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课堂】集合论(1)

0:={}
1:={0}
2:={0, 1}
.......
N:={0, 1, 2, ... }
(b) "For every Y ∈ X, there is Z such that Z ∈ X and Z ∈ Y."

(∀Y∈X)(∃Z)(Z∈X∧Z∈Y)
X的一个可能的解为
X∈ {{},{{{}}},{{{{}}}},...}
"For every X, there is Y ∈ X."
(∀X)(∃Y)(Y ∈ X)
翻译翻译
"所有的X都有Y使得Y ∈ X"
真的吗?
假的。因为当X={}的时候就没有一个Y ∈ X。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的X”都能这样。
要推翻一个全称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所以推翻全称命题是最简单的,所以尽量不要很快的,不加充分考察的就把话说满说死。
2.5
X⊆Y := "X is a subst of Y."
⇔ "every element of X is an element of Y"
⇔ (∀a∈X)(a∈Y)
⇔ "所有X里的东西都是Y里的东西"
⇔ “但凡X里有的Y里都有”
P(X):="There exists no Y ∈ X ."
⇔ ¬(∃Y)(Y∈X)
⇔ (∀Y)(Y∉X)
⇔ X={}
请翻译这句话 It is clear that mathematics without definitions would be possible, but exceedingly clumsy.
GPT云: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定义的数学也是可能的,但是非常笨拙。
Q(X,Y,Z):="For every U, U ∈ Z if and only if U ∈ X and U ∈ Y."
⇔(∀U)(U∈Z↔(U∈X∧U∈Y))
⇔"Z里有的东西X里有,Y里也有;X里有,Y里也有的东西Z里就有。"
⇔“Z是X和Y的交集”
⇔Z=X∩Y
在第3节中将证明集之交存在且唯一。
符号化看上去很高大上似的,其实只是个起手式,很机械且没什么讲究的。所需要的符号也就这么几个。证明才是真正练脑子养成创造性思维和构造能力的事情。哪怕只是一个很基础很简单的证明,去完成祂还是有用的。
小杠铃也杠铃。
附录
集合符号:
∅ (空集符号):U+2205
∈ (属于符号):U+2208
∉ (不属于符号):U+2209
⊆ (包含于符号):U+2286
⊂ (真包含于符号):U+2282
∩ (交集符号):U+2229
∪ (并集符号):U+222A
∁ (补集符号):U+ complement
逻辑符号:
¬ (非符号):U+00AC
∧ (合取符号):U+2227
∨ (析取符号):U+2228
→ (蕴含符号):U+2192
↔ (等价符号):U+2194
⊥ (矛盾符号):U+22A5
⊤ (恒真符号):U+22A4
这里只列出了一些常见的符号,如果需要更全面的符号列表,可以查看 Unicode 官方网站的符号表。
集合论和数理逻辑中常用的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符号如下:
全称量词:
∀ (全称量词,表示“对于所有的”): U+2200
存在量词:
∃ (存在量词,表示“存在一个”):U+2203
类似于<=> 而不是 <->
我理解你的意思了。你可能在表示「当且仅当」时常常使用的符号是 <=>,即两条加粗的箭头,而不是单向箭头 <->。那么,我需要跟你说的是,Unicode 中没有名为“当且仅当”或“等价于”的独立符号,但你可以通过组合已有符号实现类似效果。
一种方式是将 ↔ 和 = 符号组合,表示“等价于”或“当且仅当”。这个组合符号一般写作 ≡,即三个水平线段。Unicode 中该符号的编码为 U+2261。
另一种方式是将 ⇔ 和 = 符号组合,表示“等价于”。这个组合符号一般写作 ⇔,即一条左右双向箭头。Unicode 中该符号的编码为 U+21D4。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领域和教材可能使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当且仅当”,比如有的教材使用双向箭头(<->),有的则使用等价符号(≡或⇔)。所以具体使用什么符号最好还是参考文献或者约定俗成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