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马明达先生——八极拳古今谈

2022-12-16 22:45 作者:知乐庵主人-知了  | 我要投稿

转载网络侵删

马明达先生----八极拳古今谈---一

民国十六年(1927)张之江将军开始创办中央国术馆,二叔以张将军旧部参加了建馆初期的工作,并专门传授八极、劈挂等艺。后来他奉命去湖北开辟工作,行前举荐师兄韩会清入馆教授八极。韩与李书文都是张拱辰的入室弟子,是八极罗一系的代表人物。八极由沧南偏僻之地堂而皇之的走进中央国术馆,成为国术馆最重要也最受欢迎的教材,从此传布宇内,名声大振,这与英图二叔和韩会清、赵树德师徒,以及李书文的女婿孟显忠(还有李书文的弟子副馆长张骧伍,张毓衡弟子魏鸿滨)等人先后在国术馆任教是分不开的。中央国术馆出来的学员大多都能练八极,一度,八极拳,特别是八极对接,成了国术馆学员人人喜爱的必修功课,也是一直备受珍重的表演保留节目。当年国术馆的高材生、当代有影响的武术家如何福生先生、蒋浩泉先生,在台湾的李元智先生,以及李书文的弟子刘云樵先生等,在他们的自传和八极拳著作中,都如实地讲述了这段历史,特别讲到马英图的作用。

 

八极拳古今谈---三

已故的何福生先生是当代武坛一位受人尊重的长者,他学艺甚多,摔打兼长,也擅长八极,而且练得稳健厚实,极见功底。同去了台湾的李元智先生一样,他们二位的八极都是当年在中央国术馆时跟我的二叔马英图先生学的,这在他们的著述中都有明确记述。正因为有这层关系,我们弟兄与何先生见面总以师兄弟相称。何先生生前多次跟贤达和我讲到,中央国术馆创办之初,因为他的家与国术馆相邻,所以每天都去馆里看打拳,看着看着便跟着练起来了,而且得到马英图先生的偏爱。他说,那时,英图先生——大家习惯上尊称「二爷」——经常带着一群小伙子练八极,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二爷光着膀子站在一头,另一头的学员们也都光着膀子,挨着个儿向二爷进「大缠」,左一个,右一个,照实子冲撞,而差不多每个学生都被他撞出来,有的甚至被撞得人仰马翻!练上一阵,双方的位置又调过来,学员们轮流取守势,再由二爷进大缠,同样,又是一个个被撞出去……。何先生说,看着二爷高大强健的体魄,超人的功力和谈笑风生的大家气度,还有学员们一个个前赴后继、生龙活龙的样子,那场面真让人振奋,让人不由得想上场子试一试……

 

 

八极拳古今谈---四、八极拳与六合大枪

这篇短文里,我将着重谈一下八极拳和六合大枪的关系。我在前文中提到过,先父马凤图有《八极拳三字经》之作,时在1953年11月。 《三字经》一开头就写到:「八极拳,吴钟传;枪中王,庆云县;庄科村,树教范。」

这里所谓「八极拳」,是一个综合概念,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武术流派和一种武术门派的代名词,不能仅理解为拳术名称。如同太极拳一样,不能仅理解为徒手运动,我们说「太极」或「太极拳」时,往往指整个太极系列而言,除了拳术,还包括了太极枪和太极剑等。而八极拳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它与六合大枪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八极六合珠联璧合,相辅相承,缺一不可。所以先父写《三字经》,开宗明义,一起笔就写到六合枪在八极拳里的位置,写到吴钟是以「枪中王」立名于庆云县的庄科村,以表明拳枪密不可分的关系。

六合枪是我国明代以来枪法的正脉,明代和明以后,天下枪法甚多,但究其本源,莫不出自六合。一句话,六合是枪法的大宗,其它各种枪法,有的是它的旁门别枝,有的是传域不广的一偏之技,还有些则是徒有「枪」名并无「枪」实的表演技艺而已,诸如当代花枪之类。六合枪历史渊源基本清楚,明清间的传承关系虽然很复杂,但也大体上有踪迹可寻,自然这是一个相当专深的问题,我们暂且不多费笔墨。值得思索的是,八极拳什么时候和六合枪如此紧密的结合到一起的,两者相辅相承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八极拳在沧州地区的第一位传人吴钟就以大枪驰名,有「神枪吴钟」之号。自吴氏以下,后来的八枪名家也莫不以枪法相标榜,以「神枪」立名当时。特别是罗曈一系,先后有「神枪」张克明,「神枪」李大忠,「神枪」张景星,直到威名赫赫的「神枪」李书文。同样,我的父亲马凤图,师叔韩化臣,二叔马英图也都以枪法高自标持,都以枪法驰名当时。

八极与六合如同珠联璧合,这不只是从理论上去理解,技术上也确实是如此,二者确实是一种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关系。简言之,练八极拳,追求八极拳法的劲道,接受八极拳「桩靠劲」劲法的训练,等等,最有益于拿大枪,有益于靠近大枪劲道,直到悟解和掌握枪法的实际运用与某些临战变化之窍。所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先父生前最喜欢用「珠联璧合」四个字来形容八极与六合的关系。他总是借用孔子教训孔鲤「不学诗,无以言」的例子,来强调练八极的重要性,认为不练八极就不要谈枪,练八极而不论大枪也是「跨着鞍子当马骑」。他还常常谈到,清末民初之间,他在京津两地凡三次与李书文相会,李先生从来只谈枪不谈拳,尽管他也练拳,他的八大招和金刚八势(李瑞东先生所传)同样打得极见功底,但他一般不向人演练八极拳,下场子从来只练大枪。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练八极拳是为了给练大枪创奠基础的,是大枪入门最好的前期准备。

以八极拳家的传统而言,过去下功夫用的大杆子通常不轻于四五斤,有些名家,如张拱辰先生,李书文先生,他们日常都用八斤的杆子练功;先父在七十岁左右时,所用的杆子还在五六斤上下。如此长大粗重的杆子,老实说没有足够的膂力拿着也吃力,何况还要拦、拿、圈、扎,要上下游场,进进退退。当然,真正用于演练较艺的杆子要轻很多,不轻则无巧,无巧便是古人所谓「拙汉砸夯,庄家劈柴」之类。但练功用的一定要重,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八极是力量型拳法,是短打类型的拳法。长期练八极,配合上各种辅助训练手段,最有利于增进人的膂力。特别是八极讲爆发力,讲短促而饱满的突击劲,还专讲以猛攻硬闯克敌制胜,所有这些都有利于练枪,不但在力量上有利于练大枪,也有利于掌握枪的劲道,也有利于实战用枪。

 

八极拳古今谈----马凤图与六合大枪

清末民初的沧州,武艺鼎盛,人材辈出。八极门罗疃张氏家族,世守“神枪”吴钟(弘声)传下来的陆合枪法,张同文(克明)、张拱辰(景星)父子并称“神枪”;张拱辰的弟子李书文、韩会卿等,也以枪法驰名。特别是李书文,身躯短小,矫健多力,大枪用功极深,又勇捷善斗,常在京津一带以枪法会友,号为“神枪李”。

罗疃枪法独盛,与传承严谨和勇于实践的传习特点分不开,第一是不重套子,偏重“行着”;第二是芟去繁章缛节,只存精要法势。除了基本功法之外,到张拱辰一辈,紧要的行着不过十几下而已,只要传授正,功夫到,可以说着着精致可用。

 说到李书文,声名赫赫,大家耳熟能详。先父生前经常说到,李出身寒苦,幼年曾在戏班里打戏,行当是武丑,故身手矫捷过于常人。他扎枪出手快,用着狠,“青龙献爪”一着几乎百发百中,往往造成伤害,不免遭人訾议,于是有了“矬爷”、“李狠子”等不雅的名号。宣统二年(1909)先父与叶云表等同盟会成员,奉同盟会“燕支部”之命,在天津组织“中华武士会”,借以团结武林人士,发展反清力量。筹备阶段,得到天津太极名家李瑞东先生积极支持,李先生德高望重,在地方上一呼百应,诸事多所仰仗。

不久,应叶云表之邀,形意名家李存义先生也慨然参与,李先生率郝恩光等一大批弟子莅津,声势蔚为壮观。先父折冲尊俎,协调歧议,请来李书文先生。李先生带着张德忠、霍殿阁、崔长友等一般高学弟子到来,气派不亚于李存义。他的习惯是无论走到那里,都有弟子扛着一对一丈多长的大杆子,到一个地方,先要给大杆子正位、上香、行礼。大杆子不能倒置,不能弃之地上,不能有丝毫轻漫。他每天都要抖杆子、涮杆子,早晚各一功,一年四季风雨不辍,故能长期保持膂力劲健,手法圆熟,应该说这就正是他战胜攻取的不二法门!武士会成立之日,李下场先札了几趟枪,进进退退,四平八隐,看上去平平如也。接着,他与弟子演练陆合八母对札,硬攻硬守,势同交锋,观者无不骇然。

毫无疑问,在陆合大枪上,李书文是近代卓然一家,时论一般都在八极拳上竭力渲染他的功力,其实是本末倒置之谈。殊不知他很少练拳,也不以练拳为能事,他本人大枪之外只练八极的六开八招和劈挂的几个基本打手,对一般拳术杂兵不屑一顾。

创建武士会期间,李书文对先父的态度有很大转变,这除了他对先父的人品学问有了真切的感知外,更主要的还是通过坦诚交艺,终于了解到先父在枪法上高深造诣,知道先父起点高,领悟深,非一般江湖人物可比,因此推心相交,谈了不少他早年辗转求艺的艰辛,也谈了他对陆合要法的独到见解。他平时话少,不苟言笑,微醺时谈锋甚健,口无遮拦,纵论当时京津各家枪法的异同优劣,不时露出睥睨一世的英雄气慨。

先父常说,李书文在大枪上确有独步之处,“拥锉、带环”之法百炼精纯,出手就有,可谓“下笔便到乌丝栏”。艺贵专精,李先生是一位典型。

 

八极拳古今谈----珍重八極  正本清源

。。。。。。八极拳原本不出名,大致自清末民初之间才勃然崛起,走出沧州一隅之地。。。到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八极拳已经是名扬天下的武林“显学”,并被当时的中央国术馆选定为必修科目,编成教材,加以推广。

近代八极的崛起,与沧州一大批八极先贤分不开。这些八极先贤中,首先是罗疃张氏一门三代(张克明、张景星、张毓衡);其次是大名鼎鼎的“神枪” 李书文及其高第弟子霍殿阁等;同时还有马凤图、马英图弟兄,李大忠父子(李贵章)和韩化臣等。。。。。。是沧州武术精神的代表人物,也都是当时中华武坛上风云一时的精英。  。。。。。。

。。。。。。早在19848月,我在一篇谈话曾这样讲到:。。。。。。孟村吴氏自清季以来,练八极的很多,但平心而论,出人不若罗疃之盛,罗疃出了李大忠、张克明、张景星、黄四海、李书文、韩化臣、马英图等,真可谓名家辈出,人才济济。。。。。

。。。。。。众所周知,吴秀峰是一位忠厚踏实的普通劳动者。《沧州武术志》说他“后去天津收废品,充脚行,拉排车维生。”这是实情。。。。。。

。。。。。。写此文既竟,想到今年是李书文先生诞辰138周年,是他去世66周年,仅以敝文作为对这位一代武林泰斗的纪念。没有李书文就没有八极拳的辉煌,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八极先贤。---(完稿于200012月)

 


马明达先生——八极拳古今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