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最大案件,“犯罪嫌疑人”终于浮出水面

明朝的辽饷只是一亩地多收不到二斤米,在实际操作上,恐怕就会是多收十斤、二十斤、甚至是多收一百斤、再夸张点,有可能让你多交一千斤、两千斤。因为有的人地方,一亩地要你交饷银十两。为啥?因为士绅藩王不交税很多人把土地寄托在他们名下,就可以花点小钱避税,但是这是暗箱操作,需要收到税负就得给那些没寄托的自耕农身上
我们通常总认为,是辽饷本身,把帝国老百姓逼的没法活了。问题是,在万历年间,辽饷最高时,也就是一亩地九厘银子;换算成米,一亩地也就多收不到二斤米。
万历四十六年,"亩加三厘五毫,天下之赋增二百万有奇。明年复加三厘五毫。明年,以兵工二部请,复加二厘。通前后九厘,增赋五百二十万,遂为定额。"我们知道,1两=10钱=100分=1000厘,一石=120明市斤=188今市斤。通常的换算,一两银子等于一石米。一亩加税九厘银子,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一亩土地,加税0.009两银子。按通常的换算,也就是一亩地多收0.009石米=1.08明斤米=1.7市斤米。更主要的是,从理论上,辽饷也不是按人头加的,而是按田产加的。换而言之,田产越多,需要交的税越多。换而言之,这笔赋税,从理论上,主要是针对有钱有势的人。
但是所谓的三饷全算上,一亩田地,也不过收0.03两银子罢了。既然如此,所谓的每亩纳饷至10两银子,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一亩多收0.009两银子的辽饷,一亩多收0.03两银子的三饷,最后演变成老百姓无法承受的负担,主要是各级官员乱收费造成的
再总而言之,借着收辽饷的名义,官员可以狮子大张嘴的随便向老百姓收钱。于是,政府加税时,一亩地只多收0.009两银子(崇祯十年前);或是多收0.012两银子(崇祯四年后);或是多收0.03两银子的税(崇祯十年后);到了具体执行时,官员就敢翻十倍、甚至翻百倍、几百倍的收。
清朝没废三响为啥没事
有个例子
清初顺治时期出了个大案“奏销案”
顺治十八年,清廷将上年奏销有未完钱粮的江南苏州 、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并溧阳一县的官绅士子全部黜革
简单讲就是江南一带的士绅们集体拖欠好几年钱粮,被大清要求全部补齐,拒缴的缴不齐的革除功名,还有不少人被捉拿下狱。
从万历十年至崇祯三年,内阁成员共47人,除1人未记载籍贯外,共有33人来自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等江南地区,占总人数的70.2%。同一期间的内阁首辅,几乎清一色为江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