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少阳“膜原”理论论治新冠病毒感染的微观生物学机理

2023-01-01 19:38 作者:和世璧-TCM  | 我要投稿


     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教授提出:本次新冠疫情的本质为“寒湿疫”,而从“邪伏膜原”的角度来辨证,并以“分消走泄”的方法论治,在临床中每每取得满意的疗效!这样的诊疗思路不仅给中医工作者无限的信心,同时也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希望!

     更让人兴奋的是:“邪伏膜原”与“分消走泄”的辨治方法,或可适用于更多的病毒性感染,例如:带状疱疹病毒、艾滋病病毒……

     抗生素的问世,宣告了人类能够战胜细菌,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这背后的机理是:细菌的生理结构与人类的细胞不同,它具有细胞壁。并且细菌属于生命体,它的一些转化酶和其他有机成分,是可以通过药物去干扰、抑制的!进而能够终结细菌感染。

     但是,病毒不一样:它不是一个完全的生命体。病毒的生存,甚至不需要氧气。那些对抗病菌的有机化合药物,很难对病毒奏效!可通过这次疫情,竟然从中医中药的方面能够战胜病毒,这不禁让人陷入沉思!有些人,可能就只会从单方面的角度来看:中草药本身就能抗病毒,并且中草药的复合成分比西药更复杂……

     而这样的见解,其实都还是比较表浅。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病毒,在世上需要的生存物质,究竟是什么呢?我尝试给出一个大胆的结论:病毒,作为地球上极其原始、且极其简单的生物结构,它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元素单体”!也就是说:也许病毒不需要氧气分子,但需要氧元素的单体。也需要碳元素、氢元素、氮元素等元素单体。

     如果真是这样,那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病毒会潜伏在人体的“膜原”的部位!关于“膜原”的概念,大家不用想得太复杂,可以简单想象成类似“细胞膜”的结构。这个少阳“膜原”就是人体物质转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场所,可以认为:这里存在有大量的元素单体与复合体的相互转化。因此,在病毒进入人体后,它必须也要寻找“元素单体”才能够生存。而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大多都是元素的复合体,就只有在“少阳膜原”的位置,才有足量的单体

     假如,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也可以认为:少阳,是阴阳二者的交汇枢纽。而阴阳之间的转化,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单体与复合体之间的转化,也能够理解为阴阳转化!

     而机智的病毒,在发现这些膜原通道后,当然就会想办法把它们“堵起来”,这样就能暂停“元素单体”的流出,慢慢享用,坐等自己的子孙后代复制出炉。

     但中医的“开达膜原”的治疗方法,就成了病毒们的噩梦。中医中药通过打开更多更多的气化通道,让人体内的“元素单体”转换流出,导致病毒没有了“食物”。再用“分消走泄”的治法,将病毒和它的“排泄物”扫地出门。所以,从宏观上来看,才能取得这么好的临床疗效!

     其实,很多新冠患者的临床症状,都是由于身体少阳三焦的气化通道被病毒堵住了,才产生的。从这点反推,不难看出:病毒需要“膜原”这里的物质,但是同时病毒害怕少阳三焦“气化”。所以,每当那些芳香化湿、利尿通阳、发汗解肌的药物进入人体,病毒们都瑟瑟发抖……

    病毒,与一般的生命体有很大的区别,因为病毒具有很强的“物理属性”,所以用这种“半生物、半物理”的气化治法,才这么有效。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西医一开始的研究思路就是错的:用各种抗病毒药物来和病毒开战,最终是力气打在棉花上,全无着力!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假如这次通过这样的治疗思路真的战胜了“新冠病毒”,那么我们在今后面对其它的新型病毒,或者是那令人恐惧的“艾滋病毒”等等,是否也能开展相关的中医治疗研究?路漫漫其修远兮,愿我们的国粹中医能在治疗病毒性感染上创造更多的奇迹!拭目以待……

作者:谢子善(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少阳“膜原”理论论治新冠病毒感染的微观生物学机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