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草造景的美学渊源(一)
编者按
在之前订阅号的推文里,蔡汉军老师那句“造“与“不造”,一语道出了原生造景的精髓所在,也许这不仅仅是一条造景之“道”。提到原生水景,想必大家会联想到水草造景,它们也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这次笔者带着大家来一起扒一扒水草造景的美学渊源。
水草造景与欧洲园艺
人类自古崇尚自然,却也相信人为改造自然的能力,造景就是人类重构自然的产物。而因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哲学、文化、审美、政治、宗教等的不同,造成了每个国家和民族的造景都有着独特的风格。
从艺术形式上看,悠久的荷兰式水草造景继承了欧洲园艺尤其英式园艺的观念和手法。通过以下这几组对照图片,我们不难发现其形式上的一脉相承。


造景者密集栽植各类有颈类阳性水草,通过后期维护修剪,充分发挥水草的颜色和叶形特点,形成结构明确、层次分明、色彩艳丽的水景景观。


驻足于一个优美的荷兰式水草景观面前,犹如置身于英式花园中,你一定会被眼前这轻松浪漫且典雅的氛围所折服。

除了优美的“水下”花园,它们中也有像皇家岩石园一样的壮阔景象↑。
随着各项水景赛事的不断的发展,荷兰式水景也出现了一些更具朴素意蕴的作品呈现。这些作品减少了一点“秩序”,却萌生出一些自然的洒脱感,增添了几分闲散的野趣。


从秩序高于自然到重新发现自然
人类出现王权专政之后,统治阶层更加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支配。欧洲的古典园林普遍是规则式园林,不管是意式园林还是法式园林,都以规模较大、富丽堂皇的宫殿花园为代表。对称和几何是皇家花园的主要标志,这是对自然施加的秩序。

到了十八世纪,欧洲园艺的风格悄然发生了转变。在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出现后,这时期产生了大量的私有庄园,造园艺术便“下沉”到了英国更广泛的社会阶层。早期的英式园林是对 意式园林和法式园林的本土化模仿。

Levens Hall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修剪式花园之一,它最初由法国园丁 Guillaume Beaumont 创作,创作时间为 1689 年至 1712 年间,它被认为是“完整地保留了1730年风貌至今”。
在过渡期,造园者吸纳了“洛可可风格”的纤细与柔美,在花园中引入不规则曲线,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较重的人工修剪和有序的几何造型,但其格局和造型已经开始打破规则,植物的种类也开始变得丰富起来,在相对紧凑的空间里错落有致,搭配灵动。因为其相对皇家园林空间狭小,充满遮挡,人置身其中会有进入秘境的感受,其花草带来的绚丽的色彩和具有超现实主义意味的造型修剪,给人带来魔法的、迷幻的感受。

从楼上俯瞰,花园的整体造型紧凑而精致,其结构性的灌木和树篱都经过精心的修剪,营造出整齐有序的画面。其间以丰富的草本植物进行点缀,平衡了灌木丛的生硬感,增添了轻松悠闲的气氛。

水草造景作品中也不乏一些类似修剪式园林的作品。从成景效果上看,它是令人满意的,创作者应该是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水草造景师
然而,除了少部分贵族精英之外,大部分庄园主还是无法担负“整形”式修剪园林的维护成本,这种高度依赖修剪维护的古典风格逐渐被人们疏远。此外,英国自然条件丘陵为主,平地资源狭窄,也无法形成古典主义大轴线,而这里的气候却能够容纳较丰富的植物品种,养护起来比较方便。在这些因素和条件下,英国人开始追求闲散自适,悠然恬静的风格,造园者模仿自然,营造自然野趣。
同时,在同期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冲击下,这种景观形式进一步发展成为绘画式风景园①,追求“自然天成”,有蜿蜒曲折的小径,变化莫测的池岸,这些都体现出天然朴素的图画式园林风格。
① 英国自然风景作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1717-1797)提出:风景画是理解英格兰新兴自然景观设计的重要来源。他在书中着重分析了洛林的画作《阿波罗与缪斯》对后世园林设计者的影响,霍勒斯·沃波尔和他的朋友诗人兼园丁 Alexander Pope(1688-1740)经常提到新景观园艺与绘画和诗歌的联系。他们把三者放在一起视为艺术品。

绘画式风景园林会借鉴运用风景绘画中的透视技法,通过营造视错觉来迷惑观者的双眼,让观者对距离产生错觉。有时,设计师让事物看起来比实际远很多,有时,设计师又让事物显得更近。这种手法也是法式园林的一大特点,法式造园者利用它来施加秩序,而英式造园者则利用它模拟自然。


查茨沃斯庄园,又称“达西庄园”,因其为小说《傲慢与偏见》的拍摄地而传播开来。查茨沃斯庄园是英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自然风景式园林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不规则造园时期、自然式风景园时期、牧场式风景园时期、绘画式风景园时期、园艺式风景园时期,历时百年有余,笔者在此就不一一展开介绍了。其中在“绘画式时期”增加了实用性的考虑,并学习了来自东方的园林审美情趣。

《Whisper of the pines》-- Serkan Çetinkol(土耳其), 2013 IAPLC Top 27

如上面这些水草造景作品中,我们可以很轻松找到绘画式风景园的影子,景观呈现出浓厚的田野牧歌式感受。
风景式花园派 与 荷兰式水草造景到了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世界各地的多样性文化对英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大量花木引种和温室技术成熟,造园的主要内容从原来的创造风景转变为陈列奇花异木和珍贵树木。这时期的自然式风景园基本定型,我们称其为园艺式风景园时期,这类造园风格被称为风景式花园派。


巧妙剪裁的篱笆,浪漫的曲线和郁郁葱葱的漂移组合,用《秘密花园》中的主角玛丽·伦诺克斯的话来说:“如果它整洁,它就不像秘密花园了。” 正如作者伯内特所描述的那样:“这个地方看起来最神秘和最可爱的事情之一是攀缘玫瑰遍布树木,长长的卷须垂下,形成轻盈摇曳的窗帘。”

风景式花园派的造园风格与理念一直流行至今,布瑞辛罕姆花园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惊叹的园艺式风景园之一。

创始人Alan Bloom,始建于1953年,占地6.9公顷,6个主题花园,8000多种植物,60多年历史,传承三代。
在布瑞辛罕姆花园中,一条用天竺葵和其他植物组合而成的河流格外引人注目,它在花园中形成一个戏剧性的观赏效果,这是Adrian Bloom(创始人的儿子)提出的花园设计想法,他为这个设计起了一个名字:A River Runs Through It.

在水草造景中,荷兰式水草造景被定义为水底花园,从呈现上不难看出其承继着英式园艺中这种浪漫主义韵味。

笔者曾与海外的荷兰水景创作者进行过一些交流,他们中大部分人对园林艺术并没有研习经历,也道不清作品风格与英式园艺有何种继承关系,认为几十年都是这样做下来的。在笔者看来,这也恰恰反映了英式园艺风格遍布全球的广泛性,在这几百年中它已深入人心,成为了内化在欧美人心中的一种花园审美基础,在日常造景中,他们只需要按照水草造景的规则来创作就可以了。
岩石园 与 岩石水草造景

在维多利亚时期还出现了“岩石园”,在石头,砖石或碎石很多的地方以种植高山植物或耐旱植物为主的花园,其最迷人的地方是野趣,无论是岩石还是植物,都要模拟自然环境下的状态,力求浑然天成,避免露出人工的匠气。不同于那些庄园主的花园,由于兴建岩石园所耗费人力物力均很大,所以它只成为了皇家贵族的专属。英国在这个时期拥有世界顶尖的岩石花园,比如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层层叠叠的岩石花园,类似梯田的构造,每层都栽种不同的植物,植物均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花草,在叠石的间隙中,它们彼此呼应,彼此融合。
英国皇家园林的岩石园跌水瀑布

岩石看似贫瘠荒凉,缝隙里却挤出小小花朵,仿佛燎原的星星之火,把大自然的残酷和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花草没有贵贱之分,即使再渺小的花朵,配上天然的岩石,也别有一番野趣,这是玫瑰、大丽花这样浓艳的花丛无法到达的境界。
在水草造景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很多审美情趣趋同的作品。


此类风格的水草造景大量采用了天然岩石,通过岩石塑造了地形坡度,岩石的裸露也让自然的气息更加强烈,这种场面往往比荷兰式水景具有更大的微缩尺度,能够展现广袤开阔的场景,水草品种以模拟高山附岩植物的形态为佳,多选用一些矮小的品种,或在画面中只露出一些有茎类水草的顶端。在审美情趣上,这类主题风格与岩石园的审美情趣趋同,力求不留人工痕迹,展现出原野风貌。
从这类景观中似乎可以感受到中国山水画式的“平远”,但笔者认为仍然要进行区分,山水画中的“远”主要通过虚实塑造,而上述这些岩石景观是利用近大远小的手法形成“焦点透视”,通过景观的走势向“消失点”推移达到大景深的效果。
英式造园的“变”与“不变”
英式自然式园林风格的形成,是其在传统的古典主义审美——对自然施加绝对秩序的基础上的一种突破,一种转变。从19世纪开始,人们开始认识到自然的多样性为人类带来的幸福感②,所以园艺在形式上参照自然、模仿自然,接受多样性的植物搭配。
②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源——罗素(1872—1970)
To be without some of the things you wan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appiness.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但这种自然风格并非放置在那里任其自然生长,从花园的构建上看,不同的植物品种需要分割栽植,孤立种植位防止其自由蔓延;在植物色彩上强调对撞带来的冲击力与表现力。
英式园艺在审美的视觉层面拒绝了绝对的秩序,追求随意悠闲的自然感,但其行事的本质上仍然保留对有序的诉求,会采用很多方法和技术手段③来保障景观的呈现效果令人满意。
③ 布瑞辛罕姆花园的主人allen在始建初期提出“想做一个无需多加维护的花园”,于是他提出了Island Beds的革命性概念——在草地上划分出想要的区块,土壤是相互分割的,并把高大的多年生植物种在区块其中,看上去就像一个个岛屿。

在顶视图中可以看到花园的种植经过严谨的规划切割,按照前低后高的章法来选择品种栽植,同时在色彩上也要兼顾到各个视角都达到缤纷有致。


荷兰式水草景观通常被比作真正的花园,也如上述的花园式的规划模式。在荷兰式造景中,几乎 100% 的基质都被植物覆盖,因为每株植物都成行或成层地分组,提前规划整个水族箱是明智的做法。造景师需要将底部基质进行有序分布,甚至有些著名造景师会在草缸底部用亚克力板等材质制作出阶梯状分割,再分别种植不同的水草。

就水族造景而言,这个风格是最具挑战性的风格之一,需要大量的节律性劳动。景观最佳的展现状态需要通过系统的修剪维护来塑造,获得有序的形态、色彩以及层次上的美感,并且欣赏其在某一时刻所达到的“最佳状态”。
花境的营造 与 水底花园的营造

英式花镜的空间层次可以分为三层,前景,中景,背景,前景为一二年草花、中景主要为球根/宿根花卉,后景为花灌木、小乔木。还有藤本植物加以点缀。总的原则是把最高的植物种在后面,最矮的植株种在前面或四周,但如盲从这个原则,则会一览无余,索然无味,适当地把一些高茎植物前移,花镜的整体形象就显得层次分别而错落有致。
在荷兰式水草造景中也有着前景草、中景草、后景草、蔓延类的水草的章法,我们也同样需要灵活运用规则,在局部偶尔打破原则塑造差异从而加强层次。

任何英国花园都少不了蔓生植物,比如蔷薇,与其他攀缘植物如铁线莲、蒙大拿金银花交织种植,营造柔和浪漫的氛围。同样在水草造景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趴地矮珍珠、天胡荽等匍匐生植物来打破团簇边界,增添动感。
植物在你的景观里需要时间来成长和蔓延。并不是一切都会按计划进行,留下植物自然成长的痕迹,使之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关于缩景
水草造景如各式园林一样,在视觉表现层面是对大自然的模仿,也是对自然风景的分解和重构。很多英式花园会利用丘陵地区天然坡度和修剪出的丛集层次,营造出超越于占地面积的视觉感受,把更广袤的自然格局收归在自己的花园之中。
这种缩景技能对于玻璃缸水景造景师来说,更加重要,如“梯田”式基底结构,“消失点”的运用(焦点透视法)等等,如何在有限的缸体空间内去呈现远远超越其尺寸的视觉感受,是优秀水草造景师的必备能力。
— 扩展阅读 —
英国自然式园林 与 哲学
英国风景式园林的诞生绝非偶然,而是特定时代催生出来的产物,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经历了启蒙运动的十八世纪中后期,欧洲产生了自然主义④,人们开始认为幸福就蕴含在自然框架之中,它在思想上为英国的自然风景式园林奠定了美学基础。同样是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人们认识到自由的伟大意义,造园成为个体自由意识的体现。与此同时,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文艺新思潮也对造园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柯林斯喜欢带着客人们参观花园,声称“最高尚的娱乐就是收拾花园”。
④ 西方倾向于自然的思潮运动,这是对十八世纪欧洲形式主义(formalism)的一项挑战与冲击,从十八世纪初期开始,一些哲学家、神学家、自由思想家、文学家,逐渐兴起了崇尚理性以开拓人类自由思想的启蒙运动。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即为启蒙运动中的重要思想家,
也是自然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百科全书派之一。
卢梭的哲学思想充满了崇扬人性、歌颂自由、以「自然」为价值标准。
英国资产阶级的形成促进了造园艺术的下沉,英国本土气候条件也适合多品种植物的养护,这些是物质条件。这些因素的组合最终促成了一场以思想变革为内核的造园运动,兴起于英国,扩散到整个欧洲。 从经验主义到行人哲学
这里推荐樱汐笔谈的一段《花园里的哲学》读书笔记,请移步阅读 https://www.douban.com/note/748581012/
链接内容预览: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然式风景园时期(18世纪中叶),造园家们所强调的“自然主义”曾在哲学界引发了一些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造园者还原“自然”及其代价。有学者指出,风景式花园打着“自然”的旗号,本质上仍在进行人工的精心雕琢,这种“复刻”是矫揉造作的,景观仍然作为人的观察客体孤立存在,它只是一件被无限放大的摆件,它的呈现拒绝了人的参与,没有承载人的生活功能,这种主、客二元化的模式与规则式园林并无本质上的差异。这种质疑引发的反思对造园产生积极的作用。18世纪后半叶,造园者们在兼顾自然美感的同时,也开始将实用主义更多纳入考虑范畴。也可以说,英国自然式园林与哲思之间的互相作用,一直在延续。无序而美丽的英国风景式花园,是一个传递优美感和宁静感的所在,也是艺术家、哲学家们最倾心的场所之一。它发端于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又将诗意和美感通过蜿蜒的小径,传递到无数人的心中。
本篇完

这期推文先从欧洲园艺的视角挖掘了一下水草造景的美学渊源及其审美诉求,下一期会从东方造园的角度把水草造景的另一部分面貌介绍给大家,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话,就订阅关注「造景」订阅号吧。期待你们的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