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开战日》的背后:真实的4月9日丹麦作战史

2022-04-20 17:48 作者:nightmirr  | 我要投稿

1940年4月9日,德军发动“威瑟堡行动”,悍然入侵了丹麦与挪威。然而,当天丹军和入侵德军之间的作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却表现出了大无畏的勇气与精神。本篇意在作以纪念。

2015年上映的丹麦电影《4月9日》(中文译名《开战日》),以一小队丹麦士兵的英勇抵抗德军入侵为立足点,反映了当时弱小的丹麦军队自发的英勇抵抗。

然而,在1940年4月9日所发生的事情,远远比我们所看到的要惨烈的多。

《开战日》海报

首先先稍微谈一谈双方投入的兵力。

在丹麦方面,其国土防御部队只有两个步兵师(静态防御师)、4个空军中队、一个地区卫戍营、一个防空营、一个通讯营和一个工兵团。这些部队总体为14500人。

而德军所投入的部队为第31军(或者说军级战斗群),下辖第170、第198步兵师和第11摩托化步兵旅,此外还有第10航空军的527架飞机支援。这些总计至少可达到数万人。

总体来说,德军的兵力具有绝对优势。

然而,丹麦在开战前为了不给德军寻找借口,没有下令作战部队在边境集结,这导致了开战之后德军突袭时,丹麦部队的严重劣势。

在4月9日德军入侵之后,由于占领以地面部队推进为主,和德军交战的部队大多隶属于第2“日德兰”步兵师。就我们对丹麦总兵力的估算,不难得知实际上参战的这个静态师只有几千人。

总的来说,德军的部署是:以空降兵夺取各个要点,以空军支援迅速消灭或瘫痪丹麦空军,第198步兵师一部参与对哥本哈根和西兰的各个岛屿的登陆作战,其余部队从南部高速推进,瘫痪、消灭或者俘虏丹麦的各支部队。

德军空降兵的行动

凌晨5时,德军发起了世界上首次伞兵作战行动。96名德军伞兵空降并夺取了斯托斯特罗姆大桥(Storstrøm Bridge),切断了法尔斯特岛和西兰岛之间的联系,并切断了马斯内德堡垒(Masnedø)与内地的联系。德军针对该堡垒发起攻击,然而,该堡垒内部一共只有一名军官和两名士兵,因此几乎没有任何战斗。事实上,他们的空降行动使得第198步兵师的另一个营得以朝哥本哈根推进。

凌晨6时15分,数百名空降兵在丹麦北侧的奥尔堡(Aalborg)空降,控制了整个威瑟堡行动必须的奥尔堡机场,以为之后对挪威的进攻做准备。在奥尔堡,他们没有遭到抵抗,当天有200多次起降实施,大都是用于支援和补给挪威的行动。

被俘的丹麦士兵

擒贼先擒王:入侵哥本哈根

4月9日凌晨3时55分开始,德军的第198步兵师一部开始突袭西兰各岛屿,守军仓皇逃窜并朝哥本哈根靠拢,并在中午抵达该城投降。

凌晨4时20分,德国“格但斯克汉萨同盟市”号扫雷舰,在“斯德丁”号破冰船和两艘巡逻艇的护航下,悬挂军旗进入哥本哈根港,当时港口岸防炮的指挥官下令警示开火,但是负责驻防的新兵甚至不会摆弄这些东西,于是岸防炮一弹未发。5时15分(一说5时18分),德军第198步兵师的克莱恩战斗群(第308步兵团第1营、第235工兵营第3连、第235通讯营的一个无线电分队、一支宣传分队、一支港口戍卫分队)登陆,并一枪未发地解除了卡斯特雷特城堡70名守军的武装,该城堡同时也是丹麦陆军的总部。这意味着陆军部队直接陷入了瘫痪。

德军入侵哥本哈根大体示意图

紧接着,德军逼近哥本哈根的丹麦皇宫,驻守在该处的是隶属于第1“西兰”步兵师的皇家禁卫团。该部坚决反击,以3人伤亡为代价击退了第一次进攻。这给了国王和首相等人商讨结论的时间。其后,德军空军第4联队的He 111和Do 17开始投掷劝降传单。经过商讨,6时,哥本哈根方面选择了投降。

然而,他们的投降命令传递需要时间,此时德军已经地面入侵丹麦近两个小时了,因此,我们不得不去看一下,丹麦各部队在此期间的血战。

丹麦空军:悲剧的开始

凌晨5时25分,驻扎在哥本哈根附近的四个丹麦空军中队开始组织朝各个机场转场,准备投入战斗。然而十分悲剧的是,他们没能开始。因为此时德军空军抵达了他们的驻地。此时一架福克C.V-E侦察机已经起飞,但仅仅在飞行高度抵达50米的时候就被沃尔夫冈·法尔克队长(Hauptmann Wolfgang Falck)驾驶的Bf 110击落。紧接着,德军的轰炸和扫射击毁了11架尚在地面的飞机,重创14架正在起飞的飞机。由此,丹麦空军基本全军覆没。

东部:第4营的分散阻击

两处战斗地点

凌晨4时15分,德军地面部队开始从多个边境口岸进入丹麦,然而,他们在各个方面上都遭到了坚决阻击,其中以东侧的三场战斗为最。

第一场交火在伦托夫特比约(Lundtoftbjerg)爆发。在该处阻击的部队由第4步兵营的一个步兵排构成,该营也是日德兰师所下辖的唯一一个自行车步兵营。阻击部队装备两门20mm反坦克炮(麦德森20mm高平两用炮)和一挺轻机枪。

2号就是第4步兵营的一名列兵的军装,和片中所表现的不尽相似

这处交战地点在伦托夫特村(Lundtoft南部的小山上展开——确凿无疑的良好阻击位置。他们设置了路障,部署了各自的阵地。

丹麦画家Løndal,Thorvald纪念伦托夫特比约战斗的画作,来源https://arkiv.dk/vis/5508394

这场战斗很可能就是《开战日》中丹麦军队抵抗的原型。德军步兵师所装备的Sd.Kfz.250/251对于20mm炮来说并不难以摧毁,两门炮均居高临下,火力能够轻松覆盖公路。经过短暂的战斗,丹麦军队撤退,德军的两辆装甲车和三辆摩托车被击毁,先头侦察部队就这样遭到了迅猛的重创,而丹麦方面一死一伤,从伤亡比来说,丹麦军队打出了短暂的优势。

然而,这不是东侧丹麦军队唯一的抵抗力量。在伦托夫特村东侧数英里的霍克鲁普(Hokkerup)地区,另一批丹麦军队以更为狂热的精神,拼死阻击德军。

霍克鲁普位置,可结合上面的地图观看

这一地区驻扎的丹麦军队共34人,具体装备不明,但确凿无疑应当也携带了20mm炮,或者至少携带了小型火炮。他们在9号公路上设置了路障,在德军先头部队抵达时发起了攻击。3辆德军装甲车被击毁,德军迅速后撤,并在300米外架设了一门37mm炮,结果这门炮仅仅开了一次火就被击毁。

然而,阻击战没能继续取得多少辉煌的战果,随着德军后续部队不断抵达,他们合围了这支丹麦部队,两名丹麦士兵阵亡,其余人全部被俘。在伦托夫特比约的交战结束后,德军部队继续沿公路北上,结果仅仅推进了7英里(大约11.2千米)后就被另一个路障挡住——这一次仍然由两门20mm炮构成。根据丹麦军队的配备,它和伦托夫特比约的交战应该都是一个摩托车排的战果(丹麦的摩托车排5辆摩托中,2辆装备着20mm机关炮)。

此处可参见另一篇由@一口K丝写就的考证文章

然而,此次交战就远称不上顺利了。一门20mm炮故障,另一门坚持开火,但一辆德军坦克直接碾过了它,炮手朝树林中隐蔽,结果在德军的飞机扫射公路时丧生。故障的那门20mm炮的炮手试图乘摩托车逃离,德军迅速追上并包围了他们,这些丹麦部队被迫投降。

《开战日》中的20mm防空炮,这应该是针对伦托夫特比约战斗的记述

中线:悲愤的尽忠职守

两处主要战斗地点

丹麦军队和德军在中段的交火开始于布雷德瓦德(Bredevad,该地距离边境仅仅10千米。德军由四辆装甲车构成的先锋部队逼近该村。然而,该地的丹麦军队甚至是刚刚抵达,还没来得及构筑路障和阵地。即使如此,装备一门20mm炮和一挺轻机枪的一个半排的部队还是迅速开火。但德军对于警示射击不屑一顾,继续向前推进,于是一场战斗爆发。

3号手持轻机枪的即布莱德瓦德分队的丹麦士兵,顺带一提,1号就是当时丹麦陆军总司令威廉·普莱尔中将

参与此次作战的部队同样属于第4步兵营(自行车营),其较好的机动性使得他们能够较快的投入到边境阻击之中。

在这里,这支分队首先击毁了先头的装甲车,德军继续冲击,于是其余三辆装甲车也被全数击毁。丹麦方面四人伤亡,接着德军后续部队迅速合围了这支小分队,他们全部投降。

布莱德瓦德分队的守军

相对交战规模更大的交火发生在哈德斯列夫(Haderslev),该地已经是南丹麦大区较大的自治市。当然,它也距离边境较远。当时,日德兰步兵师已经开始朝更北面的南丹麦大区首府瓦埃勒(Velje)集中,准备发起更强力的阻击。

哈德斯列夫附近的两场战斗

奥本拉(Aabenraa),一支后卫丹麦部队和德军先遣部队交火,击伤了一辆德军坦克(肯定是轻型坦克)后迅速撤离,并转移到哈德斯列夫。

奥本拉的20mm炮

哈德斯列夫的驻军有225人,装备了各式武器。在南郊,一门5人操作的37mm反坦克炮针对汹汹而来的德军纵队毅然开火,重创两辆德军坦克,造成两名德军死亡,其余乘员负伤。

德军继续推进,刚刚转过转角,又遭到两门20mm炮的阻击,德军拼死反击,并导致一名丹麦士兵阵亡,但是德军也因为被压制而无法继续推进。战斗十分钟后,哥本哈根方面的投降命令抵达,并使得这部分丹麦军队全部投降。

德军继续朝哈德斯列夫城区推进,但该地守军尚未接到投降命令,于是继续予以阻击,一名德军摩托车兵阵亡,两辆坦克被击毁(也可能是半履带车,不一定)。丹麦方面两人阵亡,三名平民在火力下丧生。其后投降命令终于抵达,哈德斯列夫守军全数投降。

西线:绝望的归来

西线两段阻击

丹麦军队在西线的一系列阻击主要由岑讷(Tønder)的守军实施,他们从岑讷向北转移,构筑了两个阻击点。在阿比尔德(Abild),一个丹麦的20mm炮组对先锋德军纵队发起打击,德军第11摩托化旅的两辆先锋装甲车均被击毁。随后丹麦人撤退。

德军继续推进,在索尔斯特(Sølsted),一支不到50人的丹麦分队构筑了防御阵地,并在公路上架设了一门20mm反坦克炮。先头装甲车被击毁,一头栽进了沟里。第二辆装甲车试图继续推进,但被击中多次,迅速退回并还击。德军步兵两次试图迂回该阵地,但均在重火力打击下功败垂成。无可奈何的德军呼叫了空军支援,三架Hs.126(亨舍尔126)针对丹麦的阵地扫射和轰炸。最终丹麦部队撤离,朝布雷代博(Bredebo)转移,而在抵达该处后,他们收到了停止抵抗的命令,向德军投降。

最后一支丹麦国防军:带着信念的误解

在丹麦发布投降命令之后,凡是接到命令的部队无一不服从了要求,然而有个例外。这个例外便是隶属于第1“西兰”步兵师的第4团团长本尼克上校(Bennike)却认为,投降命令是德军胁迫的,而瑞典将会下一个挨打。于是他率部登船逃亡瑞典。根据多方材料,他当时的驻地罗斯基勒(Roskilde)虽然有第11、第28营和一个步炮兵连,但只有第11营第1连去了瑞典。在误会解除之后,部分丹麦士兵选择返回丹麦,部分则留在了瑞典。

双方伤亡情况

在入侵丹麦期间,丹麦军队的死伤微乎其微。因为与德军实际交战的部队不过数百人,且大部分在战斗到最后都选择了投降,丹麦人的实际死伤只有数十人,一种说法是只有16人阵亡,20人负伤,其余被俘。实际上可能会略大于此。然而德军的各先头部队在层层阻击中均蒙受不小损失。战后德军强烈引进了丹麦的20mm高平两用炮,并在之后的战争中频繁使用。根据德军方面对公司提供的情况,共有203名德军在此次作战中死伤,甚至还有2人被俘。

在技术装备上,12辆装甲车被击毁或重创,4辆坦克严重受损,一架飞机被击伤。还有一艘船只在贝尔彻海峡中触雷沉没。

总体上,在入侵丹麦的行动中,德军的损失毫无疑问大于丹麦人,丹麦人的20mm炮也让德军印象深刻。但无论如何,丹麦终究是个无险可守的国家,能够提供的抵抗是不足以挡住德军的。因此,可以说丹麦各部队已经最大限度地履行了他们的职责,并在优势敌军面前没有选择退缩,是一支值得敬佩的军队。

主体资料来源:

  1. 维基军事百科

    https://military-history.fandom.com/wiki/German_invasion_of_Denmark_(1940)#Eastern_flank

  2. 二战军队编制

    http://niehorster.org/023_denmark/_denmark.html

  3. 一些小来源:

    https://da.wikipedia.org/wiki/Lundtoftbjerg (伦托夫特比约)

    https://da.wikipedia.org/wiki/Hokkerup(霍克鲁普)

    https://military-history.fandom.com/wiki/Kastellet,_Copenhagen(卡斯特雷特城堡)

    https://arkiv.dk/vis/5508394(伦托夫特比约战斗插画)

    https://www.forsvaret.dk/da/organisation/haeren/om-haeren/(丹麦军队官网)

您对文章评价如何?

相关文章链接:

小国武装系列:

小国抵抗相关考证系列:


《开战日》的背后:真实的4月9日丹麦作战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