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知识》从“无”到“中华有为”的艰辛历程
最近几年来,野心勃勃的美国为了遏制我国的崛起,将很多中国的科技公司纳入“黑名单”,其中就有比较知名的有中兴、华为、海康威视、科大讯飞等,美国的打压激起了国民更加激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要想不被掣肘,还要加快、加大力度培养自身科技实力。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这其中的一家公司——华为。

华为在这场风暴中被网友们亲切叫为“中华有为”,
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艰辛创业史,
不仅浓缩了太多的磨难和心酸,
还囊括了国内民营企业发展的所有“必经阶段”,
可谓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活化石”。
领5g的发展,
自主研发麒麟芯片,
开发鸿蒙系统,
那华为到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让我们回顾一下。

创业初期
(1987-1994):生存
在1987年的这一年注定不是平凡的一年,任正非在这一年与五位合伙人共同出资2万元成立了华为公司,最初任正非对企业发展没有什么方向,什么生意能赚钱就做什么。做过一些贸易生意,卖过一些减肥药、甚至还调研过卖墓碑。但是这些生意最终都不了了之。一个偶然的机会,任正非和一位处长叙旧,得知国家在大力发展民族通信产业,该处长引荐他去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的用户级交换机。任正非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做起了交换机代理销售生意,华为就这样误打误撞地进入了通信行业。

在这一时期,
华为的主要业务是代理香港公司的产品,
随后逐渐演变为自主开发产品的集中化战略。采取单一产品的持续开发与生产,又在任正非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一举拿下国内大部分市场。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华为和其他三家通讯公司巨龙通信、大唐电信、中兴通讯被称为“巨大中华”的4家,在经过市场的洗礼,这4家公司中只有华为异军突起,其他3家或折戟沉沙,或慢慢淡出公众的视野,或艰难维持。反观华为持续专注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战略目标,通过低成本的方式迅速抢占市场,扩大公司规模。让华为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也突破了当时国外通信设备垄断的局面。截止到1994年,华为销售额突破8亿,员工人数600多人。

这一阶段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
从开始的直线性组织结构转变为直线参谋职能制的组织结构,
除了有业务流程部门,例如研发、市场销售、制造,也有了支撑流程部门,
例如财经、行政管理等。
这一结构有其巨大的优势,
其所有的市场营销策略都可以第一时间从公司高层直接传到给一线,
从而完成营销任务。

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1995-2003):成长
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内电信设备市场的总体发展速度放缓,使得华为在传统的程控交换机领域的利润被吞蚀,造成其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压力。这时的市场需求也开始出现多样化。
华为原有的集权式的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势已经变成其发展的劣势,缺点也日益突出于1997年, 华为话机事业部研发了国内最早的数字电话机。本想拓展业务线大捞一笔,可是由于生产外包,质量不稳定,一打雷就遭雷劈,故障频频。任正非当即就停掉了电话机业务

在1998年到2003年这段时间,也是中国手机通讯行业发展狂潮,从零到壹诞生了很多手机公司,也有很多外来品牌手机。UT斯达康和中兴抓住了这次机会,UT斯达康没两年就上市了,市值达到500亿元,中兴也赚了几百亿元,大大缩小了和华为的营收差距。任正非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任正非解除禁锢,五年后重新向手机市场冲击,

于2003年7月,华为手机业务部成立,次年华为终端公司诞生。那时的华为手机完全是“廉价老人机”的形象,刚进入市场的华为手机一无所有,既没有专业技术、行业经验,也没有市场品牌。对于当时的华为来说,选择直接购买成熟的技术是快速打下市场最好的选择,但是华为选择了完全相反的路。海思临危受命,负责研发起了华为手机芯片。

。。。未完待续+下期继续。。。
创作不易,点个赞呗!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