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档案:德军对苏芬战争的总结和评价——基于芬兰人的报告

简介:1939年底至1940年初,就在德国人完成对波兰的的闪击进入短暂歇息期间,欧洲的另一个角落又爆发了一场激战,交战双方是两个体量差距十分悬殊的国家——苏联和芬兰。前者在当时对后者提出了包括卡累利阿地峡控制权在内的一系列要求,遭到拒绝后便决定采取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在绝对的国力对比面前,苏联人获得了最终胜利,但在持续数月的战争期间其糟糕的战术表现却令这个庞大的国家即使面对芬兰这样的蕞尔小国也是损兵折将、吃尽苦头,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本文展示的这份档案便是作为旁观者的德国人于1940年10月基于芬军作战报告撰写的一份苏芬战争总结(下附有本人中文翻译),文中对战争期间苏军的作战表现以及芬兰人的反坦克作战行动(主要是战术层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并在结尾给予了适当点评。在德军看来,苏联红军“并不完全符合现代化的要求”,但正在努力弥补他们所暴露出的缺陷和弱点。
(资料来源:德国联邦档案馆www.bundesarchiv.de)










原文大意(限于本人德语水平,翻译如有错漏之处还望包涵,谢谢)
从芬兰-俄国战争中总结的经验
以下内容基于一些来自于芬兰方面的作战经验报告,当然它们并不足以提供一幅能够展现红军所有细节的画面。
总述:
红军的作战行动始于距卸货车站100-200km远的地方。由于地形不便加上恶劣的天气,人们只能通过拖拉机和马匹运输并不充足的补给。有些部队好几个星期都依赖空运。
与卡累利阿地峡上纯粹的阵地战相反,拉多加湖北面的战斗呈现出机动战的特征。
积极性的缺乏和受限于条条框框而又迟缓不已的军事行动让俄国人在战争一开始就倍受拖累。他们尝试尽可能待在公路上,而且缺少林地行军的作战经验,这导致不断采取机动的芬兰人能够屡屡袭击其后方的结合部。
卡累利阿地峡大量部队的集结使得后勤补给长时间瘫痪。
在力争率先通过大批兵力取得胜利的过程中,俄国人对单个武器的影响和使用可能性做出了错误评估,他们尤其是在坦克的作战效能上倾注了过多希望。
人员补充似乎不是什么困难,即使在遭受最惨重的损失之后这些部队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补齐并恢复战斗力。
指挥技术:
在找到的原始命令里可以发现以下现象:
a)关于侦察敌情的命令和报告始终不足。
b)上级的决断会因为含糊的措辞使下属陷入疑虑:其意图是什么?上级对于这项任务的实施是如何考虑的?
c)在下达日作战目标时俄国人习惯听凭上级指挥,视情况要么继续前进,要么停留待命。除了部队缺乏通过通信员或者通信设备保持联系的训练之外,指挥官手中的通信线路还时常中断。有时在一道命令里会将同样的日作战目标分配给2天。
d)分界线通常划分得十分模糊,没有下级部队知道自己负责的地域是哪一块儿。芬兰人会充分利用苏军友邻部队彼此缺乏沟通的弱点。当小股芬军在苏军部队间权责不明的地带活动时,常常能引发俄国人自己互相交火。
e)临时配属给部队的作战单位,尤其是坦克部队,无法从他们接受的命令里看出自己要在哪个地点待命、走哪条路以及向谁报告。同样,对于任务完成后需要采取的措施也缺乏指示。
f)各种武器和部队间的协作在下达的命令中并未得到保证。
侦察和警戒:
那些红军条令里写着的关于侦察的规定在苏芬战争期间仍没能成为部队的共同财富。在大量案例中,师属侦察营在行军时都被置于一个师的尾部。
俄国人的侧翼和支撑点由15-20人的小队就地警戒,有时还会配发机枪和作战车辆。这些警戒部队非常警觉,并且会通过射击、警笛还有发光信号弹告警。他们往往会毫无缘由地盲目用步枪开火。侦查队只会由被挑选的人组建,原则上没有志愿者(倒戈的人)。他们显得格外小心,如果被正确派遣的话,能给芬兰人带来一些损失。
作战:
俄国步兵的进攻充满胆量。由于芬兰人在宣传中被描述得特别残忍,俄国人都害怕成为俘虏。另一方面,在退缩时他们也得考虑自己被上级射杀的可能性。
进攻之前大多数时候都会有长达数小时的炮击。(例如:在一段1500m宽的战线上2小时内会有超过10000发炮弹落下,其中有大量哑弹)。原则上进攻者会有坦克协同,有时还有飞机投入作战。人们估计每个师有50-100辆坦克,在进攻一个固定阵地时可能多达200辆,即每营20辆左右。各兵种之间始终缺乏协同,尤其是在前进时的炮火支援中和火力封锁时。
营是苏军最小的进攻单位。这些进攻呈纵深布置,分为多个波次展开,战争后期还出现了集群进攻(战斗集群?)。团级部队往往会让自己的3个营前后依次紧挨。在争夺曼纳海姆防线的战斗中尤其可以注意到,苏军师会立即投入所有预备队,只是因为芬军的人数劣势以及俄国尚存大量可用的师,这一行为才没有在各种不利因素下酿成恶果。
在进攻时,分配的正面宽度与作战条令规定的一致:
一个连300m,一个营600m,一个步兵师4500m。条令要求每公里部署8门火炮,而这个数量多数时候都会被超过。在对曼纳海姆防线的进攻中曾出现一段约2500m的正面上布置了超过300门火炮的情况。
进攻期间步兵会以2-3个波次跟在坦克之后,机枪和团属火炮随之一同前进。一个波次的步兵被消灭不会阻碍后续波次的推进。在没有坦克支援的情况下,某一波次的步兵会挖掘战壕,以便为后续步兵进行准备活动创造条件。苏军步兵挖起战壕来格外迅速和熟练,因此芬兰人会试图立刻对入侵的敌军发起反冲击,倘若稍有迟延,成功的希望就会在俄国人快速的土工作业面前变得不确定或者十分渺茫。然而这种挖壕行动丝毫不考虑地形或者战术必要性。俄国步兵一旦占领阵地就不再撤走,而是坚守至最后一人。坦克推进到哪里,俄国人就会争取将步兵的预先准备工作延伸到哪里,在这儿,土工作业能得到坦克的火力掩护,有时还能使用烟雾遮盖战场。阵地建设足够完备后,坦克将会后撤,偶尔也会有坦克给自己挖壕并在周围围上铁丝网,作为阵地的支撑点。
进攻曼纳海姆防线的阵地时,俄国人会在数小时的炮击结束后将大量兵力投入到一段相对狭窄的正面进行突击。如果未获成功,他们会持续好几天用较弱的兵力进攻同一地段。这一过程给处于人数劣势的芬兰人带来折磨——他们大概率即将面临新一轮主攻。芬兰人的支撑点和掩体被视为首要目标。俄国投入的突击队由2-3个装备2门火炮并配属了工兵的排组成。为了找到伪装良好的芬军支撑点并迫使对方开火,俄国人常常会用步兵向阵地发起伤亡惨重的进攻,这种行动多数时候都遭遇失败,因为芬兰人只会从少数预先设立好的阵地开火御敌,而不会从所有支撑点都射击导致自身暴露。为了暴力性侦察,俄国人至少会投入1个营的兵力,但由于先前数小时的炮火准备,行动往往会失去突然性。
防守作战时的俄国兵非常顽强和勇敢。虽然他们在阵地构筑方面训练有素、十分娴熟,但阵地在纵深方向上的划分仍然不明确。尤其是前后作战部队之间联系薄弱,以至于芬军时常能在敌军待在战壕里的营与营之间畅通无阻地进行侦察。面对敌方进攻,俄国人习惯迅速投入一场装甲反击来予以回应,而芬兰人则会趁此机会撤退并布设地雷、设置障碍以及使用集束手榴弹,并取得不错的战果。
俄国人的进攻常常能被芬军封锁火力(例如每个炮组发射40发炮弹)击退。
在战役一开始俄国炮兵就会消耗数量惊人的弹药,但却取得不了什么值得一提的命中,看上去他们似乎没有任何火力引导。不过随着战争继续,人们能在卡累利阿地峡观察到其炮兵作战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伴随进攻的炮火中,有一部分用来射击敌军后方的结合部,另一部分则打击即将进攻的阵地、支撑点以及反坦克武器。随着战争的发展,大多数直射火力都被非直射火力取代。用于火力引导的侦察气球在夜间会继续侦察并迫使芬兰人遮盖一切后方地带的灯光。
进攻时坦克通常分为3个分队:第一队负责突破并射击后方敌军目标,第二队负责压制敌方主阵地上的火力,而第三队则要尽可能在掩体庇护下给予火力支援。这些坦克分队之间的协作很糟糕,这导致其在卡累利阿地峡的行动受挫,实际上只有2个分队在相互掩护中发起攻击。重型坦克会释放烟雾笼罩掩体和支撑点,开向射击口然后开火,因为芬兰人缺乏反装甲武器,这种做法往往能取得成功。坦克部队在大规模进攻前的集结会产生噪音,这使芬兰人总能提前得到预警。
芬兰人认为,一场装甲进攻面对组织得当的防御时是难以奏效的。俄国人几乎无法突破那些呈棋盘状布置的花岗岩块组成的反坦克障碍。他们曾大量尝试用两辆坦克将另一辆坦克推过这些障碍物,但多数时候都以坦克的损失而告终。这些花岗岩块无法通过炮击消除,而仅能由重型坦克直射摧毁。
大量的坦克待在深2m、宽7m的战壕里。俄国人有使用坦克突破任何出现的缺口的习惯,而芬兰人则通过在这些位置埋设地雷成功地将其充分利用。为了发现地雷,据说俄国人设计了一种用着不错的探测仪:在一根长杆的顶端固定着一只环形天线,它与无线电耳机相连。使用者用长杆将天线靠近自己前方的地面。只要他一接近金属物体,耳机里就会传出特定的响声。
战斗方式、武器和装备的细节:
1)芬兰人的反坦克作战:
a)芬兰的37mm反坦克炮据说始终能击穿俄国人的T-26(6-14mm装甲)、T-27(4-10mm装甲)以及BT(装甲最厚达16mm)坦克。在装甲强度方面需要考虑到,俄国钢材的质量与其他国家并不在同一水准。
b)一个摧毁了超过100辆俄国坦克的芬兰师为其反坦克连(摩托化)配置如下兵力:
下辖4个排,每排分为两组,每组拥有:
1名组长和1名副手
2-3名反坦克手(装备手枪和卵形手雷)
2-3名干扰手(装备手枪、莫洛托夫鸡尾酒(燃烧瓶)和发烟罐)
1名冲锋枪手
2-3名负责警戒的士兵(装备步枪或手枪,燃烧瓶,手雷还有集束手榴弹)
所有人发起攻击前都头戴钢盔和棉耳塞
白天在开阔地只能从战壕里攻击坦克。最前方的敌坦克会因为地雷和集束手榴弹失去移动能力。事实证明,攻击移动的坦克比攻击静止的容易,因为后者能够更好地观察和射击。
芬军反坦克连——借助地形以及利用俄国人缺乏警戒哨的特点——会尽可能在远离前线的红军后方展开行动。因此他们会在苏军坦克一辆接着一辆排成车队时就发起进攻,最前头的那辆会首先被集束手榴弹和地雷炸瘫,而此刻也正是拉响用来攻击剩余坦克的集束手榴弹的时刻。同时,干扰手会将他们的燃烧瓶扔向敌坦克。集束手榴弹爆炸后,反坦克手便要完成他的任务——即跳上坦克,朝观察缝里射击或者通过舱盖将手雷扔进去,由于这种情形下俄国人会用手雷自卫,芬兰人认为某个地方的舱门将被打开。
如果一条履带被炸断,俄国人经常会试图让坦克继续旋转来阻止敌军攀爬,不过这一动作往往会随着芬兰人用集束手雷炸断另一条履带而结束。
负责警戒的士兵和挎冲锋枪的士兵会对周围环境进行警戒、干掉逃出车外的俄国人并为干扰手和反坦克手提供弹药。
上面提到的连会尽可能配属反坦克炮。它们将开启对敌坦克的进攻并且在命中后将后续工作交给反坦克小组。
根据经验,放置在固定底座(木板)上的地雷能产生最持久的效果。一个在雪地里无底座的3kg爆炸物无法摧毁33吨重的T-28坦克履带,而5kg重的爆炸物则总是有效。一只2kg的爆炸物(三硝基甲苯)被扔到T-28的炮塔之间时便能摧毁该坦克。一只4kg的爆炸物被扔进酷似铁丝床垫的坦克通风口后能将坦克后部炸成两截并摧毁油箱。大多数时候人们使用3kg爆炸物。
c)俄国人试图利用一个推在坦克前方的辊子销毁看不见的地雷,但并不成功。多数情况下,扫雷辊和坦克都会被摧毁。
d)燃烧瓶或者“莫洛托夫鸡尾酒”:它包含3份汽油、1份石蜡和焦油,用来让燃烧物变得粘稠。经过防水处理的轻质小木棍则充当引信,在使用前它们会被点燃。燃烧的混合物在接触坦克后会迅速扩散并渗入缝隙和裂口中。
e)反坦克手雷:重达2、3和4kg。爆炸体呈砖块形,手柄和引信跟普通手雷一样。爆炸体两个较大的侧面涂有黏着物,能防止手雷在接触坦克后坠落。有粘性的表面在运输时会用胶合板封住,临到使用了才取下。
2)俄国坦克:
a)这些坦克行驶时始终关着舱门并通过潜望镜观察外界。
b)如果履带发生的损伤被立刻发现则很容易进行维修,但如果履带从轮齿和轮子上脱落,那就意味着要花一番功夫重新修理了。
总结:
从芬兰-俄国战争的过程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红军并不完全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其高层已经认识到军队在芬兰战役和最近举行的部队演习中所暴露出的缺陷。我们必须认为,在大量的教训之后红军已经总结出一些结论。
对军官绝对指挥权的重塑、为提高纪律性所采取的措施、针对培训更高级指挥官而出台的新规定以及对更小的部队的培养都表明,红军高层正在尽全力克服这些缺陷。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红军的培训水平可能会有较大进步。
全文完,感谢阅读(注:封面、头图均为网上下载图片,非档案原件,仅为美观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