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抗战剧的反面教材——手撕鬼子

不知何时开始电视荧屏上不再是清一色的古装剧清宫戏,变成了一水的抗日剧。虽然不乏精品之作,但很大一部分都可以被归为“手撕鬼子”式的神剧,里面的正面角色各个身手了得,将鬼子玩弄与股掌之中,观众美其名曰“奇侠”。
【开创手撕鬼子的时代】
抗日奇侠——抗日武侠剧
抗日奇侠是这类剧的开创者与佼佼者,一部披着抗战背景的近代武侠剧。也是众多神剧梗,神剧名词的出处。
剧中胡子大汉真徒手撕了一个鬼子。鹰爪功的瘦猴子一抓捏穿钢盔给鬼子头上开了三个洞。女装大佬,更是会移形变位、凌波微步,取鬼子性命如同探囊取物。

【梅言梅语】
抗日奇侠其实是港剧制作团队北上合拍的产物,他们依照过去的制作经验,将港式的武侠元素揉入抗战剧中,脑洞出此类作品。
其实,港片以及TVB剧中就有很多“不讲道理”、“天马行空”的抗战神片‘抗战神剧,比如港片《我爱夜来香》、《中华战士》、《财叔横扫千军》等。

但在香港“你有科学,我有神功”的无厘头影视氛围内,观众尚能认可。一旦平移到以写实为主的内地影视剧环境中,立刻就水土不负,恶评如潮。

此类问题,早就出现在九七前后大量两地合拍时装警匪片上。影片中经常出现在深圳、广州等地追击悍匪时,主角与内地公安在街头与坏人枪战。这种场面内地观众很难接受,离我们的生活太远,感觉太扯。
但这样的镜头出现在旺角等地街头,对看惯了港片的人们来说,这在正常不过了。毕竟我们是通过影视作品,去了解自己所不熟悉的世界。
向着炮火前进——抗日偶像剧
既然有抗战武侠剧,怎么能少的了抗日偶像剧?于是”四爷“带着穿着皮衣长靴,荒郊野外躺在洋沙发之中,不是山地炮就是加特林。别说有点“终结者”的味道。鬼子要打,妹子要撩,装酷耍帅那都是必须的。不然做人与咸鱼还有什么区别。

【梅言梅语】
不愧是小虎队里的霹雳虎,无论什么种类的剧,都可以拍成偶像剧。当年古龙笔下大盗萧十一郎,狼性硬汉,在吴奇隆版本的《萧十一郎》中变得整天谈情说爱,只会儿女情长了。

抗日偶像剧+武侠偶像剧双主角,就问你怕不怕?
耍帅就完事了!
神枪——抗日超级英雄剧

本剧最大的亮点就是子弹发射时,手极速抖动给子弹水平方向一个加速度,让子弹拐弯,绕过障碍物击杀鬼子。
好家伙,这不是安吉丽娜·朱莉出演的好莱坞超级英雄片《通缉令》里的设定吗?就这样直接“抄袭”到抗日剧里了?

超英片可以无视一切物理定律,甚至可以有魔法?
抗日剧也要拍的这么魔幻吗?有没有抗日奇幻剧呢?
主角骑着五色神牛,向鬼子祭出“翻天印”、“定海珠”,布下“九曲黄河大阵”,请来天兵天将小鬼子一锅端?
我的兄弟叫顺溜——抗日剧中的傻根儿
王宝强饰演一根筋儿的狙击手傻根儿,不对,顺溜。一个人边跑边狙击,轻轻松松干掉了鬼子一个小队。
这点鬼子都不够其杀的,不过瘾呀!一集不狙上几十鬼子,浑身不舒服。本剧最大的槽点就是结尾时,为了制造戏剧冲突,乱编剧情,莫名其妙的让顺溜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姐姐被侮辱、姐夫被杀,还无法报仇。很明显是先定好需要呈现顺溜某种品性后,硬捏合的一个命题作文的剧情。

燕双鹰宇宙——奇侠剧的王者
整日被荧屏中各种奇侠剧狂轰滥炸的受害观众中,有一批人默默爱上了一部奇侠剧。网络上众人对其津津乐道,自动传播剧中的名梗儿,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燕双鹰系列剧,一连六部,组成了燕双鹰宇宙。

【燕双鹰语录】
1.别让我再说第二遍。
2.我不怕死!你呢!
3.你相信自己的眼睛吗?有时候眼睛会欺骗你。
4.我有个习惯,会杀死向自己开枪的人,哪怕他的枪里没有子弹。
5.为什么总有人觉得自己能够杀得了我?
6.我最讨厌别人用枪指着我的头。可总有人这样做。
7.还有什么绝招,都使出来,别让我就这样杀了你!
最最最重要的一句:我赌你的枪里没有子弹!

【梅言梅语】
国产电视剧有一窝蜂扎堆的习惯,也许是因为某个题材大众喜欢,也许是因为某种题材容易过审。
2000年左右古装武侠剧泛滥,大量打着武侠剧的“羊头”招牌,实际上卖的是青春偶像剧的“狗肉”。在广电的整治下,古装剧的数量大幅度减少。
但2010年开始,古装穿越剧、清廷宫斗剧开始流行,四爷雍正频繁出现在各个剧里。古装剧的时代又回来了。

一时之间,凡古装,必清宫。正所谓“1644年满清入关,促进了中国电视剧事业的繁荣”。与此同时古装剧又发生了进一步演变,古装是个筐,啥类型都可以往里装。继古装偶像爱情剧后,古装职场剧(宫斗)、古装婆媳剧、古装刑侦剧、古装反腐剧等各种亚类型纷纷出现。

不同于泛滥成灾且被多次打压的古装剧,抗日剧一向是根正苗红,过审容易。于是抗日剧成了新一轮国产剧的“热土”,大量剧集出现,良莠不齐。
在此背景下,同样是2010年前后,抗日神剧初见端倪,此后则是一部接一部,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出来。
这时,抗日剧也变成了一个筐,啥都能往里装。各种亚类型频出:抗日武侠剧、抗日偶像剧、抗日家庭伦理剧、抗日民间传奇剧、抗日情景喜剧...

抗日剧的亚类型,并非都是神剧,不能一概而论。许多民间传奇故事,开头故事引人入胜,但被人诟病的是临近结尾之时,非要加一些突兀的情节,让整个剧前后割裂,风格不统一,像是中途换了编剧似的。
其实,人们所唾弃的神剧,是创作者、制作者的粗制滥造,肆意扭曲历史,借抗日剧的外皮,行顺利过审之实。好在,面对人们对神剧的不满,广电也已经开始打压这些神剧了。劣质剧充斥荧屏,让观众逐渐放弃电视,甚至部分人已经放弃国产剧了。这个行业是时候好好清理一下了,自己将自己的路走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