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制】【三次修改】问答:对奥地利学派的反对意见

2021-01-20 16:37 作者:莱茵河自动化控制affair  | 我要投稿



问题一:产品价值的来源是客户需求而不是生产资料吗?

 

奥地利学派认为,产品价值的来源是客户的主观需求而非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生产出的产品,只有得到客户认可的产品,才是有价值的产品。而消费者的主观评价不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影响。

当然不是。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一册第二章中已经论证过了,一部分不变资本和他所帮助的产品相对立,保持着它进入生产过程时的一定的使用形式。“因此,它在一个长或短的期间内,总是重复执行相同的职能”;与产品不同,产品在进入流通领域之后,被赋予使用价值,成为商品,改变了其本身的性质。由此看出,丧失了使用价值的生产资料和被赋予使用价值的产品的性质是有区别的

它的价值不是一次全部转移,而是在生产过程中随着磨损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商品销售,这部分转移过来的价值又变为货币形式收回,以备更新它本身的物质形态。当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完全损耗后,其价值也已完全加进产品中。

新价值的加进,是由于劳动的单纯的量的追加;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在产品中的保存,是由于所追加的劳动的质。同一劳动由于它的二重性造成的这种二重作用,清楚地表现在种种不同的现象上。

没有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损耗,又怎会有产品的价值呢?显然,根据以上的论证,产品的价值实际上来源于生产资料;而消费者的“主观评定”实际上也受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波动影响:“价值是价格的表现”,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较少的产品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较多的产品并列在一起时,价格高低的产品之间对比,消费者的选择几何自然一目了然。

 

问题二:社会以劳动量为价值评估标准会使消费者的消费质量下降吗?


并不会。

让我们先来看看他的言论:社会以劳动量为价值评估标准时,价值的评估标准被“完全掌握”了生产者手中,消费者的价值观念被忽视,其的需求无法向生产环节反馈从而使得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消费质量下降。

他忽视了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读》里面所指出的;“生产为消费创造对象、材料,规定性质。消费给予生产以目的,从而使得生产得以完成。“因此,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表现在三方面(1)直接的同一性;(2)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这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3)生产不仅直接是消费,消费不仅直接是生产;生产也不仅是消费的手段,消费也不仅是生产的目的,就是说,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果:若使得生产和消费相互之间充分得到目的及对象,使其辩证统一,那么,便可以形成一个有利的生产-消费-再生产的循环过程

因此,假设在一个真正由生产者所控制生产资料的社会里,生产者是抱着为自己生产而生产的态度去生产的,而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同为一体。这时,生产和消费真正到达了合理的循环。

而主观评定下,生产者被脱产的消费者所奴役,被模糊不定的“主观评定”所掌握,仿若黑人弗洛伊德遭警察跪杀------这时生产的目的又是什么?脱产者需求吗?有些人说“这没有什么”,但若生产者无法满足脱产者的需求,生产者的产品出现过剩,生产环节出现断裂,没有能力再提供可供再生产的货币量及资本时,生产者是必然要被抛入失业后备军的队伍中去的。由此可见,所谓的“质量下降”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问题而不在于生产者本身。


【自制】【三次修改】问答:对奥地利学派的反对意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