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甲·《眼界与创造》的白话文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是顺承了父亲及母亲的延续,并且还各自有各自的人生。俗话说:人各有志。这便是人之所以为人,卓然傲立在世间万物生灵群体中的原因;有生命、有志向,有能力、有自己。所以说人成功生存下来就可以开始着手把握命运了,人逐步有了作为了便正是在一步步地实现志向;但是性格灵性等等会具有差异,就在于视界观念的开阔与狭窄的区别,因此品德和能力就分出高下来了,所以大众之中就分别有了君子小人、淑女淫妇等等的类别。
从顶上的天子到底层的庶人,根本上的均等的、生命的价值也是相同的。但是为什么从原始时期就有了天与人的区别,而且差距还一直在不断扩大呢?这是因为原始人为公为私不同、能够洞察天地不同,《易经》载“河出图,洛出书”,彼时有“圣人”高瞻远瞩,成功“则(择)之”河图洛书,以此划分二十四节气,于是惠及了全体的人类;所以他(们)的尊贵就超越了一般无作为的普通人了。真要说燧人、神农等等是“皇”或者“帝”了,嘉名为王,列位于君;那么他们的子孙,也就是“君之子”,德行就是玉佩等饰品一样,可以从父辈手上严谨地直传下来,所以就像《诗经》中说的那样: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君的子孙可以上到祖宗之山上,抬眼所见永远比黎民百姓要开阔,正是目光打开了,并且能将所实之界熟悉地揽在胸怀之中。即使让一个全无概念的庶人也登到高处,他又怎么会有中原逐鹿、中国问鼎的野心和能力呢?正是视界的差异导致了人们的作为的差距,这么想的话,那就只有开阔见识以增加个人作为的能力了。
那么关于人的视界差异,而形成的几种结果,请让我试着(为您)讨论一下:
当年垓下项羽被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虞姬也翩翩起舞作了绝别,霸王的意气已经尽了,虽然还被追杀到穷途末路,但是却“时不利兮骓不逝”(败局无法挽回,但是乌骓马、虞美人等尚且还在),就像一百里的路程,已经走了九十九里半了,确实没有死尽,但就是无可奈何。易安居士最好的一首诗《夏日绝句》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思的是什么呢?(抛开这首诗的本身)是气愤于项羽不渡河,还是悲伤于渡了也没用呢?
杜十三郎,也就是【唐】杜牧的《题乌江亭》诗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牧之(杜牧的字)所看到、所写的,看到了项籍(项羽,名籍,字羽)有妇人之仁,缺乏包羞忍耻的的大丈夫之气,把兵家的胜败放到了心上,所以最终在乌江自刎了。
王荆公,也就是【宋】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诗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这是介甫(王安石的字)所看到、所写的,看到了项羽是起义军霸王(领袖)的材料,所以知道了英雄豪杰面对统一大势的微薄之命,但还顾及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所以选择在乌江自刎了。
关于项王的故事,来自于《太史公书》,其中项羽为什么不渡乌江,原因也在这里说了。当年项羽带着三千江东子弟渡乌江西向去反抗暴秦,虽然一路打成了霸王,但是分封的列国一开始就互相征战不休(项霸王平叛,就没闲过一天),后来刘邦又冒了出来,指挥韩信分两路开始统一中国,虽然项羽从巨鹿之战功成名就直至霸王,但败到乌江的这个样子根本不可能再回江东、再继续打了。杜牧的诗是为项羽翻案,这样的文章只看到了风光成王之时,而不考虑战败以后现实情况的糟糕,这并没有忠于史实,跳脱出来成为后人(粉丝)的感慨;王安石的诗则是在杜牧的基础上为历史翻案,这样的文章正是王安石这种儒家丞相具有的政治家的冷静眼光与文人素养相结合的产物,并非一般文人墨客感情至上的诗歌,这更能切合现实,回看历史并进行思考。此外,我个人的眼界就又有不同了,那么想要写一首诗的话肯定又会新造出东西来。
照我的看法,项王为什么不渡江东,在于英雄的意气、尊严。冲锋陷阵、破釜沉舟的勇将,我最佩服的是项羽;要论调兵遣将、十面埋伏的智帅,那就是韩信了。打仗,就一定能打赢;进攻,就一定能占领。在汉初万千国士之中,唯一称为无双的,就韩信一人,想做齐王,后来被迁成了楚王,后来又被贬成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华凌驾于当时的世界,所以目光也远远超过一般的王侯将相。《史记》载韩信曾经到樊哙家做客,樊哙跪拜送迎,自称为臣,讨好说:“大王终于肯赏脸到臣家里来坐一坐了。”但是韩信出门之后,自嘲说:“我这辈子,竟然沦落到了跟舞阳侯樊哙为伍的地步!”在韩信的视界之中,区区公侯,是他的耻辱。对于项籍来说,也是如此的:
《读乌江亭旧诗》
【当代】王千去
汉兵十面楚歌临,一败肝涂喟满襟。
正为三千诸子弟,江东难渡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