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出版从业者以家长视角对当下童书内容质量的一点分析

文/杜辉
虽然做出版半辈子了,但以前只从行业角度分析过童书的经营,还真没从读者的角度去看几本童书。最近开始陪孩子看书(3-4岁),得以从读者的角度来审视童书的现状。作为一个家长,我对现在的童书质量总体很不满意。这种不满意主要是对于内容、价值观、认知力的不满,当然对于印刷装帧也有小的不满,但与内容相比那都不叫事了。
最近陪着孩子看了几十本童书,有国内原创的,也有国外引进版权的,虽然看的不算太多,也就是抽样还不太丰富,但已经让我对孩子读书能有多少获益产生了质疑。家长群体很多人都觉得孩子太早使用电子产品不好而看书有益,但是真的如此嘛?
电子产品有些App能寓教于乐,设计的还是很不错的(收费方式和收费界面恶心)。当然一堆视频平台垃圾内容确实是多,但童书呢?垃圾就少嘛?也许我还没看到多少经典、优秀的读物,但就目前我看这几十本来说,感到大部分对孩子无甚益处,甚至还有小害。有益或者说让作为家长的我,认为有益的收获少。为什么许多孩子不爱看书?真的是大部分书太无趣太垃圾了,也不怪孩子(当然我这书主要是各种途径别人送的,自主选择购买的不多)。
个人归纳下问题,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首先三观不认同;其次是知识、常识的适用性不足;又次是语言水平不高,图画的审美、风格不适合;再次是内容认知高度偏低;最次是产品安全考虑不足,读者范围划定不清。
先说三观的问题。读书对人的三观塑造很重要,尤其是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潜移默化。如果孩子接受了一些,作为家长我并不认同的三观,我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去做很多引导才可以把孩子的一些观念改变、消除。所以一本童书,你表达内容的三观是什么,你编辑的价值取向就尤为重要。成人的世界太过丑恶,作为孩子我希望他可以认识到这种真实,但又不能被太过露骨的现实吓退。我不希望孩子生活在真空的蜜罐里,我也不希望孩子生活在童话的幻想里。这个世界太过残酷,早些面对总是好的,故事是了解现实社会的一个很好途径和工具。
我希望孩子学到、接触到做为一个正常人所应有的三观,而不是那些作为父母我都不认可、看不上的乱七八糟东西。我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学会保护自己,而不会内心充满恶毒仇恨的诅咒这个世界。我希望孩子内心深处保留良善,但也要学会在罪恶、愚昧面前虚与委蛇、不受伤害。我希望孩子的三观是大多数正常人所共同认可的三观,而不是那些虚伪、愚昧、不被说的人自己都不认可的三观。但我在陪读这些童书时有的看不到三观,有的则看到的是模糊的三观,还好没有看到劝恶的三观。但所表现的这些三观,少有能得到最为家长我共鸣的三观。
其次说知识、常识的适用性问题。有些童书用动物拟人的故事来表现生活。动物们会爬树、会自己游泳过河、会自己钻洞,会自己离家出走,但人可以嘛?所以每次看到这些内容时,我都要特意解释这是动物的行为,你不可以这么做。所以在童书内容、故事的设计上,不能光想到故事性,还要联系现实中的适用性。
还比如有的引进版童书,他们的城市环境、居住环境、治安环境和我们的差异很大,很多在我们的生活中完全不适用或者是禁止的。比如某书,两个十来岁的孩子自己在公园玩耍。看到一木筏后,自己撑木筏在湖中游玩,结果竹竿卡在水中,拿不出来。木筏被风刮到了湖心岛,他两就在湖心岛捞鱼、爬树、生篝火、看星星。是很美好的生活,但如果在咱这,会如何?
当然这书如果给大一些的孩子看还是可以的,但书上并无明确的阅读年龄范围,所以我在给孩子讲解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告诫这个不行,那个不可以。策划童书,要想明白内容针对的确切年龄范围,然后内容和知识要对这个年龄范围适用。离我们太远、太过理想好的很多事物是可以给大一点孩子开阔眼界的,但不适合给小孩子做日常读物。
又次是语言水平不高,图画的审美、风格不适合的问题。开始陪读,还是给孩子照书上文字念,觉得很多拗口、不通顺的,后来干脆看着意思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讲读故事。
有些拗口是因为文风的问题,作者是想以孩子的口吻去说事,但读者群体是低幼,孩子本身还不认字,讲读的自然是家长,有时用孩子口吻说话,家长讲读的时候就很别扭。所以文字大部分时候没必要以孩子的口吻去表述,这样家长讲读起来也费劲。但也有些则真的是文学水平太低的问题。拜托,您话都说不利索了,就别写书了,真的不适合这个营生。书不能以没有错别字为标准,真的需要读得通顺,文字有美感,这样书才又活力、有灵魂。
还有在童书里用生僻字的。您给孩子看的童书里有平时不用的生僻字,还不加拼音,作为不是纯文盲的家长都不认识,您让孩子那认识去?记得住嘛?这是看书陪读,还是家长文化考试呀?就算现在孩子开智早、学习早,但刚学认字的孩子,能认识生僻字嘛?不是家家都有神童。
还有就是图画的审美问题,有的图画是太过抽象,有的则是太土,有的是不适用。抽象的画,是不难看,这如果做成人绘本没问题,但给孩子看的,你弄得那么抽象,我家孩子也不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转世,欣赏不了的,容易孩子对真实的世界有误解的。太土的,我觉得没几个父母想让孩子有那种以前封闭落后土得掉渣的审美吧?您是会把孩子送到大城市去学习、生活,还是会把孩子弄到深山老林看年画去?再说适用性,还是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孩子所喜爱的审美风格,有些不对路或书的读者群体锁定有偏差,那就不适合了。
再次是内容认知高度偏低的问题。未来什么是财富?是认知力。我自己看书,我绝对不是向下看认知力。我希望我看到的书,作者的认知力高于我,我能从阅读中提高自己的认知力,能了解、思考、认识到我以前所不知道的世界、思想和三观。如果向下看认知力,那阅读的意义也基本就没了。我认字看看字典,我查知识搜搜网络即可,还费劲花钱看书干嘛?看书的最高目的就是提高认知力,你作者认知水平还没我家长水平高,你写的书,我让孩子看什么?那我直接自己讲故事,说人生道理、常识不就可以了嘛?所以作者、编辑努力提高认知吧,要不真的会让读者鄙视和抛弃。
最次是产品安全考虑不足,读者范围划定不清的问题。书本身有90度的八个锐角(尖锐,不是锐角的锐角),然后很多人还喜欢做精装。您做精装把四角做成圆弧也可以呀。精装图书的四个锐角,有了硬壳支撑更加结实。这书用角砸人都能当凶器用,更不要说如果碰到眼睛、头部这类敏感、脆弱的部位了。拜托您做装帧设计时候过过脑子吧,想想受众特点吧。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书都有这些那些的问题,有的也很好,大人孩子都喜欢。但我陪孩子看得这些书,真的是一半以上都让我不满意,有些书无聊的孩子一看封面就躲不看书了。您书都编成了让孩子厌恶的样子,出版这么做能不死嘛?
啰嗦了半天,以一个陪读家长的视角总结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是说人为的粗制滥造,而是编辑作者水平不足所造成的童书品质不高、产品的良莠不齐。很多出版机构其实并无童书编辑、策划的能力,而是看到别人做童书赚钱了,自己就想试水。但别人赚钱是别人,你没那本事还敢试水,你就是散财败家子了。
个人建议在童书出版上选择用人是第一要务。编辑、作者找对了、找合适了,那自然就会有或者会有比较高的好产品产出率。人找错了,那就等着看业绩亏损报表吧。
首先,编辑、作者一定要自己有孩子,其做书针对的年龄段不应高于他们家孩子年龄。这样才会有共情,才会有切身感受。我平常瞎XX多,看书也算多,但以前没陪孩子看书,以上这些我还真想不到、看不到。
其次,编辑、作者的文学基本功一定要扎实,审美一定要比大众高一些,但只高一些。考察文字水平这个其实不难,找几篇文章看看就能看出水平。错别字这事有校对帮忙,但文字功底、语言风格都是自己长期学习、生活养成的,是很难改的。文风这事别人也帮不你,所以一定要在一开始筛选出合格、合适的。至于审美,太差的、土的不行,您选他干嘛?至于太高的,人家水平太高,做艺术书可以,但做童书就曲高和寡了,人才用错了位置就是灾难。您弄一堆抽象、印象风格的给孩子看?有多少家长会买?有多少孩子能欣赏?
再次,编辑、作者的三观、认知力也要考察。三观这事,每个人都不同,只能说老板、管理者、HR的三观就是筛选标准,但您自己都三观不正,那就没得聊了。至于认知力,那只能凭自己的认知力去判断别人的认知力。如果自己的认知力就很烂,那也不用聊后面的了。但如果你认知力尚可,你和对方接触觉得对方又土又弱智,一定要果断可以放弃,在便宜,学历再高,简历再好看也没用。但如果对方总能让你眼前一亮,其他选项都可以选择放宽的。
最次,产品的策划、设计、制作要考虑受众群体的年龄范围、其他特点(地区、文化、信仰、阶层等)。比如你的书针对多大的孩子,你在封面写上。锁定、限定读者群不会让销售减少可能还会增加。谁都能读的书没人会看,但只给某个年龄段和有条件筛选的群体看的书,那只要是符合条件的群体,就会有很高的购买率(前提是你产品的内容和制作质量过关)。产品设计一定要考虑安全性,你与其弄那些花里胡哨的精装、软精装,不如把危险因素排除下,让家长买得更放心,你也少了法律纠纷的风险,何乐不为?
如果孩子读书后,家长还要特意去纠偏思想,那这书读着还有意义嘛?好了继续陪孩子看书了。发现新的问题,继续吐槽。我觉得我这些吐槽还是具有建设性的,采纳不采纳随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