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随堂笔记】“汉语词汇史”概说

2023-03-15 10:20 作者:小僧の神様  | 我要投稿

教材:向熹《简明汉语史》“词汇”部分 绪论 一、什么是“汉语史”? 相当于西方语境中的“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 linguistics)和“语文学/文献学”(philology),通过梳理语言文字的表面去理解相应的历史文化的内面。借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我们的语言可以看作一座老城”(《哲学研究》)。本课的性质相当于“以词汇为重点的历史语言学”。 二、研究汉语史的语料/依据 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历代小学、《尔雅》《方言》《释名》《说文》《玉篇》《广韵》《中原音韵》等等、外语借词与亲属语言、现代汉语方言 三、汉语史的分期诸说 1、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 2、王力《汉语史稿》 3、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 4、向熹《简明汉语史》:上古、中古、近代 5、郭锡良《汉语史的分期问题》 6、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序》 7、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关于汉语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汉语史的分期,必须根据口语的状况(如敦煌变文,文白夹杂,如何判定分期?) 8、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 9、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 10、方一新《从中古词汇的特点看汉语史的分期》:中古汉语词汇的外部特征是“言文分离”(分期依据) 四、怎么做好“汉语史” 1、文献功底与语言学理论素养——参见:汪维辉《语文学的功底 语言学的眼光——研治汉语词汇史的一点心得》《东汉-隋唐常用词演变研究》《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汪维辉“汉语核心词”(=Swadesh's list) 类似的案例:Anna Wierzbicka 2、视角与进路——参见:Historical Linguistics(Lyle Campbell)Historical Linguistics——Approaches and Perspectives(Laurel Brinton) 五、“词汇史”参考书 王力《汉语史稿》“词汇的发展” 房德里耶斯《语言》“第三编 词汇” 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 上古期 一、从甲骨文看商代词汇 语料:甲骨卜辞等出土文献(包括许多现代汉语常用词/词义) “上下的概念的形成早于四方的概念……大约因为四方的概念是后起的,就用假借字”(?)造字的早晚不一定反映观念形成的早晚 e.g.甲骨文中的“東”有点像“橐”,“南”的最初写法也不同于《说文》基于讹变了的字体而生发的解释 e.g.“麦”与“来”:“麦”原本表示为今之“行来”之“来”,“来”原本表示为古之“来麰”之“来” e.g.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误以为“来”是形声字;“祭”被误认为本义是“双手执鸡置于祭台”(本是“彝”字) “后”卜辞往往与“育”相同 “衣”的一种意义是“殷”:汉致太平三尺剑,周臻大定一戎衣。 “農”下面为什么是“辰”?一种说法,最早的农具用“蜃器”。 “沬”:洒(读同今之“洗”)面也 = 洗う ★上古表示人的行动的词语:立、来、往、入、徒、行、还、归、逆、追、逐 二、上古单音节词的发展 王力《同源字典》:从卢得声之字多有黑义。→“庐”=“黑”? 中古词汇史与上古词汇史结合起来研究;最初可以从上古到近代通读,窥探词汇发展的基本脉络。 颜色词:如“五方”(白、赤、黄、绿/青、幽/黑)日语中的“黄色”きいろい看上去没有那么基本,像是一个合成词 ★颜色词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人类语言学的话题(e.g.为什么汉语中的“青天”和“青草”可以没有区分?) green + blue = grue(青色?) opponent-process theory 中古期 一、语料特征 1、遇笑容:“被”字句(汉以后)、“把”字句(唐以后)、“动词+了+宾语+了”(宋以后)、介词“给”(清以后) 2、王云路:“打”字出现(西汉以后)、“脚”的出现与虚化(汉魏时期) 二、语料使用的问题 1、成书过程的复杂性 2、一书内部语料的复杂性:史书语料应分为原始资料和成书年代资料两类 3、中古俗语研究资料 三、中古复音词的发展原因 1、冯胜利:“双音节音步”是复音词成词条件 2、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对合成词的分析 e.g. “狼狈”在《简明汉语史》中的词源是一种folk etymology,即民俗词源,更像是一个民间故事传说,但并不是语源学意义上的真正词源——“进退狼跋”,“狼狈,犹狼跋也” e.g.“羊羊吃野草”之“羊羊”未必成词,可能是特殊文体如歌谣中作韵律的要求。比较:日语“蝶々”=蝴蝶 e.g. “趁凉”比“乘凉”更复合“追赶树荫”的语境 四、“歹”字的考辨 1、徐复《“歹”字源出于藏文说》《歹字形声义及其制作年代》,认为字音源于蒙古语(da, 拟音),字形源于藏文字母;“歹”字盛行于宋末元明,传播方向由北及南。 2、杨琳《古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牵强附会的汉外对应”中提到“好歹”的“歹”,认为晚唐五代敦煌文献已有之。 3、蒋骥骋《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指出敦煌变文《父母恩重讲经文》中的“歹”是讹文,仍然支持徐说。

【随堂笔记】“汉语词汇史”概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