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医学免疫学第24章免疫学检测技术及第25章免疫防治

2022-11-11 21:17 作者:BUL-BOUS  | 我要投稿


1) 高度特异性

2) 表面化学基团之间的可逆性结合

解离度取决于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和适当的环境因素如酸碱度、温度和电解质。

3) 适宜的抗原抗体浓度和比例

4) 抗原抗体反应的两个阶段:①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阶段 肉眼不可见,迅速②可见反应阶段 小IC聚合成大IC,时间长,易受环境影响。

1) 电解质

2) 温度 37℃

3) 酸碱度 PH=6~8 假阳性反应:环境PH接近抗原/抗体等电点,抗原抗体所带正负电荷相等,由于自身吸引而出现非特异性凝集。


1、凝集反应

颗粒型抗原结合相应抗体,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

1) 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抗原本身直接结合抗体,如红细胞凝集、细菌凝集。玻片法——ABO抗原;试管法——肥达实验

2) 间接凝集反应

可溶抗原/抗体先吸附在颗粒载体上,形成致敏颗粒,再与相应抗体/抗原凝集。正向间接凝集实验是已知抗原吸附在颗粒载体上;负向间接凝集实验是已知抗体吸附在颗粒载体上。

2、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结合相应抗体,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

1) 免疫比浊法  液体环境

2) 单向琼脂扩散 半固体琼脂凝胶 定量实验 白色沉淀环的直径与抗原浓度正相关。

3) 双向琼脂扩散 白色沉淀线

3、免疫标记技术

标记物有酶、荧光素、放射性核素、化学发光物质、胶体金。

1) 免疫酶测定法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免疫荧光技术

放射免疫测定法

免疫胶体金技术

免疫印迹技术

4、蛋白质芯片技术

蛋白质芯片又称蛋白质微阵列,可实现快速、准确、高通量的检测。基本原理是将各种蛋白质抗原有序地固定于介质载体上为待检芯片,用标记特定荧光物质的抗体样本与芯片作用,与芯片上蛋白质抗原匹配的抗体将与之结合。再将未结合的抗体洗去,最后用荧光扫描仪测定芯片上各点的荧光强度。芯片上的荧光将指示蛋白质抗原对应的抗体及其相互结合的程度。

抗体芯片是指将抗体固定到芯片表面以检测相应的抗原。

 

1、 人工免疫是指人为地使机体获得适应性免疫,包括人工主动免疫(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主动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从而预防或治疗疾病)和人工被动免疫(给机体注射抗毒素等,使之被动地获得适应性免疫应答,以紧急预防或治疗疾病)。

2、 灭活疫苗即死疫苗,是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制成。主要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需多次接种,不能诱导CTL形成。

减毒活疫苗即活疫苗,是用减毒/无毒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的。可产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有回复突变的危险。免疫缺陷者和孕妇不宜接种活疫苗。


医学免疫学第24章免疫学检测技术及第25章免疫防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