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劳痛苦,别再流浪,别再追逐痛苦。
持续地看着烦恼,仔细体会苦的这一面,也就是它的这种躁动不安、想要,让你感到很不舒服。只有仔细地看着它,看到这是苦,心才会对它产生厌离,才会产生想要去除它的精进。
观察一下你现在身体的感觉,身体的触感、身体的系统的状况,你就能够知道,你是不是正在趋向祥和,你是不是正在脱身、远离开喧闹,脱身远离开焦虑、坐立不安。当你开始觉察到了:喔!的确,当身心趋向祥和的时候,有趋向祥和的徵状和徵兆。那个徵兆本身可以是你禅观的对象,也就是你可以专心去品味,甚至是去享受,身心和缓下来的过程,和那个过程所产生出来的生理徵状。
当你这样子做的时候,得到好一些的好处,首先,这样的禅修方法,基本上是几乎完全不会障碍到你日常生活的所有活动,就算是你在跟人交谈中,就算是你在运动,就算是你正在处理著家事,都能够检查、都能够调整,这个系统是不是趋向祥和。这样的趋向祥和的感觉,虽然你的注意力没有锁死在一个小地方,但自然而然就能够摒除掉、排除,掉散乱的盖障、焦虑的盖障、散乱不堪的盖障。
当你虔诚地、用心地去享受那个祥和,这个当中自然而然会有统摄身心的效果。自古以来,几乎是所有有指导禅修的宗派、甚至是宗教,几乎没有例外地形容,这是一个往内开发的过程。之所有有这样跨宗教、跨文化的共同认知,就是因为当你开始把你的食物来源,从複杂、纷乱的欲界调到微细的活动的层次,像是你身体内在微细的触感,或者是你的心伴随著平安、祥和。那个感觉有一点点像是抽离开,有一点点像是乌龟把它的四肢缩回来,把它的头尾缩进它的龟壳裡面。
这样做很容易会发现到,身心在日常生活裡面,几乎是没有停歇地一直受到种种压力的轰炸。这些压力有的是很微细,有一些是很粗糙的,有一些是短暂的,有一些是长时间背负在身心裡面的。平常自认为安稳、舒适的身心,安稳、舒适的自我,其实是由这样子一连串的压力源的生灭,对于压力的调适等身行,所组合。这裡面很多的忙碌,很少有真正的歇,透过这个深刻地了解到诸行是苦。理解到,只要你还盘据著一个系统,只要你还在经营著一个自我,只要你还耽恋著身心,这个所谓的「自我」的状态、这个身心的状态,不是一个稳固的、安全的,可以让你安逸于其中的状态。那是一个不断地动盪、不断地被刺激、不断地有新的压力出现,那样的身心必须要很忙碌地,去回应、去调适,这样的一个现象。
习惯性的观察现在是不是正在趋向祥和,是不是正在尝试著脱离开喧闹,脱离开紧绷,脱离开那些神经性的行为。熟悉一下当你趋向安祥的时候,呼吸的模式,气血在身体裡面循环的感觉,身体渐渐地远离焦热感的滋味、沉淀下来的滋味。熟悉这些徵状,熟悉到什麽样的程度呢?熟悉到你日常生活裡面几乎可以在不同种的场合、不同种的活动裡面,很容易地複製。
如果你能够深刻地瞭解如何脱离开压力、喧闹,如何能够趋向寂灭、远离,你就能够间接地而且很清楚地知道,什麽叫做苦、什麽叫做喧闹,什麽是製造压力的用力。反过来,如果你的注意力是放了瞭解苦的压力,去感觉到不断在轰炸著身心的那些压力源,你也能够间接地、清楚地知道,什麽是它们的瓦解。它们的瓦解会带来轻鬆、会带来自在、会带来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