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误区——白平衡,深藏不露的调色高手

Hello~大家好,我是狗菌。

今天狗菌来讲讲前期拍摄和后期调色过程中最重要的,同样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强大调色工具——白平衡。说到白平衡,大家肯定并不陌生,甚至可能经常用到白平衡来进行调色。
但是关于白平衡的概念,狗菌相信并没有很多小白能完全弄明白,提三个问题:
1、ACR调整中,提高白平衡色温值,片子偏暖,是不是意味着高色温值对应暖色调呢?
2、前期拍摄过程中,调整相机的白平衡达到某种偏色效果,这么做到底有没有必要呢?
3、为什么相机关于白平衡的设置有两项:白平衡和白平衡包围,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如果这三个问题你能很轻松地解决,那么建议直接略过这篇文章,其实狗菌很早就打算写这篇关于白平衡的文章了,因为网上太多听起来似是而非,甚至误导小白的摄影前后期教程。
色温 / K
色温,是照明光学中用于定义光源颜色的一个物理量。即把某个黑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其发射的光的颜色与某个光源所发射的光的颜色相同时,这个黑体加热的温度称之为该光源的颜色温度,简称色温,其单位用“K”表示。

有意思的是,表中高色温值对应着冷色调,而低色温值对应着暖色调,这跟人们对颜色的冷暖感知刚好相反,暖色调色温反而低。

其实生活中很多现象也都说明了这一点,一块加热的铁块或者木炭,核心高温区域是发白的,长时间盯着看,还会出现发紫的错觉,所谓“红得发紫”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
白平衡
白平衡,就是白色的平衡,即通过对白色被摄物的颜色还原,将白色物体还原为白色,进而达到其他物体色彩准确还原。只有当片子色温和环境色温一致时,才能准确地还原色彩。
如果环境的色温值为7000 K,而相机设置的白平衡色温值为5000 K,低于环境色温值,那么片子就会偏冷,具体表现为环境中白色的部分在片子里显示出蓝色,即产生了偏色。

在彩色胶片摄影流行的时代,胶片相机本身并没有自动调节白平衡的功能,主要通过胶片类型(日光型和灯光型)和滤光镜来实现白平衡调整,偏色一直是彩色胶片摄影中头疼的问题。

直到数码相机的出现,关于白平衡不准、偏色的问题逐渐退出人们视线,直接使用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能得到准确的色彩还原,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相机的自动白平衡误差很小。

相机的自动白平衡系统是以“点测白光”工作的,多点测量,取RGB最接近白色的点为标准,一般都很准确。除了自动白平衡,相机还提供了多种模式下的白平衡,甚至还可以自定义色温值,相比胶片相机,调整白平衡更为方便。
狗菌的建议是,一律使用自动白平衡就OK,但是一定要保留RAW格式原片,色温值可以通过后期进行调整。有些有接片要求的片子可能需要前期自定义色温值,以保证后期接片成功,但是在接片算法非常强大的现在,这些不是问题。

如果相机自动白平衡不够准确地还原色彩,后期在ACR中还提供了白平衡调整以及白平衡工具。通过白平衡工具单击片子中本该是灰度(R=G=B)的区域,能够很方便地解决偏色问题。
相机设置
关于数码相机白平衡的设置有两个,一个是上文中提到的【白平衡】,还有一个是【白平衡偏移/包围】,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不同相机参数设置不太一样,狗菌以佳能6D为例。


【白平衡】能实现较大范围的偏色校正,可以实现2500 K到10000 K的调整(跟相机有关),在ACR中能实现2000 K到50000 K的调整。
【白平衡偏移/包围】则是用来校正白平衡设置,为什么会有校正这一说法呢?以下仅为狗菌独家观点,仅供参考,不负言论责任。
相机关于白平衡的设置主要体现在ACR的白平衡一栏中,通过调整色温和色调的参数,可以直观反映出白平衡对片子偏色的影响。

仔细比较色温对照表和ACR白平衡调整提供的色温颜色带,就会发现两条颜色带并不一样,所以ACR中的色温补偿并非能完全消除环境色温的影响,在同一色温值并非互补的关系。
举个例子,自然界中6500 K色温对应着青色,而ACR白平衡调整中6500 K色温对应着黄色,青色和黄色相加无法还原为准确的白色,必须还要加点品红,所以色调这一栏也就应运而生。
在ACR中,仅仅通过加蓝或者加黄来调整色温,并不能准确地还原色彩,还需要配合色调(加绿或者加品)进行微调,所以白平衡调整是通过色温和色调两者共同协战实现的。

留心观察就会发现Lab颜色模式中的a通道类似色调,而b通道类似色温,这应该不是巧合。至于Lab颜色模式,色域最广,属于大自然颜色库,能再现人眼所能识别的所有颜色。
【白平衡】用来确定参考色温值,直接决定ACR中的色温;【白平衡偏移/包围】更多的是微调,小幅度影响ACR中的色温和色调,用来校正白平衡,得到更为准确的色彩还原。
逆道而行
随着各种调色风格的流行,白平衡已不再简简单单用来还原色彩,反倒用来进行各种创意调色,产生偏色,将片子处理成暖色调或者冷色调。

关于白平衡的调整既可以通过前期相机设置实现,也可以通过ACR后期实现。狗菌再次建议,前期拍摄相机一律自动白平衡,白平衡偏移也不需要设置,完全可以由ACR后期代替,免去琐碎的操作,但是一定要保留RAW格式底片。
有些摄影师在前期拍摄的时候会分享相机的白平衡色温值以及白平衡偏移数值,并称之为前期拍摄技巧,误导摄影小白以为很高级,结果却拿着得到的RAW格式片子导入ACR中进行调色,并义正言辞一定要拍RAW格式,后期空间大。
只能说这个摄影师并不太了解RAW格式,狗菌这里以多张前期白平衡偏移的片子为例——





不难发现,前期拍摄相机设置的白平衡偏移,在片子导入ACR中后,表现为色温值和色调值的不同,也就意味着完全可以由ACR中的白平衡调整,来代替前期相机的白平衡偏移设置。
同样相机的白平衡设置也可以由ACR后期实现,那么前期拍摄调整相机的白平衡有没有必要呢?如果直出JPEG格式,可以尝试;如果保留RAW格式,后期还要调整,完全没必要!
ACR色温误区
回到第一个问题——ACR调整中,提高白平衡色温值,片子偏暖,是不是意味着高色温值对应暖色调呢?显然这是不对的,高色温值对应着冷色调,那怎么理解加色温片子反而偏暖呢?

其实ACR中的色温调整是对真实环境中的色温进行补偿,还原白色。真实环境中的色温高,偏蓝,想要校正为白色,就需要加黄,所以这条蓝到黄的颜色带只是用来直观判断偏色趋向,跟对照色温的颜色带是两个概念,近似互补的关系。
不少摄影教程会提到“降低色温,让片子呈蓝调”之类的说法,并没有错,但是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冷色调对应着低色温值,狗菌这里提供一点见解方便大家弄清白平衡调整和色温的关系。
以色温值5200 K的片子为例,ACR中提高色温值到7000 K,原片色温值小于当前色温值,呈暖色调;反之降低色温值到4000 K,原片色温值大于当前色温值,呈冷色调,这跟相机前期拍摄设置白平衡的道理是一样的,可以参考演示。
总结
1、高色温值对应着冷色调,低色温值对应着暖色调,白平衡用来还原色彩,只有当片子色温和环境色温一致时,才能准确地还原色彩。
2、关于前期拍摄相机的白平衡偏移设置,如果直出JPEG格式,可以尝试;如果保留RAW格式,后期还要调整,完全没必要!
3、白平衡已不再简简单单用来还原色彩,反倒用来进行各种创意调色,产生偏色,将片子处理成暖色调或者冷色调,学会灵活变通。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白平衡有了足够多的了解,解决最开始的三个问题也并不难,如果还有疑问,欢迎私信或留言交流~
其实狗菌现在很少用白平衡来还原色彩,更多的是结合分离色调,对片子进行偏色处理,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大胆尝试!如果觉得不错或者有用,记得三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