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爱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共同的家园

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
2001 年,西北大学考古学系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位于巴里坤县的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红山口,发现了一系列古代游牧民族的大中型聚落遗址。聚落遗址依居山势有七到八层,由人工垒砌的鹅卵石作为房址,规模宏大壮观。遗址建筑层层叠叠,相互叠压,还发现了大量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物和岩画遗迹。考古发现,在距今大约 2000 到 3000 年之间,有很多民族在此居住。
在哈密境内的雁布拉克、巴木墩、庙尔沟等地考古发现,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民族的大量人口进出新疆地区,都是新疆的共同开拓者。秦汉时期就生活在天山以南的各个民族在绿洲建立聚居区,随着丝绸之路沿线的繁荣,众多商业小城镇兴起,带动了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各民族在新疆地区经过长期诞育、分化、交融,形成了血浓于水、休戚与共的关系,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新疆的主人,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二、新疆地区是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组成部分
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体现就是对其领土拥有最高统治权或最高管辖权。确定一个区域主权归属的问题,主要就是根据国家是否对这一地区直接进行行政管理以及是否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即使国家某一时期对某一区域的管辖和控制可能出现间断,但它仍是历史上主权国家的疆域。就新疆而言,自汉朝统一西域后,历代中央政权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对西域的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并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在巴里坤石人子乡发现的汉碑——裴岑碑,记载了公元137年8月敦煌太守裴岑将军率领3000兵马,直捣匈奴根据地蒲类海,大破北匈奴,诛杀北匈奴王呼衍王的历史。位于天山庙的《姜行本记功碑》记录了唐王朝平定高昌叛乱,统一西域的历史。修建于公元710年的唐城现在还在巴里坤草原上屹立,据史料记载,当时在唐城附近屯田有3000多人,开垦了5000亩地,养了400匹马,种植的作物有小麦、豆类和苜蓿等。当时屯垦军人开荒耕作,夏秋之季,麦浪翻滚,千里良田。
历史事实反复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结果。新疆地区既是新疆各民族的家园,更是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组成部分。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
三、新疆的开发建设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巴里坤古城曾经有庙宇近百座,目前尚存唐代和清代修建的烽火台28座,汉文化历史悠久。汉人是中原华夏族融合许多民族而形成,因汉朝的建立而得名,并沿用至今的名称。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不少中原华夏族居民因经商或其他原因到了西域。西汉建立以后,随着汉朝与西域联系的加强,汉朝的使节、士兵、商人来西域的人数逐渐增多。特别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以后,来西域的汉人就更多了。他们主要是戍防的士兵、商人、普通百姓以及部分流放西域的刑徒及其家属等。当时的屯田点是西域汉人的主要聚居点和分布区域。至汉朝末年,汉人已经形成遍布西域各地的大分散和各屯田点小集中的分布格局。
到了清朝,尽管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以及北洋军阀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混战,导致新疆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但是,每当社会恢复稳定,新疆社会经济就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继续向前发展。新疆和平解放后,新疆的开发和建设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新疆的开发建设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各族人民在新疆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历史上,新疆各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中国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