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逻辑课(十六)因果
一
“预言”,必须先“预计结果”,然后才“选择行为”。预计结果只能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完成,思维也就必然在行为之前。这个颠倒了的顺序,将“行为”从现实世界搬运进了意识世界。
在思维活动中,先有结果,后有行为。但是,这个顺序是无效的,因为它与现实的真实情况相反,因而也就不可能成为现实。
如果让“预言”成为现实,我们还必须再将这个顺序再次颠倒,先完成一个行为,然后才是真实的结果。
为了牢记,现实中的顺序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结果”,我们就把“先有行为”称为“因”,“后有结果”成为“果”。这就是“因果”。
二
“因果”是一个明确的顺序。如果我们把一个“事实”看做“果”,那么在它之前必然还有一个“因”。反过来,我们把一个“事实”看做“因”,它也必然产生一个“果”。
特别的,我们可以把同一个“事实”既看做“因”,也看做“果”。它是“因”时,在它之后将产生一个“果”。它是“果”时,在它之前存在一个“因”。
于是我们得到,因—事实—果,这样的一个连锁因果。甚至,我们还可以把它的两端再度延伸,从而生成更长的因果链条。
三
现在,我们有了两种顺序。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中,必然先“因”后“果”。
而在意识思维中,由于根本不可能产生现实一样的行为,所以一切都只是“果”。因而,我们的思维活动,也可以看做是在一条完整的因果链条上,从一个“果”的位置,倒序地寻找“因”。
这样我们就清楚了。原来我们的“预言”能力,需要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就是在意识思维中已经存在了一个“因果链条”,并且我们预计的“果”,就在这一个因果链条之上。
四
“因果链条”又是怎么存在于我们的意识思维中的呢?它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任何的感性经验都可以形成一个“因果”关系,又可以任意地连接在一起组成链条。
比如,对一块“神石”的祭拜,可以保佑亲人的平安。这看似荒诞的因果链接,同样是一种感性经验所产生的影响。
同一件事情,人们却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甚至彻底决裂的看法,这也是因为,同一个“事实”可以存在于许多不同的“因果链条”之中。
由此,逻辑的重要作用,就是建立一个能够令所有人都一致的“因果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