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雕塑【铸剑为犁】之命运的暗示

今天我们只说一个点:罗辑从联合国大厦出来,看到的那个巨大的雕塑:铸剑为犁。

这个雕塑是一个人男人用一把锤子在捶打一柄剑,意思是把剑毁掉,做成犁耙,寓意着人类对停止战争、团结共存的追求。它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千百年来渴望和平的美好梦想。
而这个雕塑,是前苏联送给联合国的。
而罗辑,被刺杀于这座雕塑之下。
这几个元素结合到一起就有意思了。
一、铸剑为犁对时代发展的隐喻。
基于的信息是,这座雕塑是前苏联赠送的。
苏联这个话题不展开说,只说一下,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他干的最出名的事就是和美丽国的冷战。
纵观苏联从建国到解体的过程,我总感觉能在危机纪元的发展过程中找到类似的影子。
但是咱们不展开说苏联,还是看三体。
我们看一下《三体》中危机纪元的的政体变化。
在危机纪元开始,还是正常的国家和联合国这样的布局,但是因为要对抗三体,逐渐衍生除了行星防御理事会等负责星际战争事物的部门,但此时这些部门并不独立于国家政权之外。
但是罗辑冬眠醒来之后,大国已不复存。
而伴随大国衰落的,是面壁计划被全面否定、罗辑发布的咒语成为笑话。
以及军事集权导致的大低谷,从而意味着舰队国际崛起。
而大低谷之后,人类重新树立了新的雕塑,书写了新的丰碑:给岁月与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与岁月。
一个“铸剑为犁”的升级版。
铸剑为犁,是人类每个时代转折点的产物,是人类终极的追求,是人类文明的桂冠
但在黑暗森林法则面前,也成为了人类的诅咒。
二、铸剑为犁对人类命运的隐喻
整个危机纪元,人类一直在亮剑和铸剑为犁中徘徊,但无论发生多少次,我们最终都会选择铸剑为犁。
最直接的表达是,在战争与和平之间,我们最后终究会选择和平。
这当然没有错。
但这背后内涵的逻辑是,我们是可以选择的。
也就是理论上,只要我们想,我们就能创造稳定发展的“恒纪元”。
生存环境的好与坏是以我们这个物种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种认知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
而我们并不知道,这不符合宇宙规则。
但很遗憾,三体人在毫无规律的毁灭与重生中,把生存为第一需要刻在了文明的基因里,形成了一切行为与规则皆为生存让路的价值观。
所以面对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则他们没有任何认知障碍,不存在理解屏障,这就是他们和我们最大的差异。
三体人没有明天,只有现在,所以他们活在当下,争分夺秒。
而我们的骨子里,已经习惯了把一切都寄托在明天。
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战争会结束,动荡不安会过去,只要我们想。
因为客观世界是不用担心的,太阳会照常升起。
所以,我们觉得我们最终需要的是犁耙而不是剑。
虽然向往“铸剑为犁”、永远和平是所有文明的终极梦想。
但我们和他们不同的是,我们觉得这理所应当。
这才是阻碍我们走向宇宙的障碍。
也是我们理解宇宙黑暗森林法则的障碍,甚至在已经知道法则的情况下,也需要很长时间的进化、付出巨大的代价去理解、接受、去适应这种法则。
在适应的过程中,我们反反复复的出现返祖现象,比如推选程心为执剑人,比如诱骗青铜时代号回家后按照毁灭人类罪处理这些船员等等。
一旦安定下来,我们忘记了生存环境不以我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这件事,我们又开始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我们就可以决定明天会比今天好,因为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
永远怀抱希望,相信美好,永远站在道德这一边,不会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最大特点,是我们这个文明的标志。
所以整个地球人类活下来的人是程心。
这其实是人类的胜利。
虽然这是导致我们毁灭的因素。
每当我回看维德选择遵守和小女孩的约定那一幕,我都仿佛看到一个在黑暗森林中杀伐决断的勇士,在一朵娇艳欲滴、毫无用处的花朵面前收住了他的最后一剑。
他知道那朵花承受不住一丝一毫的剑气。
他知道或许下一秒这朵花就会被毁灭、仿佛从来不曾存在过。
但依然收住了剑,不让鲜血滴在它那美丽的花瓣上。
他知道这朵花还没有做好面对这一切的准备。
铁汉柔情,这是人类独一无二的美。
其实我们都知道,光速飞船建造与否,那一瞬间的决定权其实在维德手里。
只要他想,就可以选择不遵守他和程心的约定,开始批量建造光速飞船。
虽然会很艰难,但还是可以开始。
那将意味者人类这个物种选择了进化。
而这场争夺光速飞船的进化,规模怕是要堪比恐龙大灭绝。
最后能进入太空的人类,也将不再是人类了。
维德既然选择了兽性,为什么还要叫来程心,兑现和她之间的承诺?
为什么还是想听一听程心的决定?
我觉得他是想看看,人类这个孩子,有没有做好进化的准备。
就像坐在驾驶舱决定发动黑暗战役的章北海,迟迟没有按下按钮,或许就是在等着东方延续的到来。
幸运的是,在宇宙中直面黑暗的东方延续们觉醒了,进化了,他们来到了章北海的面前。
章北海等来了孩子们的长大。
而维德没有。
地球人类依然是个孩子,怀抱着人性这多娇嫩的花朵不肯放手。
而维德不能替他们成长,不能从他们手里夺走那朵花逼着他们往前走。
这或许是维德听从了程心的决定的原因吧。
因为那就是全人类的决定。
但我始终记得,在澳大利亚的时候,维德对程心说:走吧,在移民完成前,离开这里。
就像一个快饿死的流浪汉把最后一口吃的给了他的猫,那个柔软的、毫无用处的小东西。
即便自己就是因此而死,他也还是希望她活。
这一刻,我突然觉得,维德也依然是地球人类的一员,他不是章北海。
即便他和程心之间有着最深的、永远无法逾越的沟壑,他也无法亲手去摧残这朵代表着人性的美丽花朵。
地球人类这个身处黑暗森林的孩子,始终不肯吹灭光明的烛火,一次次心存侥幸,哪怕已经听到猎人的枪响,依然保持着幼稚的倔强,不愿长大。
所以纵观整个文明史,执剑人罗辑,建造光速飞船的主导者罗辑,他的胜利无人能及。
纵观星际地球的发展史,面壁人章北海,第一个直立行走的宇宙人类章北海,他的意义无可取代。
但是,按照人类文明幼稚到仅仅属于宇宙文明层级中的婴儿的设定,全宇宙,貌似只有人类拥有规律的太阳,貌似只有人类,可以安心的欣赏落日的美好。
所以也只有我们会把生存放在美好之下,因为我们生在恒纪元,我们的生存权利与生俱来,不用追求。
人类对美好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像是寸草不生的宇宙荒漠开出的一朵娇嫩的花。
很难说这不是一种更高级的文明表达,这难道不就是归零者期待的田园时代吗?
只能说这朵花生错了时代。
但这并不代表这朵花毫无力量。
它虽然弱不禁风,但其魅力却由三体的通讯员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这也是三体觊觎地球的最大因素。
虽然恒纪元成为了困住我们的牢笼,但谁又能抵抗得住太阳照常升起的诱惑?
我甚至在想,如果三体人真的占领了地球,他们还会不会记得,恒纪元是要拼了命的追求才能得到的,而不是理所应当的。
他们会用多久放下手中的剑、选择铸剑为犁?
他们会不会知道拥有这朵花将付出的巨大代价,可能是全宇宙都无法承受的。
比如,拥有这朵花的人,可能会送全宇宙一个5公斤的鱼缸?
三、铸剑为犁对罗辑命运的隐喻
这个雕塑首次出现,也就是首次被罗辑看到,是罗辑刚刚拒绝了成为面壁人之后走出联合国大厦,一抬眼就看到了。
但是作者紧着着就安排了罗辑被刺杀于这座“铸剑为犁”的雕塑之下。
刺杀他的人,是人类自己。
精准的暗示罗辑最后的命运:当地球进入威慑纪元后,人类再一次开始追求和平与共存,再一次希望“铸剑为犁”,而罗辑作为执剑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人类背刺下台,以世界灭绝罪接受审判。
每当人们觉得该放下剑的时候,就会忘记这和平出自剑下,我们就会忘记和平不是与生俱来的,哪怕在人性的丛林里,和平也是需要拼命追求才能实现的。
虽然水滴的打击让人类命悬一线,但罗辑的威慑却很快把人类从灭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短暂的失败让人类还没有看到剑的锋芒,就再一次迎来了和平共存的新时代。
或许是这和平在民众的感觉中来的太过容易,太过简单,太过轻而易举,毕竟是一个人就能办到的事情。
从而让人类仅仅过了半个世纪就忘了这和平不过是存在于“剑” 之下的、随时会倾覆的微妙平衡。
和平又成了本该存在在的东西,成了理所当然的追求,成了文明的第一需要。
而那把剑成了威胁和平的存在,执剑人也成了独裁者。
罗辑,再一次被人类背刺在“铸剑为犁”的丰碑之下。
人类不感谢罗辑。
而关于这座雕塑,罗辑看到的第一眼,他的感受是:铁锤、强壮的男人和那被压弯的剑,形成了一个极其有力的构图,使得这作品充满了暴力的暗示。
我觉得罗辑能看到这这个代表和平的雕塑所暗含的暴力,也是对他最终能想出用暴力威慑来争取和平这种方法的一种铺垫吧。
四、铸剑为犁对和平本质的隐喻
铸剑为犁的寓意是对和平的追求,作者却说它充满暴力的暗示。
这算是作者对威慑纪元、和平本质的精准隐喻吧:和平本就是暴力的产物。
没有执剑人的暴力威慑,哪里来的和平呢?
以及,当和平成为了评判一切行为的准则,这本身难道不是一种暴力嘛?
用程心替换罗辑这个执剑人,就是追求铸剑为犁的结果。
就像希腊人民票选死了苏格拉底。
这种民主难道不也是一种暴力嘛?
任何事情走到极端都将成为一种暴力与专制,无论它的出发点多么的美好。
点到为止。
以上就是我对罗辑成为面壁者后遇刺时看到的那座雕塑“铸剑为犁”的一点思考。
这个雕塑一直都有,在联合国也不过是习以为常的存在,大刘却选择了让罗辑被刺杀在这里。
于细微处藏气象万千,于不经意间道破命运玄机。
这就是我为什么爱《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