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不能低估程砚秋在发展京剧艺术上的贡献(冯牧)
今年三月九日,是程砚秋同志逝世二十五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卓越的京剧艺术家,本刊编辑部约请了冯牧、吴祖光、翁偶虹、白登云等同志举行了一次座谈会。下面发表的是他们在这次会上的发言摘要。

我很愿意参加这样的座谈会,因为我对于戏剧界对程派艺术的研讨总有一种不满足,或者说是遗憾的感觉。程先生去世后,尽管在报刊上,舆论界发表了不少探讨程派艺术成就的文章,给予他相当高的评价,但我总觉得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没有做。刚才大家都说了,程砚秋作为一位全面发展的艺术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被人们充分理解。更多的人只把他看成是一个有杰出成就的、有独特风格的歌唱家,而忽视了他在表演上所做出的极其全面的贡献。这是一种误解。有的人除了把他仅仅说成是一位歌唱家之外,又把他的成就仅仅局限到悲剧上,这也是对程砚秋的误解,同时也低估了他的创造在发展京剧艺术上的意义。
程先生逝世二十五年了,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四分之一世纪了。据说今年要举行一次纪念活动,围绕着纪念活动,必然要有演出、座谈以及其它纪念性的活动。今年的纪念活动最好不要象过去搞的那样,只是找几位他的学生,或是私淑他的演员,象描红格一样,亦步亦趋地演几个他的具有代表性的戏,似乎这就概括了程派艺术了。人们的目的似乎只是让大家看一看这就是程砚秋,他之所以值得纪念,就是因为他有大家今天所看到的这种面貌,这种风范,我觉得这是很不够的。很多年来,使我耿耿于心的一件很遗憾的事,就是很少有人认真地把程砚秋这位杰出的艺术家,在京剧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他的全面成就,他的主要经验,以及他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作出一个比较细致,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一般讲京剧旦角行当的最高成就,总是把梅兰芳和程砚秋相提并论,当然还有荀慧生、尚小云所做出的各自的贡献。但就京剧发展来看,把京剧推向一个全面高峰,构成一个丰富的艺术体系,在旦角行当中以梅兰芳、程砚秋为首的一些艺术家的确是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我个人把京剧的发展分成这样几个时期:开创期、发展期、兴盛期。现在大约可以算是第四个时期了,这个时期究竟是在走下坡路,还是走上危机之路呢,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个人还是持乐观态度的。问题在于要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学习和善于创新。
从京剧开始形成,到现在已经将近二百年了,在开创时期,象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徐小香等人,他们把一个不很完整的戏曲形式,在充分吸收各地方剧种,如徽剧、昆曲、弋阳腔、梆子腔和一些地方小曲特点的基础上,闯出一条新路,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戏剧形式,开创了京剧的发展道路。这个开创时期很重要,没有这个时期,就没有今天的京剧。
后来,随着历史的前进,京剧形式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些代表人物如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陈德霖、王瑶卿等,又把京剧推向一个蓬勃发展的和日趋完美的时期。对于京剧这个发展时期我只赶上了一个尾巴,象王瑶卿的戏,我还看过一些,孙菊仙的戏,我只看过一次。那时他已经年迈了,耳朵已聋了,胡琴拉胡琴的,他唱他的,不搭调,在台上大大咧咧,已经看不出什么光彩了。有人把这一段认为是京剧的高不可及的高峰。我不这样看,谭鑫培的唱腔,现在听起来虽然很革新,但比起后来的老生,还是显得单调、简单。汪桂芬一是没有录过唱片,据杭子和对我说,汪桂芬曾录过蜡筒的唱片《取帅印》,现在肯定是找不到了。(翁偶虹:有也不行了,这么多年,早变质了。)汪桂芬当年的风貌我们已经很难知道,只能从王凤卿的唱腔里揣摩,据说肖长华的唱腔中,可能还保留了一些汪桂芬唱腔的味道。
京剧真正的“兴盛期”,或叫作“完成期”,真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丰富的、有系统的艺术体系,我觉得还是在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这儿十年间,出现了一大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天才演员,如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马连良、欧阳予倩、小翠花(于连泉)、杨宝森以及后来稍差一点的徐碧云、朱琴心等,这个时期的后期代表人物是张君秋、叶盛兰、裘盛戎、李少春等。通过他们不同风格的表演,形成了各自的艺术个性,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剧目。这一时期的京剧给人以兴旺发达、丰富多姿的印象。清末虽然也有“满城争说叫天儿”之说,而真正在群众中造成了一大批戏迷的是这个时期,当时有人是“杨迷”,有人是“余迷”,简直迷得废寝忘食。但真正使观众这样入迷的演员,只有寥寥几个,程砚秋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白登云:我都入迷了)
为什么程砚秋的表演艺术能风靡全国,我以为有几个主要原因:一是历史原因,二是时代原因,运是他自己个人的原因。
历史上很少有艺术家能象程砚秋这样不带成见地博采众长,把前辈的成果几乎尽可能地拿过来,化为在自己的血肉。为程砚秋开蒙的大概是陈啸云,但程砚秋开始唱戏时实际上好象主要是学陈德森 和王瑶卿。现在听程砚秋早期的唱片,象“百代”的 《孔雀屏》、《回龙阁》和最早没有〔慢板]的那个《贺后。骂殿》,基本上还可以听到陈德霖的余韵。(白登云:那个《骂殿》可真象陈德霖先生的。稍后一点的《青霜剑》,尤其是“青霜剑报完仇贼把命丧”那段唱,既保留了他学陈德霖的特点,又融进了梅兰芳、王瑶卿甚至余叔岩的长处。程砚秋在艺术创造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勇于博撷众英,而且把它消化了,化到自己的表演体系里去了。这可以说是程派艺术能受全国欢迎的一个历史原因。从这里创造了一个时代的旦角的完美风范,如果梅先生是第一个,程先生就是第二个。
我小时候,有一批象我这样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青年学生,对程派迷得不得了。我家里的环境还是不错的,父亲是留学回国的学者,但象我那样一个学生,还是没有经济条件看程砚秋的戏的。我那时和一些同学为了看戏,甚至可以把在学校吃饭的饭钱省下来,每星期也要看一次程砚秋的戏。为什么我们成了他的知音?为什么在北京他能拥有那样广泛的知识分子观众?我认为是有其时代原因的。“九一八”事变不久,北京快要沦陷了,在这种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下,有点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已不满足于看那些墨守成规的老戏了。他们那种郁闷的、爱国的思想感情,很容易和程砚秋的表演艺术结合起来。我记得,有一段时期,在相当多的学生当中,大家都很喜欢看《荒山泪》、《春闺梦》、《金锁记》、《亡蜀鉴》,甚至于《费宫人》。《费宫人》的主题思想当然是不好的,但程砚秋的表演和传统演法很不一样,例如程先生演时后边加了一大段〔快板],慷慨凄怆地表达了费官人的思想感情,在观众中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程先生通过他的独特表演和唱腔创造了一些优美、深沉的中国古代妇女艺术形象,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中国人民的刚强、爱国、善良的性格和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非常合拍,因而特别能够激动人心。如果说,在这时期出现的戏曲演员,能够直接用优美的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程先生算是比较突出的一个。过去人们常讲程腔、程派,但很少有人涉及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程派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程派形成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程先生的艺术观和他的艺术才能。他的艺术观是符合中国戏曲艺术发展规律的。他认为,戏剧艺术就是在不断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已条件,从生活出发,不断创造、不断发展的,这一点,在他的思想中是非常明确的。有些演员自己成了派,有人学自己,就感到很高兴,而程先生却恰恰相反,听到有人学他,他往往很反感。我记得当时有个男旦陈丽芳(白登云:那是他的大徒弟),他条件不错,而且是当时男旦里唯一学程派的。程砚秋虽然收了他,但基本上没给他说过戏。后来程先生曾对我说过,他很不喜欢陈丽芳学程派所持的那种简单模仿的态度。
我觉得程先生的艺术才能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他懂得一个演员、一个艺术家,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怎样才能对艺术做出贡献。程先生决不是单纯以唱工见长的演员。他有几个戏的表演,到现在我仍然印象深刻,历历在目。我记得看过一次他和金少山、谭富英合唱的《二进宫》。金少山是有名的大嗓门,谭富英当时正是全盛时期,和他们一起唱,能行吗?我真替他捏一把汗。结果是程砚秋博得的彩声比他们二位还多。李彦妃出场后表现出的那种悲切的感情,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到规定情境中去了。他演《 进宫》,不光是讲究唱,而且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十分深沉,这就造成了一种比较高的艺术境界,相形之下,金少山、谭富英就给人一种只是站在那里用劲地演唱的感觉。
我感到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是趁一些看过程先生戏比较多的老人们还活着,请他们给年轻人说说,程砚秋所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他的贡献在哪里?他的艺术个性在哪里 ?。他的经验主要是什么?纪念他,就要充分总结他的经验,使青年人懂得学习流派的目的还在于发展流派,创造流派而不能满足于当复制品。复制品有什么价值?齐白石的复制品很多,即使是可以乱真,那也只不过是复制品而已。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有所革新、有所创造、有所发展之后形成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冯牧发言 郭永江记录、整理 1983.3《戏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