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开始普及集中供暖?实况在这!
每逢寒冬,北方城市居民可能是这样的:难得看到没有雾霾滤镜的蓝天,出门走走,迎面吹来了7级大风,不说把人吹跑,把脸冻僵是没什么问题的。想了想,还是回家吧。踏入有暖气的房间,烦恼烟消云散——还是待在家里舒服。
与此同时,南方人在家里只能继续穿着厚衣服,抱紧自己,缩成一团,被寒冷裹着身体,颤抖地握着热水杯、抱着暖水袋。

就算装了有制热功能的空调,体验也比不了暖气,心里只能想着:希望这个冬天可以快点过去。
没有暖气,南方的冬天很难过
都说南方冬季的湿冷是魔法伤害,气温看着不低,人却感觉冷得彻骨。
如果想在数据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还原个人在室内对寒冷的感受,将湿度纳入考虑的“室内体感温度”会是比“气温”更适合的指标。
空气中久散不去的水汽,不仅让人们夏天排汗困难,在冬天更是随时随地都像在冰水里泡着。

以合肥为例,此前集中供暖覆盖了189个小区约11.5万户居民,但从覆盖比例来看,尚不足10%,绝大部分居民还是只能自行取暖,也因此,这里并未将安徽四城作为完全集中供暖城市排除在外。
想象一下一个从北方来的大学生在武汉或南京念书,没空调的时候,盖几层被子睡觉,一早醒来床铺内外都是阴冷的水汽;有空调的时候,也得室友几人达成一致,否则只能继续冷着,心中满是对暖气的怀念。
哪些省份最需要暖气
通过对比地理分区内不同省份的体感月均温变化,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不同省份对集中供暖的需求程度。
华东作为纬度跨度较大的地理分区,冬春季节各省的体感温度有明显差异。
纬度最高、室内体感均温最低的山东省集中供暖的覆盖程度很高,而纬度最低又沿海的福建省,12月-次年2月期间会感到较为寒冷,有一定的供暖需求。
长江流域附近的省份虽然不及山东寒冷,但冬春季节大多数时候室内体感温度都低于13℃,冷感明显,集中供暖的需求较为强烈,如果能够至少覆盖12月-次年2月这个时间段,将能明显改善居民在冬季的生活质量。
在华中地区,河南省是集中供暖覆盖范围相对较广的省份,但依然有城市未被覆盖到。

你可能想问,河南不是北方省份吗?为什么会有城市不供暖呢?
之所以这样,皆因“秦岭-淮河线”穿河南而过,河南省内不同城市的冬天就被生生划分成了天堂和地狱。类似情况的还有位于西北的陕西。
这类被“秦岭-淮河线”横穿的省份,其实整个省域内都有集中供暖的需求,但是对靠南的几个城市来说,温暖是别的城市的,自己什么都没有。
湖北、湖南两省则在12月-次年2月期间体感温度低于8℃,与华东地区同属长江流域附近的省份情况类似,这一时间段有集中供暖的需求。
到了西南地区,西藏与四川是集中供暖需求最为强烈的省份。
如果从室内体感均温情况来看,它们冬春体感长期低于4℃,最低体感小于0℃,感受极为寒冷,从需求角度而言应与大多数北方省份类似,自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进行集中供暖。
实际上,有学者研究表明,即使以更严格的标准——冬春期间体感温度低于8℃天数超过90日——来衡量南方地区的供暖需求,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贵州大部,重庆、浙江、江西、湖南、云南部分区域也属于高供暖需求区域,冬天在这些地方生活,没有暖气会非常难受。
当然,集中供暖不是你想有,想有就能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年更新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提到,夏热冬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筑设计原则为“必须满足夏季防热要求,适当兼顾冬季保温”。
这类建筑设计有可能降低集中供暖的有效性,烧同样多的热水,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居民家里,可能就没有北方房屋里暖和,因为前者房屋的保温性不及后者。
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投入从哪来,集中供暖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取暖费的定价高低,都不是一天能够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在不少南方城市,尤其是新楼盘里,有居民开始选择购买自带取暖的户型,又或者是自行购置壁挂炉,但是成本较高,覆盖的人群依然很少。
南方的冬天,依旧难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