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读书摘要
作者:【印】毗耶娑
本作版本:四川人民出版社 王志成、灵海 译

《三种祭祀》、《弃绝和祭祀的定义》
弃绝对感官享乐的执着是真正的祭祀或不执。圆满的祭祀只会产生于个人摆脱执着和厌恶之后。(MB 12.162.17)在放弃所有执着之前,必须首先放弃对行动结果的自私执着。再没有比自我知识更佳的慧眼,再没有比真实更好的苦行,再没有比执着更大的痛苦,也再没有比祭祀更大的快乐。
弃绝是指这样一种透彻的理解:我自己一无所有,包括我的身体、心意和感官等所有一切都属于上主。真正的弃绝是对内在的私我的弃绝,而非对外在的工作、财富、家庭等的弃绝。
根据《薄伽梵歌》,弃绝并不是指生活在森林里或社会之外的任何其他隐蔽之地。弃绝是一种心意状态,指的是完全不执着于工作或行动结果。
一个弃绝者(Samnyāsi)不拥有自己的任何东西。一个真正的弃绝者为他人而工作,为他人而生活,而不是依靠他人而生活。弃绝意味着完全放弃行动者身份、所有者身份以及行动背后的个人动机,而祭祀或不执意味着放弃对所有工作结果的执着,或仅仅为了上主而工作。
《思想、语言和行为的苦行》
真实是所有崇高的美德之根源。真实的苦口良药,应该用和蔼的话语的糖衣包裹之。要以和蔼的方式表达真实,但不要为了和蔼而背离真实。应该礼貌而坦诚,避免阿谀奉承。语言始终应该是真实、有益和亲切和蔼的。
《三种信仰》
我们有可供自由支配的如此巨大的力量,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却未能使用它。如果你没有想要的东西,你就丝毫不会去动用它。你是发生在你身上所有一切的原因。如果你不给生活提供最好的东西,你就不应指望有最好的生活。要通过一系列计划周密的步骤,逐渐而持续地获得成功。
《为了解脱应予培养的主要神性品质》
各种各样的人都在构建着这个世界。你想改变他人以便自己能够自由,但这绝不会奏效。只有当你彻底且无条件地接受他人,你才能获得自由。人们因其自己的背景而成为他们现在的样子,他们不可能成为其他的样子(斯瓦米·达雅南达语)。你能够无条件地爱你的配偶,并且不喜欢他/ 她的行事方式。如果你允许你的敌人成为他/ 她所是的样子,那这个敌人就可能成为你的朋友。如果你想制造一个敌人,你就设法去改变一个人吧。
人不必谴责或赞扬任何人,包括他自己。(MB 3.207.50)以对待自己的同样方式对待他人。(MB 12.167.09)朋友和敌人、欢乐和悲伤、善良和邪恶、喜欢和不喜欢这类二元对立,都只是摩耶的结果,并非永恒的实在。
《灵是万物之本质》
世界及其对象只是由光和影构成的图像,并被投射在宇宙的银幕上(尤迦南达语)。神是天地之光。
《三德也是个体灵魂轮回之船》
那些不相信主将控制一切并认为自己就是行动者、享受者和所有者的人,受业报律的束缚。(BP 6.12.12)一切行为,不管好坏,其动力都源自于神,但由于我们也有理性的力量,因而我们最终要为我们的行为负责。神赐予我们行动的力量,然而,我们却可以用或对或错的方式自由运用我们的力量,并因此得以解脱或受到束缚。
《灵(梵天)的属性)》
我们必须永远记住,我们不是这个身体或笼子,而是笼中之鸟或灵魂。创造物(身体)只是灵的力量的部分显现,它被称为像梦境一样的不真实,因为它必然会变化和毁灭。
《至上之灵、灵、原质和个体灵魂》
如果带着私我从事行动,则其所有行动(无论善恶),都会产生束缚。善业是金镣铐,恶业是铁镣铐,它们都是枷锁。金镣铐不是金手镯。
《作为涅槃手段的四圣谛》
在佛教中,对内在于生老病死中的苦难的沉思,就是佛教所谓的四圣谛。对生老病死的恐惧是由于身体的意识或私我。当一个人通过自我知识(即认识到我不是这个身体而是阿特曼)获得至上意识时,则恐惧就得以消除。对这个无意义和虚幻的世界及其对象的厌恶和不满,就成为灵性之旅所必需的序曲。一个自我觉悟(或具有至上意识)的人,不会被任何不幸所困扰。正如小鸟倦了会寻求树的庇护一样,人在发现物质生存的艰难和痛苦之后就会寻求神的庇护。
《虔信者的品质》
不憎恨众生,充满友善和同情,没有“我”和“我的”观念,平等看待苦乐,宽容,始终满足,控制心意,决心坚定,心意和智力专注我,虔信我,这样的人我喜欢。
《简要描述神的显现》
神也居住在罪大恶极的人当中,但憎恨他们或结交他们都是不合适的。甘地曾说:我憎恨罪恶,而不是罪人。
《主不向无知者显现自身》
由于喜欢和厌恶造成的二元对立的迷惑,使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众生都处于完全无知的状态中。
《谁是瑜伽士》
圣人把所有的女人都看作他的母亲,把他人的财富看作一朵云,把众生看作他自己的自我。为他人的悲伤而悲伤,为他人的荣耀而欣喜,这样的人是稀有的。
在一切地方(和一切事物中)都看见我,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我的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样的人不会与我分离,我也不会与他分离。
持续地将其心意和智力专注于自我意识,这样一个无罪的瑜伽士,将享受与自我合一的永恒极乐。
《冥想的技巧》
把你自己从你的心意中彻底脱离出来,观看心意摩耶的游戏。不要忘记,你的任务就是用(高级)自我即阿特曼来观看你的(低级)自我即心意。不要执着或被心意的意识波动所带走,而要见证或跟踪它。经过严肃认真的练习之后,当心意发现它时常在被观察和跟踪时,它就会开始趋于缓慢。
放在(由自我之墙)遮蔽住(欲望之)风之处的(心意)灯火,不会飘忽不定,这可以用来比喻与自我意识合一的瑜伽士的被控制的心意始终稳定平静。
《心意是朋友也是敌人》
只有当心意平静,彻底摆脱了如苦乐这类欲望和二元性的时候,人们才能意识到神。然而,人们很难彻底摆脱欲望和二元性。但是,如果一个人把心意和感官都用于服务上主,他就能够从欲望和二元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那些掌控了心意的人,会获得知识的灵性财富和极乐。正如湖水归于平静才能看见月影,心意之湖水趋于平静才能意识到自我。
《瑜伽的定义》、《觉悟者的额外标记》
当人们不带任何个人动机而只是当作职责来从事行动时,心意就不会被失败的恐惧所扰乱;心意变得平静,人们就可以通过冥想获得瑜伽的圆满。自我觉悟所需的心意平静,只有在放弃所有动机和欲望之后才会达成。自私是心意中其他不纯欲望的根本原因。无欲的心意才是平静的。
不因获得喜欢之物而欣喜,不因获得可憎之物而沮丧,心意稳定,不受迷惑,至上存在的知晓者,这样的人永远立足于梵之中。(5.20)
《知识之道》
上主不会奖惩任何人。是我们自己错误使用或正当使用推理和自由意志的力量做着一切。坏事碰上好人,坏事也会变成好事。
《业瑜伽士为上主服务》
放弃对行动结果的执着,业瑜伽士达到至上平静。而执着于行动结果的人,则受缚于其行动的个人动机。
无私服务始终无罪。自私则是罪恶之母。履行个人应尽之责,把其结果供奉给上主,并保持内心的超然,这样的人幸福、平静、纯洁、觉悟。
《第五章 弃绝之道》
弃绝(Renunciation)意味着彻底放弃行动者身份、所有者身份和行动背后的动机,而不是放弃行动本身或世俗对象。
《业瑜伽士不受制于业的法则》
于行动中看见不行动,在不行动中看见行动,这样的人就是智者,就是瑜伽士,他无所不为。
《圆满路上的两块主要绊脚石》
不完满地履行自己的自然职责,优于完满地履行他人的非自然职责。即便在履行自己的自然职责中死去也是十分有益的,而履行他人的职责会产生太多的压力。
人应该怀着某种责任感去行动,而不应受个人好恶的强烈影响。无私服务是这个时代最容易践行的苦行,经由它,任何人都可以不用躲进深山和丛林中,尽可生活和工作在现代社会中而臻达至上之主。
《对于无知者,智者应该做什么?》
人们必须专心致志地祈祷和崇拜,同样,人们也应该全神贯注地履行尘世的职责,即便当你对这个世界及其事务的短暂性有了充分认识之时。人活着不应只是思考神而忽略人在世间的职责。尤迦南达(Yogananda)说:要认真地冥想,也要认真地挣钱。人不应过一种片面的生活。
天才的标志就在于,他有处理两个矛盾观念或悖论的能力,例如不执地生活在尘世的能力。大多数人只有在某种动机(如享受行动的成果)的驱动下才会努力行动。不要阻止这类人的行动,也不要责备他们,而应慢慢引导他们走上无私服务的开始阶段。痛苦来源于对财富的过度执着,而不来源于财富本身。
《领导者应该作出榜样》
在天堂、尘世和地狱这三界之中,没有什么是我应该做的事,也没有什么是我应该得到而没有得到的,然而,我仍然会采取行动。因此,永远尽力履行你的职责,而不执着于结果。不执地履行职责,就可以达成生命的至上目的。
《第三章 无私服务之道》
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思想、语言和行为上完全放弃行动。因此,人们应该通过选择不同的方法积极地服务于至上之主,绝不应该毫不行动,因为无所事事的心意是魔鬼的工场。怀着无欲之心态积极行动直到死亡,比放弃行动和过苦行者生活更强,甚至在成为觉悟者之后也是如此,因为即便是苦行者,也不能逃脱行动的冲动。
《通过感官控制和知识获得宁静》
佛教中的梵文词“涅槃”(Nirvana),被认为是尘世欲望和私我的终结,这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世俗的欲望和个体的好恶被绝对熄灭了。
放弃一切欲望,摆脱所有贪念,不执于“我”和“我的”的人,就达致平静。
瑜伽士平静的心意就像海洋,它接受欲望的河流而不被其困扰,因为他根本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人的欲望漫无止境,满足欲望就如用盐水止渴:非但不能止渴,反而增加了干渴。
《放纵感官的危害》
自律、持续警惕、真诚灵修是必不可少的。心意就像脱缰的野马,绝不要任由它进入感官享受之地。灵性生活的道路极为崎岖,必须非常小心地行走才不致跌倒。灵性之旅并不是在乘坐一条充满欢乐的渡船,而是在行走一条像刀刃一样非常艰难的小道。
《自我觉悟者的标志》
不能把追求知识、虔信和解脱的欲望归类为欲望,因为它们是较高层次的欲望。一个人首先要用较高层次的欲望代替较低层次的欲望,然后再弃绝最高层次的欲望,从而获得彻底自由。有人说,最高的自由就是不再变得自由的自由。
《业瑜伽的理论和实践》
培养一种无私服务于个人选择的高尚事业的爱好,而不要让对果实的贪婪污染了行动的纯粹性。行动的灵活性或技巧,就在于不受制于个人的业或世俗责任的束缚。
对结果的渴望会把人们拖上罪恶的黑暗小路上,并妨碍人们的真正成长。只为个人一己私利的行动是有罪的行动。个体的福祉依赖于社会的福祉。智者为社会的所有成员而工作,而无知者只为他们自己或他们的子孙而工作。真知者不会让个人私利的影子落在职责的道路上。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的秘籍就在于,活跃地行动而不带任何个人动机。
个人的权限终止于完成职责,它绝不跨过行动结果的果园。猎人只掌控手中的箭,而不掌控林中的鹿。
人们应该出于帮助人类而不只是帮助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或少数人的责任,而不带任何个人动机地行动。宁静和灵性的进步来源于无私的服务,而动机自私的行动会产生业的束缚和巨大的失望。把无私服务奉献给一项伟大的事业,将导致今生和来世永久的平静和快乐。
如果你努力行动而不为结果所扰,则更容易获得成功。当人心无论在意识层面或潜意识层面都始终不为或好或坏的行动结果干扰时,你的行动就会更有成效。
努力行动只是为了取悦创造者,在精神上弃绝所有行动的结果,让神去关注这些结果。作为神的仆人,你要尽其所能履行你在生活中的职责,而不要考虑你对行动结果的个人享受。
当我们充分理解到我们有能力尽力而为但不能选择我们的行动结果时,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们不能绝对控制决定我们行为结果的所有因素。如果所有人都有选择其行动结果或满足其所有欲望的力量,那么世间事务将无法运作。每个人都被赋予了力量和能力在生活中各尽其责,但他却不能自由选择他想要的结果。不期望成功或善果的行动毫无意义,但是充分准备接受某些期望之外的结果,也应该是任何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你只有履行自己的职责的权利,但绝不能控制和要求任何结果。享受行动的结果不应成为你的动机,但你绝不应该不行动。
《主克希里那提醒阿周那作为武士的职责》
智者应毫不气馁全神贯注地欢迎欢乐和痛苦、喜悦和悲伤。(MB 12.174.39)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是快乐的:一是完全无知者,一是真正的智者。而其他所有人都是不幸的。
《死亡和个体灵魂的轮回》
一切众生在生前和死后都不显现(或我们的肉眼都不可见),而只是在生死之间才显现。你又何必为此而悲伤?
《薄伽梵歌的教导开始于关于自我与身体的真知识》
变化是自然的法则——春夏秋冬的推移、月满月亏的变易。痛苦与快乐都不会持久,它们相生相伴,如影随形。通过这样的反思,你一定得学会耐心地忍受时间的流逝;不仅要学会忍受,还要学会期待、迎接和享受人生的欢乐和悲伤这两者。
悲伤只是欢乐的序曲,反之亦然。即便是升入天堂的欢乐,也会伴随着返回尘世的悲伤。因此,世俗的对象不应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人若选择物质的享乐,就好像放弃甘露而选择毒药一样。
如果心意经过训练能够抵挡住喜乐和忧郁、痛苦和欢乐、失去和获得这些对立的感觉冲动,这样的人就不会受到伤害。没有对立之物,就没有现象世界。善与恶、苦与乐将永远存在。宇宙,只是上主(God)为众生设计的游戏场所。他使对立之物在场上游戏。若消除了两者的对立,游戏就不能继续下去。
尘世中的众生时而相遇时而分离,正如漂流在河中的两根木头时聚时散。(MB 12.174.15)知晓身体终有一死而灵魂不朽的智者,就不会有任何抱怨。(KaU 2.22)
你为那些不值得悲伤的人而悲伤,然而你又说出了富有智慧的话。智者既不为活着的人悲戚,也不为死去的人哀伤。
《导论0》
人们必须学会放弃欲望、愤怒、贪婪,凭借经过净化的智力牢牢地控制住心意和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应该始终牢记所有的工作都是自然能量所为,你不是行动者而只是一件工具;必须在一切事业上追求卓越,且无论成败,无论得失,无论苦乐,都保持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