或生活需求”的过程。
就比如说,一个馒头吧。它凝聚了种麦子的农民、将麦子转化为面粉的加工工人、运输面粉的司机、销售面粉的经销商、做馒头的厨子这些人的“劳动”。而这些“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馒头下肚、变成排泄物的过程之中,就销毁了。
但是作为回馈,食客“需要吃东西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这就是“消费”。
当然,消费是整个链条之中的“最终环节”,却不是“最后环节”,因为消费之后,还有“再生产”。
卖了馒头的厨子,会留一部分收入用作个人消费,其余的东西,就去购入新的面粉。
而“要吃东西”的需求得到满足的食客,也会投身新的生产活动当中。
“生产——消费——再生产”的过程,就是这样一整个循环。
而经济危机,就是卡在“消费”这个环节上的。
整个社会下,消费者们获得的报酬不足以消费掉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这个循环就断裂了。
而在整个社会的连锁反应之下,经济与政治全面崩溃,便是我们所说的“资本主义总危机”。
而总危机形成的因缘,也是一个可以稍作探讨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剥削”。
理论上讲,整个社会所有商品的“价值”,应该是等于“所有劳动者社会总劳动时间”的。
但是,“所有劳动者的总报酬”,却买不起“所有的商品”。
工人的所得少于纯产量的总值,因此他们的消费永远不足以把纯产量的总值购买回来,工人的消费产生了“需求缺口”。而且利润对工资的比率在增加的财富中所占的份额越大,这种需求缺口也越大。
这部分就是“剥削”。资本家利用自己在议价时的优势,仅仅付出微不足道的劳动,就将这部分“价值”占为己有。
经济危机,不过是这种事情让社会运转崩溃的瞬间而已。

而另一方面,资本逐利的特性,会让资本家盲目地“扩大生产”。
在讲这一条之前,咱们再来明确两个概念,一个叫做“价值决定价格”,一个叫“供求关系改变价格”。
理论上来讲,一个东西,如果它的价值,或者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九小时”,那么一个收入平均的人,购买这件物品,就需要花费“工作九小时得到的薪水”,或者“薪水所代表的九小时劳动”。
但是,这只是“理论”,是类似于“理想平面”“完美球体”一样的理论。实际上不会有这么精确的事情。就连“平均收入的人”也几乎不可能的存在。
“价值”只是决定了“价格”。一个物品的价格,正常来讲确实会“略高于”或者“略低于”它的价值。
而影响价格的是什么呢?是“供求关系”。
如果一个东西,供大于求,东西很多,有购买需求的人不多,那么商家自然会降低它的价格,让它卖出去,以免自己持续支付“保管与储藏”的成本。
而一个东西如果供小于求,东西很少但是人人都想要,那么商家自然会提升它的价格——这一点,想必人人都经历过。
当然,也存在所谓的“奢侈品”,利用宣传、文化等,凭空制造需求【譬如,没有**牌**就不算**,很没身份】,将商品售卖出远超其价值的高价。
而当市场上有一种商品,供小于求、价格上涨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商家去生产这种产品,导致“供求”增加,再然后价格逐渐回调。反过来也是一样,一种商品若是无利可图,则会有商家不再生产它,结果也是价格回调,回到“价值”的附近。
这就是“市场调节”,也被称作“看不见的手”,就好像财富之神的手,始终将“价格”的指针按在“价值”附近一样。
但是,市场调节却是存在缺陷的。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有滞后性的特点。
比如说,21年冬季羽绒服紧俏,这类服装涨价,很多服装厂得知后,一股脑的改造生产线,来生产这种羽绒服,导致产品大大超过需求。但是这一点,也得到22年的冬季才会表现出来。
当然,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比喻,现实远比这个要复杂,但基本道理就是这样的。
如果前一年冬装的紧俏,导致大量厂家第二年都去生产这个,那么在第二年,就一定会有大量服装厂亏损。
而“生产过剩”,也可以看做这一现象的极端化。

然后,资本会将这些“剩余价值”,投入到任何目前有利可图的行业,扩大生产,在社会的局部造就供需关系的失衡。
两者相叠加,使得社会上的产品越来越多,但是却越来越不能满足劳动者的需求,劳动者也越来越无法购买那些商品。
如此循环累计。当再生产的链条断裂的一瞬,整个社会都会卷入雪崩之中。
或许会有人问,让资本家消费掉那些产品,不就可以了吗?
但问题就在这里。资本家一个个体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资本家就算体重三百斤,也喝不下三吨的牛奶,或者将一吨棉花做成衣服穿在身上——但随便一个小型牧场,每天都可以将这么多的奶倒进下水道,四亩田就可以出产一吨棉花。
可若是资本家将这些牛奶收购来做奶糖、将棉花收购做成棉布棉线了?
那这就属于“生产”了。
最后奶糖与棉布棉线卖不出去,也是一样的结果。
资本主义社会会周期性爆发这样的事情,就好像一个历史的轮回一样。
它在一战之前发生过,二战之前三十年代也发生过。不止如此,二十世纪中叶,欧美就发生过类似的动荡,只不过刚好遇上了信息技术革命,新一轮的产业升级暂时抹平这种矛盾。时间来到了九十年代,同样的事情再一次发生。只不过这一次,苏联解体了。原本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区域,成为了“空白的市场”。通过一轮倾销,全世界将过剩的生产力注入到这里,掠夺了前苏联盟国的市场,又缓了一波。
再然后,就是一直到今日的金融风暴与次贷危机。
资本主义的自我毁灭之路从未停止。
话题再次回到上一话中讲过的“终产者”吧。
为什么“终产者”不会出现呢?
因为“终产者”消灭了消费存在的意义。在“终产者”诞生之前,资本主义存在的根基就消失了。
但为什么“终产者”有可能出现呢?
因为资本主义一直走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
那么,世界上是否存在一种力量,可以对抗这个拉全人类一起毁灭的漩涡呢?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在下一篇向各位介绍“曾设想过的道路”——生产资料社会化,以及计划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