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生活抛弃的,都是像我这样不能随遇而安的人
"那些被生活抛弃的,都是像我这样不能随遇而安的人。“——张承志《黑骏马》
这句话在脑海里停留了十多年,在我完全没有读懂小说的情况下。
只记得爸妈都入睡了,拿着屏幕还没手掌大的按键手机,一页一页翻过去,把这部小说读完了。主人公好像在寻找什么?他好像很悲伤。
大概是那时候太小,看不懂。留在脑海里的只有以上这句话,和主人公在广袤的草原上,牵着一匹黑马默默前行的画面。
当我在文学史上看到这部作品被定义为“悲剧”时,诧异,怎么就成了一个悲剧故事?
再次翻看小说,才明了一切。
主人公白音宝力格结束学业回乡,准备和青梅竹马的索米娅结婚,发现女孩被强奸并且怀孕。但这还不是悲剧所在。他已准备向恶棍报仇,养大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的奶奶说“难道这种事也值得动刀子?”“至少说明索米娅能生养,是好事”,他泄了气。他等待索米娅的哭诉准备原谅她,索米娅什么都没说,只是悄悄地为新生儿准备衣鞋,他感到失望。
在灾难面前,他意识到自己和奶奶、索米娅是两类人——她们对这样的伤害逆来顺受,而白音宝力格反对这样的非人道、不公。差异的态度让他意识到自己无法融入这个地方,他难以接受,选择离开。
九年过去了,他忘不掉养大他的亲人和心爱的姑娘,重回故地,寻访旧人。结果奶奶去世,索米娅印证了歌谣《黑骏马》里唱的——跨过伯勒根河流,远嫁他方。
再见面,没有激动的相拥热吻,两人似被生活压得只剩平静。眼前的索米娅再也不是他记忆里美丽、只想让人保护的姑娘,她憔悴、贫穷、像个男人一样干活,又像所有母亲一样坚强、忍耐。他试图引起索米娅对过去的共鸣,却发现停留在过去的只有自己。
在一次深夜长谈后,索米娅发出自己的控诉:是不是这就是所有草原女人的宿命?她默默接受这样的命运,又以极其顽强的精神迎接生活的摧残。
失去过去美好的不只有白音宝力格,也有索米娅。
现在,养育孩子是索米娅唯一的动力,并拼劲全力去生存。
白音宝力格观照索米娅,何尝不是用这种观照审视自身。索米娅的精神寄托是成为一个母亲,但白音宝力格没有找到自己的寄托。
他热爱养育他的大草原,最终离开。他在城市生活,又缺乏温情。寻访故人表层是忘不掉昔日的爱情,内核是希望通过过去寻找精神的寄托。看到索米娅现状后,白音宝力格意识到自己一直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中。这种状态正是年轻人心理和精神的症结所在——“生活在别处”,永远处于寻找别处生活的状态。
“不停在寻找,寻找什么?
不知道。”
于是有了那句感慨:被生活抛弃的人,都是像我这样不能随遇而安的人。
白音宝力格试图扮演其其格的父亲(索米娅被强奸留下的孩子),给这个孩子一点美好的幻想,但也意识到,等谎言戳破的一天,将酿成更大的悲剧。下一代人依旧会处在迷茫中。
小说的悲剧性不止在于表层爱情故事的悲剧,更是指人物生存状态的悲剧性——迷茫、无所适从,找不到归依。
这是文学对于现实人生的人道主义观照。但文学无法提供答案。
索米娅继承了草原女性母性的伟大、质朴,但同时是麻木、不假思索的。
白音宝力格开始批判,寻找答案,但无果,并为这种状态所痛苦。
其其格更像是带了原罪,必将走向悲剧的宿命。
从整体看,这又像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缓慢、艰难、挣扎着向前,而亘古不变的是这片穿越千年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