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X罗翔X黄鸭兄】聊聊《兄弟》!余华最喜欢哪本书?

罗翔:
如何面对绝望?
人性是软弱的,以至于经常会有一些绝望的感觉。经历过物欲横流的时代,见证了身边的人为了名和利不惜去牺牲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为什么人会去贱卖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呢?我想到,绝望让人虚无,而虚无让人放纵,虚无的人用盲目的忙忙碌碌来对抗这个世界甚至于放纵。
比如李光头,滥交的人付出了爱别人和被爱的能力作为代价。
比如林红,林红在理想破灭之后,认定世界是个无解的荒谬。于是她采取了一种彻底的解构态度去面对荒谬,但解构如果不是为了建构,解构的意义又在哪?因此我们如何去建构?我们怎么理解幸福是什么?
恐怕最激烈的战争还是发生在我们的内心,能这场战争中获得平和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如何认识个体和命运?
我发现,当我要寻找一个榜样,我很难在一个个体中,集齐所有我要学习的东西。就像余华老师所说,所有人都在随波逐流。
我们人的理性终归是有限的,我们难逃各种悖论。我们随波逐流,但身为活物,我们仍然不可避免的去对抗时代的洪流。
如何认识幽默?
幽默有两种,一种幽默是以幽默的方式来跟世界的荒诞和解,一种幽默是为了超越荒诞。通过幽默解释不合理来标明我们我们想要的合理和方向。
克尔凯郭尔:小丑知道剧院着火了,跑上台去呼吁人们,结果人们被他逼真的表演惹得哈哈大笑,最后所有的人都被烧死了。
幽默通过戏剧性,提醒一些我们无意识的社会背景。
余华:
小丑的例子里,我们都身处剧场,不要只看台上的人在表演,但我们也身在其中,大家都有一份(我们在船上,但我们也在河里。)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也好,作家不是医生,作家是自己就是病人。有人总是认为自己在批评别人时,(忘记自己不是上帝,自己也身处其中,自己借用的上帝的视角去批评别人,忘记了带来的优越感并不属于自己。)罗翔:罪其实在我,我们手指别人的时候,四个手指是指向自己的。(这句话怀疑罗老师信基督)
荒诞是因为超出了自己的认知范围,但荒诞是生活本身,我们认知扩大以后,便认识到这也没什么。
如何认识荒诞和现实?
罗翔:荒诞是生活一种存在方式,人们觉得荒诞这一行为折射出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我们承认荒诞,我们也承认有限性不创造一个不荒诞的社会。试图创造一个完美的不荒诞的社会本身这一行为就是一种荒诞,他超越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
人类改造世界的冲动的的前提是改造自我,有些想改变世界的人却觉得自己太完美了。
余华:人性之美依然很强大。
说笑:书中片段,过节去特殊场所
罗翔:清明节都去,教师节为什么不去,为什么这么写?holiday是一个神圣的日子,(越发感觉罗翔是基督徒),人们需要思考纪念一些东西的日子,而写教师节却区别于其他的节日,扪心自问作为教师,真的能够给大家带来这种神圣感吗?
有没有经历过精神内耗的状态?
余华:精神内耗看起来是一种消极的状态,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在寻找出口,如果他什么都不耗,连寻找出口的动力都没有了。
罗翔:内耗要在合理的区间之内。很多时候环境我们是改变不了的,但是你看待环境的眼光却可以调整。除了想,我们更多时间还是放在做,想的损耗比做的时候大。做点别的力所能及的事。(想得多不如做的多)。
是否选择迎难而上?
罗翔:人生非常复杂,每个人的境遇不同,很难给一个普遍化的结论。作为人,一定要拥有一种智慧去选择。(股票真是一个合适的形而上的模型)
正如《尼布尔的祷告文》中所讲:对于不可以改变的,请给我力量去接受;对于可以改变的,请给我勇气去改变。我们需要一种智慧去区分二者的不同,来区分可以耗的和不可以下去的,迎接可以改变的,接受不可改变的,及时止损。我们读这些作品,难道真的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吗,还是期望能获得一丁点的智慧。
余华:作家所有的人物都在写他自己
只有不断地内耗,在写作过程中内耗,在和家人之间的内耗,单位人际关系内耗,在生活中内耗才能发现人的内心有多么宽广。如果不是写作,我意识不到我居然能写下那么多的人物。
大家对于90s是怎样的感受和回忆。
余华:摩托车的声音。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摩托车的声音不断地此起彼伏。
我有一个没有正确数据验证的印象,中国第一批买摩托车的人,没有活下来的,他们驾驭不了摩托车的速度。他用骑惯了自行车的速度去估计距离。我们从一个习惯了自行车速度的人,要去适应摩托车的速度,所以一批人走了,但还有一批人很快换了汽车活了下来。
你感觉日新月异,每天每个月都在变化。今天还在那晃来晃去,想凑钱吃点什么都不够。一个月不见,有人就开车来了。
现在依然日新月异,只不过方式改变了,我所处的时代是一种传统的方式表现出来。
罗翔:时代日新月异,但人对自己的欲望是缺乏驾驭能力的。欲望的满足带来的不是幸福,可能是一种代价甚至摧毁。
主持人:Oedipus王在每个时刻都做了他自己觉得正确的且必须去做的决定,结果最后却导致了自己的悲剧。一切都选择在当时都是合理的,好像不得不做这些事,最后变成自己的敌人。我们如何面对命运?
余华:命运的看法总是比我们更准确
罗翔:中国有些俗语,都深刻表达了,人对命运的敬畏,比如有心插花花不开。命运他是神秘莫测的我们都是他的工具(再一次感觉信基督,人是上帝的工具-托尔斯泰)。但在某种意义上,人又不能过得太过宿命,宿命会让人放弃和懒惰。人生就是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之间寻找一种合乎中道的平衡。
埃比克泰德: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选择的角色。
书中很多人活在对过去的悔恨中,也活在对明天和未来的忧虑和不可知中。但是唯一没有做好的就是负责任的过好今天。过去真的有太多的事情让我们后悔,明天有太多的不可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主持人:小说的上半部是讲时代本身的狂潮,时代的下半部分是物质的狂热。人和时代的关系。
余华:角色无法选择,说好自己的台词。作为作家有一个经验:台词会改变剧情。(突然想到了诡秘之主的一个剧情,有人在用一支笔写所有人的命运。)
罗翔:无法改变自己凭什么改变别人?用柏拉图的比喻:人的一生就是在走出洞穴。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洞壁上影,而不是事物的本相。
我们怎么找到爱?
人类的有限性提醒我们,我们不要选边站,先天和后天的方面都存在。
为什么我们总是渴望爱与被爱,因为先天人是缺乏的,孤独的。(人是社会性动物)当渴望被爱,就承认自己先天是不完美的。
但我们仍然离不开后天的学习,人类所有古圣先贤,伟大作品的教导,不断的提醒我们:人极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怎么去爱,人的爱总是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为什么?因为人是如此的自恋,所有的爱都是自恋的一种投射,这种投射产生的“爱”是在伤害。因此经典提醒我们:爱需要后天的学习。这种学习就是不断地承认我们的有限性,不断地把这种自恋的爱变成非自恋的爱。爱就是因为我们不完美,是因为我们希望变得完美。
矛盾但有趣的是,有人说我爱他就是因为从他身上看到我喜欢的东西,那不就是在喜欢自己。两个不完美的人组合在一起,让两个人都变得完美的过程中,绝对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一种彼此牺牲,彼此成全,彼此成就,彼此提升,并彼此拥抱走向更深更远的满足。我们需要有一种责任的牵引,让我们的爱变得厚重踏实。
古希腊的水仙花,纳西索斯,他唯一所爱的就是自己的回声,最后他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回声。他的诅咒就是这个孩子没有办法认识自己。
人终其一生,最大的命题就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无知,所以追求知识;我们认识自己不完美,所以希望我们和爱人去成全。
余华:托尔斯泰和索菲亚的爱中的占有,互相折磨了对方一生。虽然他们相爱了一生,但是一种互相折磨的方式。
主持人,我们的行为和欲望到最终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好像并不是这样:我想要什么,就做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有可能因为人生本身的复杂性,它反而是矛盾的,我们希望的东西好,做的事结果确实坏。我们希望的东西是无私的,到最后反而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完整。这也是我们今天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也是人文话题中一个很核心的东西。
罗翔:人需要交流,没有交流就人类不会有语言的产生, 也没有文学。
余华: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得到相同点是一种美好的体验,然后发现,我们的世界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