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一说 | 说“润笔”
◎傅惠钧
2021年初夏,我在温州大学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顺便做了一次学术讲座。次日,主持人叶建军教授便发来这次讲座的报道。报道把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内容要言不烦地做了介绍,深见语言功力。建军教授告诉我说,这是他的一个一年级的研究生写的。我有些惊讶,微信回复道:“哈哈,想来是建军润笔了。”
发完之后,转念一想,“润笔”一词,会不会引起误解,因为“润笔”的基本意思是“给做诗文书画的人的报酬”(义项①),而我这里是用来表达“修改润色”之义。当然,在我的语感里,这样使用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因工作研究的需要,恰在思考修辞与词汇互动方面的问题,便想梳理一下思路。
重检《汉语大词典》《辞源》《近代汉语词典》《近代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无一例外,“润笔”大意都是“给做诗文书画的人的报酬”,均无其他方面的释义。
尽管“润笔”的事实要出现得更早,但“润笔”一词的出处,一般工具书都认为是唐代成书的《隋书·郑译传》:
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颎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上大笑。
唐宋翰苑官草制除官公文,例奉润笔物,后泛指付给做诗文书画之人的报酬。宋洪迈《容斋续笔》谓文字润笔“作文受谢,自晋、宋以来有之,至唐始盛”。例如唐殷文圭《贻李南平》诗:“润笔已曾经奏谢,更飞章句问张华。”《宋史·王禹偁传》:“初,禹偁尝草《李继迁制》,送马五十匹为润笔,禹偁却之。”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九回:“饭罢,捧出谢仪一千两;外银百两,求赐原方,以为润笔之费。”
然考察文献语料,“润笔”一词除了这一基本用法外,还有另外三种用法也较常见:
其一是“使笔润湿”(义项②)。例如:
往往考者方据案咿唔,研墨润笔,忽鼓吹聒耳,龙门洞开,则红案出矣,乃皆踉跄不终卷而出。(徐珂《清稗类钞》)
古人写作前常以口润笔,兼行构思。(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
终于,他研墨润笔,在原先的那阕词后空白处,题上自己的心情。(琼瑶《鬼丈夫》)
其二是指“书法绘画中以‘湿润’为特征的一种笔法”(义项③)。例如:
“墨分五彩”。这墨是黑的,怎么可以五彩?五彩就是“渴润浓淡白”。“渴笔”就是枯笔,“润笔”就是滋润的,“浓墨”“淡墨”还有“白”,这个“白”就是写好了一张字留下的白,它是一个艺术的白。(金开诚《书法艺术的理解与观赏》)
书法从颜楷入手,以二王为基调,碑法作补充,广搜博取,渐成以涩笔求遒劲,慢笔求灵动,润笔求隽秀的个人艺术风格。(《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8月5日)
例子中的“润笔”都是指书画艺术中的一种特有笔法。
其三是“修改润色”(义项④)。例如:
后来,我又不断向海外版投稿,一篇篇拙文经过编辑的匠心斧正、润笔,陆陆续续刊发在报纸上。(《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9月2日)
林纾根本不懂外文,他的译作是根据别人的口述写成,遇到他认为原作字句意犹未尽的地方,往往根据自己作文标准和“古文义法”为原作者润笔甚至改写。(《读书》)
林文杰说明来意,老人笑笑说:这种合作很有意义。便在左中部画了寿石和几株灵芝,并慎重地题了“八十四叟张爰大千写灵芝寿石”,盖好印章后说:“最好请关先生补一枝墨梅。”后来关山月在香港完成了这幅合作画的最后润笔。(《作家文摘》)
1961年,邓小平同志又以他特有的伟大气魄为这宏伟诗章润笔增辉,亲自选址建起我国第一座大型的车轮轮箍厂,从此结束了我国长期依赖外国进口火车轮箍的历史。(《人民日报》1994年8月15日)
例子中的“润笔”都是“修改润色”之义,末例是在这一意义上的比喻用法,所谓“宏伟诗章”是指当年的马鞍山市和马鞍山钢铁公司的建设。
我们从修辞与词汇互动的视角来探讨一下,这四个不同的意义产生的过程。
先看义项①的生成。由《隋书·郑译传》可知,“润笔”用来指称“给做诗文书画的人的报酬”源自具体情境中的修辞。在这一特定语境中,高颎对郑译说“笔干”,语带诙谐,意在打趣;而郑译借题发挥,“笔干”就需要“润笔”,而“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幽默的话语中暗含索要报酬之意。不过,这是特定情境中的修辞,“润笔”是临时组合的一个短语。当人们借此掌故以“润笔”来指称“给做诗文书画的人的报酬”时,这一符号便形成了转指,进而在人们的反复使用中,转指用法就发生了词汇化,成了汉语中的基本用法。从唐宋至元明,这一用法一直占主导。
义项②“使笔润湿”的意义最初是组合意义,或者说是短语的意义,郑译的用法就是。“润笔”词汇化之后,其原域意义却较少见用,至明清以后义项②才渐渐多起来。语言中有时一个寻常的词语,借助修辞,衍生出新的意义,通常会两个意义同时使用开来,比如“秋波”,既可指“秋天的水波”,也可指“美女清澈明亮的眼睛”;但有时原域意义却未必能使用开来,比如“题目”,其原域义,“题”是额头,“目”是眼睛,但这个意义却没有使用开来,只有其隐喻意义“标题、篇目”“试题”“主题”等被使用开来。“润笔”属于前者,但两种意义的使用不是并行的,其原域意义反是后来使用开来的。义项②的词化与义项①的固化使用不无关系,随着频率的增加,义项②也随之逐渐固化。
义项③是在义项②的基础上衍生的。其动因仍然是修辞驱动。原域义“使笔润湿”在书法绘画中作为方法的专门化应用,便产生出特指书法绘画的一种技巧之义。这一用法出现在“使笔润湿”之后,发生在近现代汉语交替时期,在书法绘画领域使用得较为普遍。这一词义的变化,同时伴随着结构的变化。这一意义的“润笔”是偏正结构,因而具备了名词性的功能,与“枯笔”相对应。
义项④“修改润饰”义的生成,与“润”义的衍生不无关系。“润”的最初意义是“滋润、使湿润”,后来衍生出“修改、加工”义,《论语》中的“东里子产润色之”,就是用的后一意义。“润笔”的义项④是受这一意义的影响而生成的,由于文字的“修改、加工”需要借助“笔”这个工具,这一用法的出现也就显得十分自然、顺理成章了。其出现,使“润饰”“润色”增加了一个同义形式。它们在理性意义上是一致的,但在色彩上却有区别。用“润笔”更突出笔的作用,给人以形象的联想。同义形式可以互补使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建议,权威辞书在修订时增加相关义项的释义。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8期《有此一说》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