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数学经纬,张奠宙著。1:19世纪末年的世界数学
引言
19~20世纪之交,欧洲是世界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里爆发.同时,欧洲也是世界的数学中心.1900年,D.希尔伯特的演说提出了“23个数学问题”,1905年和1912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狭义和广义相对论,表明德国正在领导数理科学的新潮流.
庞加莱之后的法国数学,渐渐缩为“函数论王国”;英国则以硬分析著称;印度数学天才拉马努金像流星掠过天空.
数学哲学论战和数理统计学的诞生,影响整个20世纪.
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但是她的数学传统仍然在世界称雄.

1:19世纪末年的世界数学
数学历史发展的后浪推前浪,不停地向前奔去.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把查理一世国王送上了断头台,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的微积分思想随即诞生在英伦三岛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带来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数学的中心也移到了法国.拉格朗日(Joseph Louis Comte de Lagrange,1736~1813)、拉普拉斯(Pierre-Simon Marquis de Laplace,1749~1827)、勒让德(Adrien-Marie Legendre,1752~1833)、蒙日(Gaspard Monge;1746~1818)都是一代数学权威.1794年诞生的法国综合技术学校,成为19世纪初的世界数学中心.傅里叶(Jean Baptiste JosephFourier,1768~1830)的调和分析,柯西(Augustin-Louis Cauchy,1789~1857)的分析学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进入19世纪中叶,德国的格丁根大学崛起,数学王子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1777~1855)称雄世界.只活了40岁的黎曼(Georg Friedrich Bernhard Riemann,1826~1866)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的数学珍品.法国、德国在数学上争雄的局面贯穿了整个19世纪.清代学者赵翼(1721~1814)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诗句.在近代数学史上,领先数百年是不可能的,夺取几十年的霸主地位已经很不容易了.
人们经常提到19世纪上半叶的数学思想革命.伽罗瓦(EvaristeGalois,1811~1832)的群论,罗巴切夫斯基(Nikolai IvanovichLobachevsky,1792~1856)的非欧几何学,柯西的复变函数论,为人们打开了全新的天地.如果说在此以前的数学还或多或少依赖于物理学和工程学,那么这时的数学已经完全独立出来,数学的研究对象更加抽象化,数学的意境充满了文化创造精神.继复数获得广泛承认之后,1853年哈密顿(William Rowan Hamilton,1805~1865)发现四元数.“数学是人类思想的自由创造”的观念开始传播,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分野逐渐显露.
另一方面,数学在认识现实世界的征程中不断取得伟大成就.1846年,英国的亚当斯(John Couch Adams,1819~1892)和法国的勒威耶(Urbain Jean Joseph Le Verrier,1811~1877)分别独立地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海王星的轨道,预测了这颗行星的发现.高斯在大地测量中发展了微分几何学.傅里叶分析推动了热力学以及振动理论.更重要的是英国的强大应用数学传统继续大放异彩.哈密顿的最小作用原理给力学以新的面貌,而麦克斯韦(James ClerkMaxwell,1831~1879)于1864年发表的电磁学方程,更是人类运用数学研究自然规律的又一里程碑.
进入19世纪后期,德国的国家实力陡增.在1870~1871年的普(德)法战争中,巴黎陷落,拿破仑三世被俘.在数学上,德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谋求世界领先地位.执行这一使命的是克莱因(Christian Felix Klein, 1849~1925).
克莱因出身于德国中产阶级家庭.1865年进入波恩大学,受到著名学者普吕克(Julius Plucker, 1801~1868)的影响,开始研究几何学.1869年来到格丁根大学工作,并周游欧洲诸国.1872年,到埃尔朗根大学就任正教授,并在大学评议会上发表《新近儿何学研究的比较考察》的演讲,用运动群下的不变量来对几何学进行分类,这就是著名的埃尔朗根纲领.这一几何学上划时代的工作,在此后的50年内一直处于几何研究的中心地位.
1886年春,克莱因就任格丁根大学教授.虽然继续从事数学研究,但更多进行行政组织、数学教育、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活动.他的目标是把格丁根大学建成世界第一流的数学中心.10年之后,努力开始成功.1895年初,大数学家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来到格丁根,克莱因本人则被授予枢密顾问官职务,格丁根大学的学术地位陡然升高.1902年,闵科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1864~1909)也来到这里.这三架马车,终于把格丁根大学建成20世纪初期的世界数学中心.其中,克莱因是当然的领袖.克莱因晚年关注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开创了世界第一流数学家关心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先例,影响深远.
19世纪后期,除了学术地位不断上升的格丁根大学之外,柏林大学是当然的数学中心.先是狄利克雷(Gustav Peter LejeuneDirichlet,1805~1859)在该校工作了27年,赢得了很高的数学声誉.1854年,他去格丁根大学接替去世的高斯.柏林大学的数学教席,则由库默尔(Ernst Eduard Kummer,1810~1893)、魏尔斯特拉斯(Karl Theodor Wilhelm Weierstrass,1815~1897)和克罗内克(Leopold Kronecker,1823~1891)三位名家先后承担.库默尔长期担任柏林大学的校长,以“理想数”的工作成为现代代数数论的先驱.克罗内克在代数学、数论、椭圆函数论方面成就卓著,并有非常广泛的社会和学术联系,被称为德国数学的无冕之王.不过:对后世影响更大的则应是魏尔斯特拉斯.
魏尔斯特拉斯出身于一个政府官员家庭.父亲叫他到波恩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学位.由于不喜欢,他未毕业就离开了.后来在一所神学哲学院读数学,通过中学教师资格的国家考试以后,曾任中学教师达15年之久.期间他发表椭圆函数论的重要文章,被破格授予哥尼斯堡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856年到柏林皇家综合工科学校任数学教授,次年到柏林大学任副教授,1864年升任正教授.1873年出任柏林大学校长,成为左右德国数学界的一位领袖人物.这种声誉,不仅因为他是校长、教授、许多论文的作者,更主要的是他的学术风格.魏尔斯特拉斯是19世纪末分析严格化进程的代表人物,反映了那个时代和20世纪整个数学严谨性的潮流.他首先给出严密的实数理论,第一个明确地使用ε-δ语言,引进有界集、无界集、集的内点、外点、极限点、连通性等概念,特别是运用一致收敛的概念得出极限交换的定理.这一切,对今天的数学系大学生而言,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ε-δ语言的精髓已经渗入现代数学的每一根血管,牵动着每一根神经,追根溯源,魏尔斯特拉斯做出了高于一切的贡献.希尔伯特认为:“魏尔斯特拉斯以其酷爱批判的精神和深邃的洞察力,为数学分析建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澄清极小、极大、函数、导数等概念,他排除了在微积分中仍在出现的各种错误提法,扫清了关于无穷大、无穷小等的各种混乱观念,决定性地克服了源于无穷大、无穷小朦胧思想的困难·····今天,分析学能达到这样和谐、可靠和完美的程度······本质上应归功于魏尔斯特拉斯的科学活动.”[1]魏尔斯特拉斯终身未婚,他的两个妹妹也未出嫁,她们一起照料魏尔斯特拉斯的生活,共度人生.
另一位为数学分析严密化作出重要贡献,而且也是终身未娶的德国数学家是戴德金(Julius Wilhelm Richard Dede-kind,1831~1916).他以有理数的“分割”定义实数,对实数的连续性给出了严密而直观的叙述.同时,戴德金也奠定了代数数论的系统理论.不过,戴德金只是不伦瑞克大学的一名教授,在社会影响上自然不及魏尔斯特拉斯了.
对20世纪数学影响深远的另一位德国数学家是康托尔(Georg Ferdinand Ludwig Philipp Cantor, 1845~1918).他所创立的集合论成为20世纪数学的基础.集合论涉及对“无限”的理解和处理,从可数集、不可数集、超限数集等等,打开了一个个新的领域.它的成功标志着人的思维能力的一次飞跃.另一方面,每一门严密的数学学科往往都要用集合的语言开始描述.集合论的悖论导致了数学基础的论战,人类思维的极限受到了集合论思想的严重挑战.集合语言甚至渗人到中小学生的数学课本,成为当今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一门数学学科,从来没有像集合论那样会影响到普通百姓的日常语言.正因为如此,康托尔也成为数学史上最富想象力,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数学家.
康托尔出生于俄国的圣彼得堡,14岁时移居德国.1866年,他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数学思想上,受到魏尔斯特拉斯的多方面影响.1869年,康托尔在哈雷大学谋得教职.这是一所很小的不大出名的大学.此前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数论和二次型等代数问题,并不引人注意.1871年前后,他在研究傅里叶级数唯一性时,发现除去某种无穷点集之外,一个函数的
傅里叶级数若能处处收敛于零,则这一函数恒为零,这种点集的性质,使康托尔注意到研究“集合”的重要性.
1874年,29岁的康托尔在德国著名的《克雷尔数学杂志》(Crelles Journal für Mathcmatik)上发表《关于一切代数实数的一个性质》的论文,首次提出超穷集合理论,引起人们的注意.1895~1897年间,康托尔发表《超限数理论基础》共两卷,对他以前的有关论文作了总结.
康托尔的工作虽然如此重要,但他的遭遇却是不幸的.哈雷大学教授的工资相当微薄,全家的经济状况很不好.到柏林去找一份收入高的工作,曾是他的一个迫切愿望.在柏林大学毕业的康托尔,却无法在柏林立足.原因很简单:柏林大学数学教授克罗内克极力反对.克罗内克虽然并非校长或官员,却因社会声望和广泛交际被认为拥有无限的权力.他的数学哲学是想把一切都算术化,只承认数列那样的“潜无限”,否认“实无限”的存在.这些观点和魏尔斯特拉斯的观点相左.他宣称要“找出现有分析学赖以存在的一切结论之错误”.1888年,魏尔斯特拉斯向朋友们宣布将和克罗内克断交.这对像魏尔斯特拉斯那样的柏林大学校长而言,不过是不交往而已.但大权威克罗内克对小人物康托尔的批判,阻止康托尔到柏林工作,散布对超限数理论的怀疑,对康托尔不啻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在克罗内克看来,康托尔乃是错误地追随魏尔斯特拉斯的一名后学.克罗内克贵族式的孤傲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但这种伤害足以使情绪低落的康托尔在1884年患上忧郁症,经常要发病.到了1899年,集合论的悖论在他头脑里萦绕,旧病再次复发,住进了医院.以后的一二十年中,他断续地在哈雷大学精神病院中度过,并在那里离开人世.
1926年,希尔伯特称赞康托尔的超限数理论是“数学精神最令人惊羡的花朵,人类理智活动最精美的成果”,[2]苏联的柯尔莫哥洛夫(Andrey Nikolaevich Kolmogorov,1903~1987)则说:“康托尔的不朽功绩,在他敢于向无穷大冒险挺进,他对似是而非的论点、流行的成见、哲学的教条等作了长期的不懈的斗争.因此,他成为一门学科的创造者,而这门学科已成了整个数学的基础.”[3]
在德国学派影响之下,挪威数学家索福斯·李(Marius SophusLie,1842~1899)创立了李群和李代数理论.20世纪,几乎所有的数学学科都和李群发生联系.李曾在莱比锡大学任教授,对欧洲各国的数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自牛顿以来,英国数学一向偏重应用,19世纪仍然保持着这一传统.但在19世纪的下半叶,纯粹数学出现了两颗明星:西尔维斯特(James Joseph Sylvester,1814~1897)和凯莱(Arthur Cayley,1821~1895).他们两人都是攻读数学出身,于19世纪50年代进人法学界,担任过多年的律师,并因志趣相投成为终生好友.此后又双双回到数学研究,共同发展代数不变量理论,特别是线性代数中的行列式和矩阵理论.这些工作在20世纪变得十分重要而普及.包括哈密顿发表的四元数工作在内,他们在代数学上的贡献,形成了英国纯粹数学的一次高潮.值得一提的是,西尔维斯特是美国纯粹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授多年,创办了美国第一份数学杂志:《美国数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of Mathematics).凯莱也曾到该校讲学.
19世纪的俄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数学研究. 罗巴切夫斯基的工作自然引起国际瞩目,切比雪夫(Pafnuty Ljvovich Chebyshev,1821~1894)在概率论上的研究也别开生面. 但在整体实力上无法和西欧各国相比.至于东方的印度、日本和中国,数学水平落后于西方约有200年,现代数学研究则是20世纪的事了.
19世纪下半叶,能和德国数学相抗衡的只有以庞加莱为代表的法国数学,我们将在下一节叙述.
参考文献
[1] 沈永欢.魏尔斯特拉斯.见: 吴文俊主编. 世界著名数学家传记(下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965
[2] Hilbert D. Über das Unendliche Mathematische Annalen. 1926,95:161~190
[3]李娜、张锦文. 康托尔.见: 吴文俊主编. 世界著名数学家传记(下集).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