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年 前写过的东西〗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释怀不了我的忧伤》
突然,有种莫名的忧伤,我不懂。
略显书香味的纸张一页页,思绪翻过一层层回忆的尘垢。比起欢笑或愁哀的起伏情节,时间、人物、地点似乎更加会被重视。而现在,孑身一人顾盼,我,身在何方?想打个电话给挪威的森林,我现在在哪儿?
我记得。
莎士比亚说过,人是会行走的影子。
——前序
第一幕
对于莎士比亚,我并不熟悉,说到底,他在我的眼里也只是一个活在现世或部分人心中的一个已逝之人而已。
梦将残,睡方酣。活着,就是睡了,醒;梦了,碎。我们每天都模仿昨日影子所做过的事,日复一日,话道着为梦想什么的而奋斗、奔跑,然而只是回到昨天。
行走吧!影子!即使昨天教你无比忧伤,你或许也曾受伤、悲哀或绝望,但你,不,是我们也的的確确、真真切切在活着啊!要知道,活着真好。
第二幕
离别与重逢,误会与真相,仇恨与亲情,这些都莎士比亚笔下的经典亡魂。莎士比亚留下的是约三十八部经典剧本之作,而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与沉寂。
四大悲剧,告诫着我们复仇的结果是成功或否,最终都会酿成悲剧,而这悲剧正演绎着我们的仇恨,永不断绝;四大喜剧,轻松愉快的节奏,曲折离奇的情节,最终的大团圆幸福的结局又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不知道,就让这些交给那些大文学家研究吧!我只知道,莎士比亚的作品都值得一看。然而我看的越多,心中的忧愁伤情更是增多一层阴霾,变得无法消逝。
此时,一阵名曰青春的风掠过我心中,突然觉得,莎士比亚也有着中国风当中的一份惆怅。
第三幕
我最早认识到莎士比亚是因为《罗密欧与朱丽叶》,你呢?
再之后便在户田惠梨香以及堀北真希等四人主演的剧集《放课后》中进一步地认识到莎士比亚以及其作品《查理三世》。再后来我终于开始关注这位从三流演员到剧本大师的剧作家、文学家、诗人。听说过《哈姆雷特》的剧情是《狮子王》(森林大帝)的原版,果真如此,那时我有点兴奋。
于是,影子开始行走了。
也许,我想,莎士比亚可以释怀我的忧伤。、
《奥赛罗》、《仲夏夜之梦》、《李尔王》、《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
然而,悲喜剧的各种情节都使我感到习以为常,心中的忧伤也只增不减。忧,从何来?我不懂。
第四幕
我太敬佩沙翁了!他的每一部作品,甚至每段情节都是那么详细!地点、地点、人物仿佛就在眼前,在淡淡的书香中哀愁或欢喜着。那么一瞬间,我认为莎士比亚用了魔法将人物封印于书中,因而能够将人物们的情感传递给阅书者,例如我。
无论是哈姆雷特的复仇之心,或是李尔王对女儿背叛的痛心无奈,抑或是赫米娅对拉山德变心的崩溃,又或是夏洛克咄咄逼人的气势,都能使我着迷,仿佛我就是书中的角色,活在莎翁的笔下。
悲催的总会是人物,角色反应出宏大时代,《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接二连三。温情犹存的《威尼斯商人》在《第十二夜》发了个《仲夏夜之梦》,最终《皆大欢喜》。一切一切都是我们精神的粮食,然而莎翁所种植的这些粮食已只能成为少数人的记忆了。
越是研究,越是伤悲,为何这么精彩甚绝的情节却越来越少人欣赏,我不懂。
第五幕
又是一个夜里,找不到一点星光。希望之星早已被我心中的阴霾遮盖或抹去。莎翁这颗文学之星也早已陨落,化为尘埃,后人只能抚陈迹而叹息。
我愿继续找寻你的足迹,莎士比亚先生,即使昨日教我无比忧伤,但我也愿带上我的忧伤走向一个你曾耗费一生精力构建的世界。就算我的忧,我的伤一直无法释怀。
也许遥远未来的一天,你会问我,为什么。
为了那永古炳耀的日月星辰?不!
为了那环抱宇宙的风云雨雾?不!
为的只是自己,仅是这样而已。
朋友,主与你同在。
终
莎士比亚无法释怀我的忧伤,我知道;但我可以,其实我是知道的。
愿主也与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