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艺术与外来艺术的交流影响因素——《风格与世变》笔记
隋唐大成的线描与笔描能力的发展,是外来凹凸风格带来的本土艺术史家的应对反应。
凹凸风格之所以能顺利地起其影响作用,在当时与佛教传入的事实有关。
佛教自汉末以来逐渐传播,发展中配合了大量庙宇、佛像、壁画及其他艺术工作的进行。大量的需求,让佛教绘画制作成为中国画家必备技能。所以外来风格在艺术实践中逐渐起了巨大影响力量。当时本土艺术传统尚未具有排外性。至盛唐为止,所有艺术创作活动还都只是单纯的艺术行为,并没有文化层次高下之别。此时不仅没有高层文人艺术与低层工匠艺术的敌对,也还没有中原“进步文化”对诸夷“落后文化”的歧视。对画家和批评家来说,中土风格和外来风格是两个具有同等分量的选择;只要能达到画家及观者所要求的目标,不论本土、外来甚至混用,都受到欢迎。
明末清初与西方绘画艺术的接触:中国画家关心的是传统的笔墨与气韵的制造,轻视且排斥欧洲制造立体或空间幻觉的画法。中国艺术传统的本位主义自宋以来已经建立,在创作领域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传统(笔墨、气韵、师法求变、诗画关系···)基督教传入带来的绘画写实风格主要为了传教,对市民与职业画匠关西更近,所以文人士大夫鄙视。
而发展到清末明初,传统本位主义更强,伴随西方艺术进入中国的不是前两者的宗教而是战争!它代表的是一个似乎以具事实证明的“进步文化”。中国现代艺术倡始者蔡元培曾公开强调,云欧洲国家国力之强大源于其美术之发展。所以固有的艺术传统一方面有更激烈的本位主义出现,极力为传统的优秀性辩护,甚至强为附会,认为认为西方艺术中的“优点”中国早已有之;另一方面则有扬弃传统的“艺术革命”论调的风行,以为传统艺术满是缺点,已经无法在新时代里生存。随着西化的风潮,一向护卫传统的、旧的文化贵族,在面对着另一批为数日多的新文化贵族的挑战下,遂逐渐失去了以往所有的,在文化价值上的凭借。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与骚乱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