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 洋务派与洋务活动

真正的强大往往是从内部开始着手的,至于能否实现,就看老大的手腕、认知和格局了。——羚同学


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

(一)洋务派的形成
1、产生背景
鸦片战争后,以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代表的一部分清朝官员,开始认识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也感受到列强进一步的侵略所带有的危机感。
由此,一批具有改革意识的中上层官僚,发起了以学习西方工业制造技术为主要内容,以自强求富、挽救清廷危机为宗旨的洋务运动。
2、性质
洋务派分布于中央的重要部门和地方各大势力集团,地方尤以湘系和淮系为主要代表。
(1)湘系主要以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等为代表。
湘系洋务派,在军事方面主要侧重于采用新法,观念上受曾国藩忠君卫道、修身养性的思想影响较多,尤满足于仿造西洋船炮。
面对西方列强侵略势力,倾向于妥协退让。他们的观念和做法,使湘军的装备远不及淮军。因此,影响了他们举办洋务事业的范围和效益。
(2)淮系主要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
淮系洋务派,起家于上海、江浙等较早受外来影响、开风气之先的地区,与外国人有较多的交往和合作,因而在观念上较湘系认知深刻。在军事上讲求师夷长技,经济和文化上主张效法西方。同时,由于其首领人物比较了解世界大势,视野较为开阔。
因此,在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数量众多的军用和民用工业,成效较大,影响较湘系洋务派更远。
3、目的
洋务派认为,学习西洋技艺,造船造炮,可以挽救清廷统治的危机。
李鸿章将洋务运动的战略目的概括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所谓“外须和戎”,就是对外以妥协退让换太平;所谓“内须变法”,就是在不触动封建体制的前提下,采用新式武器,培养洋务人才。
(二)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实行“自强”“求富”的基本方针。
他们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并试图“稍分洋商之利”,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客观上对中国早期的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

(一)改革目的
洋务运动起初着眼于改造军队的旧式武器装备,所需新式武器,除了从国外购买之外,逐渐自行制造,从而促进了新式军事工业的兴起。
洋务派创办新式军用工业,从曾国藩开设安庆内军械所开始,后李鸿章等人创办了新式军用工业,诸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建船政局等等。
(二)性质特征
这些军工企业,在管理体制和产权归属上均为官办企业。
1、由官府发起创办。
2、由官府直接委派官员负责管理。
3、由官府调拨资金作为企业的建设和生产经费。
4、由官府决定生产计划。
5、由官府调拨全部或绝大部分产品,不做商用。
因此,从管理和经营的形式上看,它也传统的官府工业基本类同,但从生产和经营方式上看,则已有本质的差别。
主要是采用机器生产的方式,逐渐采用雇佣劳动方式,逐步实行成本核算。在这些官营军事工业中,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因素。但是,这些军用工业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质。每个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衙门,不仅要受地方政府的管控,而且要受总理衙门的牵制。
尽管如此,洋务军用工业已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属性,从而具有现代工业的意义,标志着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

三、官督商办民企的产生

(一)产生背景
由于军用工业建设过程中,不断遭遇难题,诸如财政拮据,经费不足,原材料短缺,运输、通讯不畅等。外资的扩张和洋货的进一步倾销,非单纯地开办军用工业所能抵抗。
洋务派官僚进一步认识到单是开办军用工业难以“自强”,于是,他们提出了“强”与“富”并重、“寓强于富”的方针,开始创办新式民用工业。诸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
张之洞所主要负责的民用企业,都采用官办和官商合办的体制,较之官督商办体制有更多的“官气”,因而更快地走向失败,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相继转归官督商办和商办的模式。
(二)历史意义
官督商办的制度,较之旧有传统体制有一定进步性,奠定了现代企业股份制的基础。但也存在企业产权不清、政企纠结、依附官方而产生垄断性和腐败性,市场竞争力和赢利能力低下等弊端。

四、近代陆海军建设(军改)

(一)改革方案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省事件,使清廷大受震动,决定正式建立海军。
1、筹建北洋、东洋、南洋三支外洋水师,先在北洋创立一军,等力量逐步扩充后,再化一为三。
2、任命李鸿章和沈葆桢分别为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务的大臣。
3、每年从沿海各海关税收以及各省的厘金事项下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筹划经费,北洋、南洋各占一半。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至1884年,清廷也只是初步建成了五支规模大小不一的舰队。这五只舰队,共有船舰64艘(不包括百吨以下的船只),总吨位4、7万吨、各式大炮322尊、官兵总数约5000人。
1884年中法战争,福建水师全军覆灭。清廷受到沉重打击,随即对洋务运动的方针做出了调整,更加重视以外洋水师为核心的海防建设。
4、将海军的建设和指挥权,由以前的各洋、各省,各自为政,改为由清廷统一掌管,设立统揽海军军事权的总理海军军务衙门。
5、将同时建设三洋水师,改为先重点建设北洋水师,然后再加强其他水师。
(二)历史意义
海军建设之所以停滞下来,原因主要出在海军衙门的身上。
1、挪用海军经费,造成海军军费严重短缺。至甲午海战前,军舰维修事务就处于长期停摆的尴尬局面。
2、“专司其事”的李鸿章严重失职,没有及时更新军舰的迭代任务,使大量早该退出现役的军事装备重返舰艇。
海军停滞落后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期北洋水师难逃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的悲壮命运。

五、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办

(一)主要措施
兴办洋务运动,需要懂得洋务事宜的官员和外国顾问,还需要有能够具体执行各类事务的人才群体。因此,迫切要求创办培养洋务人才和介绍洋务知识的文化教育机构。
1、同文馆是第一个培养洋务人才的新式文化教育机构。主要采用西式教学方式。此后,这类外国语言文字学校和各类综合性学校陆续成立,逐渐推广。期间,还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军事学校,尤以海军学堂为重。此外,还创立了电报类专业性的学堂。
2、创办近代报刊。近代新闻报刊,是由来华传教士首先办起来的。洋务运动时期,新闻报刊由缓慢发展向快速发展转变。近代产生过重大影响力的报刊,几乎同处于这一时期。诸如《万国公报》《申报》《格致汇编》《字林西报》等。
3、译编和出版西学书籍。
4、派遣留学生。
(二)历史意义
新式学堂的建立,留学生的派遣和西学的大量引进,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今日学习关键词: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
寄语:每一章的内容可能会有重叠,原因在于这些事件集中爆发于几十年间,甚至几年间同时发生。所以,要学会利用框架来了解基本情况。

今日笔记者:羚同学||《水木迟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