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地理选择题

2023-05-17 17:26 作者:为人类作点贡献  | 我要投稿

(本文于2018年首发于“文综有约”(现更名为“文科有约”)公众号,此处仅作存档。另:本文仅代表当年对高考考察模式的分析,不确保能够对之后的高考发挥指导作用。)

全国卷的地理选择题因为其较大的难度,一直是很多同学比较害怕的一个版块。经过一年来的锤(zhǎo)炼(nǜe),我从中归纳了一些小技巧,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相信大家都发现了在文综三科的选择题中,历史选择题和绝大部分的政治选择题都是单独成题的,各道题目之间没有联系。只有地理选择题一般都是把两三道选择题放在一起编成题组,这些题目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展开。这提醒我们要培养题组意识。题组意识,重在对整个题组的综合把握,切忌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陷阱。做题的时候,我们应当首先完整地阅读完材料和题组内所有题目,然后提炼出一个核心主题,再围绕核心主题对题目进行思考对选项进行分析、排除、选择。一般来说,每一道题目都会关注核心内容的一个侧面,而这些侧面一般不会重叠。这一定程度上启示我们,做题时注意提炼题组的主题以及各道题目关注的侧面。如果这些关注的侧面出现了重叠,则可能是你对题意的理解出现了问题,应当及时改正。下面用一道例题帮助大家加深印象。

【例1】(16全国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7.C   8.B   9.D

【解析】先提炼核心主题,不难看出主题是贝壳堤及其分布变迁。三道题目分别关注的侧面是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海水搬运和沉积对贝壳堤的影响、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解释。其中第7题错误率非常高,很多人都没有看到“任一”两个字二错选了B。其实,如果我们问问自己“这道题目关注了核心主题的哪个侧面?”,就会发现如果第7题选择B,那么这道题和第9题同时关注多条贝壳堤这一侧面,出现了重复。这样就会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从而更容易地发现题干中的“任一”两字。

另外,在某些题目中,有的命题者也会紧紧扣住核心主题的一个侧面进行深挖。在这种情况下,题组内的一些题目会形成前后的照应关系,也就是其中一道题目的题干或选项会成为另一道题目的提示。我们可以抓住这些提示信息辅助作答。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来说,提供提示的题目位置在原题之后。这更要求我们做题时要先完整阅读题组里面的所有题目。不过据观察,这类题目在高考题中很少出现,可能是因为命题者命题时更多强调核心主题的不同侧面,较少在同一侧面深挖。鉴于此,这个方法在做模拟题时会比做高考题时更加有效。

【例2】(17华附、省实、深中、广雅四校联考)森林树冠高度是森林最基本的结构参数之一,对于估算森林生物量、预测生物多样性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全球森林的树冠高度通常用可用性水分(年降水量与土壤水分年潜在蒸散之差)来预测。图l是树冠高度随可用性水分的卫星雷达和部分测量数据。回答1~2题。

注:蒸散又叫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包括了地表水分蒸发与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它是维持陆面水分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地表能量平衡的主要部分。

1.全球森林树冠高度最高值集中分布在

A.东非高原和欧洲西部

B.中纬度和赤道地区

C.亚欧大陆及北美洲北部

D.澳大利亚东南部

2.可用性水分超过980mm后,树冠高度会显著下降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极端潮湿地区云量多,光照受限

B.减少土壤氧气供应,抑制根系生长

C.额外供水影响植物呼吸作用

D.土壤水分蒸散微弱导致森林低温冻害

【答案】1.B  2.D

【解析】先来看第2题,很明显D是错误的,土壤水分蒸散微弱和森林低温冻害之间基本不能建立逻辑上的联系,所以选D。再来看第1题,注意到第2题的题干中有“可用性水分超过980mm后,树冠高度会显著下降”的字眼,这就是在暗示我们可用性水分在980mm时树冠高度最高。再到图中寻找可用性水分为980mm的地区就行,很容易选出B。笔者真心觉得这个题目最难的地方在于图片的颜色(手动滑稽)。

全国卷地理喜欢引导学生关注不符合常规的地理事物及看似矛盾的地理事物,这不仅体现了跳出一般套路的反押题思想,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高的提出了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提炼出题组的核心主题之后还要思考这个核心主题的不合常规之处和看似矛盾之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对这一核心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做题正确率。下面提供一个个例子,这个例子重在呈现对核心主题的深入思考,因此就不给出针对答案的详细解析了。

【例3】(17全国Ⅰ)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图1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1.B   2.D   3.A

【分析】可以提炼出核心主题是道路两边的树木不同。很显然这非常不符合常规(这明明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相近的地方更相似”的地理学第一定律了)。所以道路两边的树木不同就是我们要找的不符合常规之处。矛盾之处其实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刚刚说的道路两边的树木不同产生的矛盾,第二个则是当地主要树种和栽种灌木的矛盾。本题组第1题关注当地主要树种,第2题关注树两旁不同的原因,第3题关注灌木的生长条件。

多说两句,笔者参加2017年国际地理奥赛中国大陆代表队选拔赛复赛的时候,曾经与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民教授有过交流。他说他们正在努力推动与地理奥赛有关的内容进入课标,从而进入课本,进入高考题,进入中学生的课堂。在地理奥赛中,景观题占有20%的分数,其考察形式就是通过图片呈现一种地理现象,考察学生关于该地理现象的知识。这个题组的考察形式就和地理奥赛里的景观题有相似之处。这个题组出来的时候我很惊异,没想到王教授的话这么快就成为了现实。另外,17年全国Ⅲ卷1-3题和18年全国Ⅱ卷4-5题的考法和景观题也有相似之处。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多了解地理奥赛,这对提升自身的地理素养很有帮助。(2023年注:时过境迁,地理奥赛直至2023年仍未进入教育部竞赛白名单,参赛规模也十分有限,比赛的影响力已经很弱了,所谓的“推动与地理奥赛有关的内容进入课标”的愿景终究还是没有实现。一种说法是和王民教授树敌太多,大家都不愿意帮他有关系。不过,地科奥赛在进入教育部竞赛白名单倒是开展得如火如荼,只不过,我上高二的时候全国性的地科奥赛还是第一届,当时甚至不允许文科生参赛,我也因此错失了参赛机会。为此,我还专门向将地科奥赛引进中国的推动者贼船吐槽过。当时的对话特别经典:我问他为什么文科生不能参加,他说文科生理化生基础不够,我说我天文奥赛国家集训队+生物奥赛两次省二,对应的化学水平也不会很差,然后他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后来,我看到地科奥赛开放文科生参加了,当然,我不敢说这完全是因为我,不过我或许还是或多或少起到了微小的贡献的。不过现在也不分文理了,所以这个也没那么重要了。不过,由于我上大学之后没有读与物理相关的专业,因此实际上也就不再对地科奥赛有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不确定学习地科奥赛是否对高考有帮助,这个问题就留待后来者来评说了。)

全国卷喜欢会考察我们日常一般不太知道的事,学术研究上的新成果或者一些新闻背后的地理。因此我们应当多进行课外积累,了解课外知识及学术最新成果。关注各类地理公众号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平心而论,我见过的公众号里,文综有约(Wzrendez-vous)算是水平顶尖的了。(此处为植入性广告)除此之外,地球知识局(diqiuzhishiju)和星球研究所(xingqiuyanjiusuo)也是做得比较不错的(此处不是植入性广告)另外,常看看《中国国家地理》也是很好的方法。当然,有时间的同学可以找一些论文来挑战一下,这里可以考虑地理学报的网站www.geog.com.cn

之前有同学向我反映阅读这些课外读物时很担心自己记不住,所以做了很多笔记,感觉很累。在这里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把这些课外读物当成课本或辅导书一样重视,大家只需要把它当成学习之余的放松就好了,要是觉得重要划划线就好了,做笔记是完全不需要的。正如李开复所言:“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你看过一遍脑子里留下来的那些东西就会真正融入你的知识体系,成为看似虚无缥缈的核心素养的一部分。

祝大家和笔者一样高考地理选择题全对!

浅谈地理选择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