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6.24.7 生产专业化与协作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7、生产专业化与协作[i]
生产专业化是工农业生产不同部门社会分工的一种形式。分工的发展是劳动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表现之一,它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越是分解为许多新的部门,新的劳动种类越是增多。关于劳动种类的分解过程马老师曾作了如下的说明:“只把劳动自身放在眼里,我们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等诸大类的分工,看为是一般的分工;把这些大类分为种或亚种的分工,看为是特殊的分工,把一个工场内部的分工,看为是个别的分工。”[ii]在一般分工基础上发展着的特殊的分工,就是在工业、农业、运输业等范围内部发展着的部门间和企业间的分工。在工业中首先分为冶金工业、机器制造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等基本部门。在这些部门内又细分为许多部门,如机器制造业包括机床制造业、农业机器制造业、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业等等部门。在同一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还发展着分工,如在机床制造业内部的一些企业专门生产铣床,另一些企业专门生产刨床,等等。所有上述这些工业内部的特殊分工,就是工业中的生产专业化。
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表现在新的专业化部门和专业化企业的形成上,表现在工业的部门结构上。部门的专业化与企业的专业化是互相联系的,因为部门是一定的专业化企业的总体,部门的形成是若干企业的专业化或出现新的专业化企业的结果。部门的和企业的专业化会促进企业内部的专业化,即促进个别分工的发展,引起专业化车间、专业化工段和工作地等的建立。
工业中的特殊分工[iii]与地区分工有密切的联系。一定的企业总是在一定的地点存在的,因此,一定地区的专业化会表现为该地区内若干企业的专业化。
从再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工业中的所有专业化部门可以分属于两大部类,即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iv]与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v]。两大部类的划分表明了各个部门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表明了各个部门之间生产联系的基本方面。两大部类之间的分工是工业中全部特殊分工的基础。两大部类,是从它们的主要方面来区分的,有些部门[vi]的产品,既可作为生产资料,也可作为消费资料。但由于它们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划归第一部类。
工业中生产专业化有三个基本的方向和类型:(1)生产一定种类成品的专业化,如把某种机床、拖拉机等的生产分别建立专门的工业部门。这种专业化叫作成品专业化或对象专业化。(2)生产一定的零件或部件的专业化,如把滚珠轴承、螺丝钉、仪表等生产分别建立专门的部门或企业。这种专业化叫作零件专业化。(3)把生产过程的一定阶段或工艺程序分离出来[vii],建立专门的部门或企业,这种专业化叫作阶段的或工艺的专业化。专业化的这三种基本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常常互相交错的。
生产事业化的发展程度是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为前提的,而生产专业化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于改善劳动组织与生产组织、充分利用生产设备等具有重要意义。生产专业化的巨大意义特别是在于,它是更广泛地采用专门化机器与工具的必要前提,并且它会促进生产工具的进一步分化和完善。而机器设备专业化的发展又为生产过程全盘机械化和自动化创造条件。此外,生产专业化对于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确定生产专业化的程度必须与已达到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注意经济上的合理性。
工业生产的专业化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协作是紧密联系和互相配合的。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必然使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加强,而协作的发展又是生产专业化的前提。所谓协作就是各部门、各企业间的生产联系。协作与联合化的不同处就是各协作企业仍保持经济上的独立性。广义的协作包括企业间一切种类的生产联系,包括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部门间的联系,制造机器的企业与使用机器的企业间的联系,等等。狭义的协作,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工业中的协作,是共同为生产某种产品而在若干企业之间建立的生产联系。这种协作又有不同的情形,一种协作是生产成品的主要工厂与若干个为它制造零件或半制品的工厂之间建立的生产联系,这种生产联系比较固定,它是零件专业化和阶段专业化的必然结果,是实现生产专业化的优越性的必要条件。另一种协作只是因为这一个企业的某种生产能力有剩余,另一个企业的这种生产能力不足。这种协作是充分利用生产能力的重要方式。协作的种类分为部门内部的协作,部门间的协作,区内协作,区际协作。合理的协作应该保证各企业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保证节约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减少长距离运输;以及一定地区内经济的全面发展。
生产专业化与协作是社会生产组织的一种形式,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因此,其性质是和社会经济制度直接相关的,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决定的。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专业化与协作受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竞争的限制,是为资本的利益所调节的,因此必然具有自发性,其社会结果必然是对工人阶级剥削的加强,而且它的发展必然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调节的,这就决定了生产专业化与协作的计划性与合理性,为充分利用事业化的优越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442页。
[ii]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22-423页。
[iii] 即工业的生产专业化。
[iv] 第一部类。
[v] 第二部类。
[vi] 如煤炭工业。
[vii] 如铸造、锻压、机械加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