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买米寻书开新灶

2023-07-02 22:17 作者:巴特尔  | 我要投稿

  伙计笑嘻嘻的结果银饼找了一几颗碎银给丁一,丁一接过碎银“你下午给我送吧,附近哪有卖书的?”伙计指了指东边“这陶江县读书了加起来不超过十个,你顺着那巷子往前走,里面有一家棺材铺,那老板应该有不少书。”


  这话听的丁一莫名其妙的,只好追问道“棺材铺卖书?你们这陶江县还真是与众不同啊。”伙计笑了笑“老板姓石,是个秀才,家里出了变故就没去乡试。后来为了混口饭吃就当木匠卖棺材了呗。你也别多问,反正陶江县就属他那书最多。至于卖不卖那就要看你的本事了。”


  丁一拱了拱手道谢之后顺着伙计指的方向走了不到十分钟。隔着老远就看见一家棺材铺,店里堆了不少棺材,还有纸扎,丁一都找不到地下脚。只好站在门口大声喊“石老板在吗?”喊了没两声突然背后想起了声音“这么早来买棺材?”把丁一吓了一跳。回头看到一个瘦弱的老人,丁一还是很礼貌的作揖道“石老板,在下不是来买棺材的。”瘦弱的老人笑了笑“那是买纸扎的?”


  “在下听闻石老板这藏书众多,特来借阅。”丁一沉住气说道。老人打量了下丁一“来着陶江县求功名的还需要看书?”丁一赔笑道“考功名是考功名,看书是看书。”老人往店里走纸扎随手拎起来摔到一边去。丁一也跟着进去。老人回头看了看丁一“说吧想借哪些书?”丁一想了想回答道“都想看看,毕竟还有几个月才院试。”


  石老板闭上眼问道“考上之后准备去哪?”丁一回答道“考上之后自然要去府城参加乡试,之后如果中举就继续去考,如果没中也准备到处走走。”石老板摇了摇头“有钱人家的孩子真好啊。”丁一只能赔笑道“小户人家有几亩地而已。”石老板捏了捏鼻子,叹气道“书我不借你,但是可以卖你。”丁一心里乐开了花,一开始没好意思说买书,这石老板居然自己提出来那是再好不过了。赶忙问道“不知道石老板多少本书想卖多少两银子?”


  石老板也不磨叽,站起身道“你跟我来自己看吧。”跟着石老板走进后院的书房。书房倒是收拾的整整齐齐,一座书架上密密麻麻摆着不少书。“自己看要哪些吧。”石老板指了指书架。丁一走到书架前,这书放的可谓杂乱无章,史书,县志,药典,医术什么都有。


  丁一看了半天决定还是把史书,县志类的买了,至少要了解一下这个世界。挑选了十来本书堆在书桌上。石老板看了看“一两银子一本。”丁一下意识摸了摸怀里,坏了钱好像不够,把身上的碎银全掏了出来“不好意思,石老板,我回去拿钱。”石老板摇了摇头“我要出去办事了,你把书拿走,银子留下,少的明天这个时候再送来。”丁一拱手道“那再好不过了,多谢石老板。”


  捧着十几本书刚走回家,就看见红玉带着一位妇人站在门口。红玉跑过来接过丁一手上的书“老爷买这么多书啊。”丁一笑着问“这位是?”红玉捧着书走到妇女身边“这位是布庄的老板娘,刚才帮我送被褥回来的。”丁一拱手道“多谢大姐。”妇人倒不客气“老弟长得真俊啊,以后常来店里照顾生意啊。”这话听的怎么都别扭。丁一只好笑笑。


  红玉站在桌前翻着这些书,问道“买这些书干嘛?院试也不考这些啊。”丁一坐在椅子上翻着手上的书并没有搭理红玉,红玉又换了本书翻了翻,觉得无趣就把书扔到一边,扒在丁一身后看看什么书让他看的这么入神。红玉好奇道“史书有什么好的?”丁一故作高深道“以铜为鉴,可整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红玉看了看丁一“这话不会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吧?”


  丁一笑道“你就这么看不起我啊。不过的确是从书上看来的。”红玉笑着说“那丁老爷从史书里看出了什么门道?”丁一想了想回答道“没看出来,不过等看完了应该就能看出来了。”红玉没好气的说“你看完了也没用。”丁一好奇道“何出此言?”红玉小声说“父亲当年就说过这宁朝从立国后一直不太平,归根结底就是世家大族们搞的鬼。”丁一放下书抬头看了看红玉“说的也没什么错,你父亲还说了什么?”


  红玉小声说道“宁朝至今建国还不足二百年,大小叛乱无数。先帝从武朝手中接过江山之后叛乱四起,经过十多年才平定天下。之后六十年先帝沉迷修仙,朝堂之事交予权臣,每隔二十多年都会出现严重的叛乱。之后先帝仙去,文光公主问政之后,南蛮,西南,河西漠北,先后反叛,一开始还尝试出兵平叛,但是铩羽而归几次后,就不再出兵。北边不臣也是因此。”丁一问道“没了?”红玉回答道“没了啊。”丁一追问“你父亲就没说世家大族们为什么要搞鬼?”红玉摇了摇头“难道你知道?”


  丁一笑了笑把书重新翻开“等你把这边的书全看完就知道了。”红玉没好气道“我要天天坐着看书,你就等着饿死吧,我去做饭了。”丁一突然想起来还欠人钱呢“对了,下午会有人送稻米来,你再给我点银子,我还欠卖书的十几两。”红玉摸出一块银饼和一把碎银给丁一“你省着点花啊。”说完转身出了书房。


  虽然字看的懂,但这种手抄书看起来也太累了,涂改,错字,看看猜猜没一会就到中午了。走到厨房看见红玉还在里面忙碌,想进去搭把手。红玉阻拦道“哪有读书人下厨房的?快出去,饿了就去堂屋等着,桌子上有刚买的蜜饯,你对付两口。”丁一反驳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饭都不会做还怎么行万里路。”红玉拿起锅铲“别和我说这么多大道理,反正君子远庖厨你哪凉快哪待着去。”


  丁一只好去堂屋干坐着,桌子上的蜜饯也不怎么好吃,吃了一个齁甜的金桔之后就再也不碰了。没一会红玉捧着木盘端着饭菜进来了。丁一伸手想帮忙摆盘,被红玉狠狠的打了下手“哪有老爷做这些事的?你这样以后早晚穿帮。”丁一摇了摇头“这不是就我们两个在吗。”红玉摆着盘嘴巴却没绕了丁一“要养成好的习惯!”摆好盘子红玉介绍道“白菜炖猪肉,凤尾菇炒鸡蛋。看你昨天吃了不少,特地去买的。”


  “谢谢啦,不过以后做饭随意点,你想吃什么就做什么。”丁一笑着说。红玉憋着笑“今天可是新家开灶,菜品肯定是要老爷喜欢才行。”丁一捧起饭碗才想到“你买米了?我也订了一担让他下午送来的。”红玉翻了个白眼“这就是你买的米,你可真舍得啊五两一担的稻米。”丁一尝了一口“这米也就一般啊,还没”道观两字差点脱口而出,还是要小心为妙。“还没佰武村的好吃。”


  红玉也是聪明过人“那米可是从江南送来的,我在国都那几年都没吃过,估计宫里的贡米也就那样了。”丁一点了点头。红玉接着说“以后这些柴米油盐你就别插手了,缺什么和我说,我去买,你是不知道,我一说地方,那伙计说‘你家老爷来订过了’我问他多少钱,什么米,他支支吾吾的。”丁一嘴巴是一刻不闲,一直在吃。红玉没好气道“你是饿死鬼投胎啊?那伙计最后被我缠的没办法了才说的。”


  丁一摇了摇头“你啊,钱财来身外之物,他最多是想以次充好自己截个一二两银子呗。”红玉张着嘴“你知道?你知道还把脖子伸上去给人宰?”丁一指了指空了的碗。红玉拽过去又给丁一盛了一碗。“你还真当起老爷来了?自己不会盛饭啊。”红玉越想越气。丁一笑着说“刚才不是你说让我别碰的吗,还有啊,我去买米是假,套近乎才是真。”红玉白了他一眼“一个粮店伙计有什么套近乎的。”


  “民以食为天,弄清楚这陶江城老百姓吃什么,吃多少还是很重要的。”丁一装模作样的说着道理。红玉半信半疑道“那你现在知道了?”丁一摇了摇头“本来准备下午等他来再套几句话。”红玉红着脸“你这是怪我了?”丁一低头吃着饭不说话。红玉哼了一声“你能问道个屁,这陶江县百姓吃的最多是麦麸粥,最多再放两块红薯。”丁一诧异的看着红玉。“你怎么知道的?”


  “我去买菜的时候问的呗。”红玉骄傲的说。丁一低着头都不好意思抬起来了“那还问到什么了?”红玉小声说“你有没有发现这陶江县很奇怪?”丁一想了想“人员构成有问题,路上人很少,就算看见人也全是年轻男性,壮劳力。女人和老人基本都是店老板,而且没小孩。”红玉自言自语道“人员构成,壮劳力,你这用词还真奇怪。”丁一说道“别在意细节,你知道原因吗?”


  红玉摇了摇头“我也觉得奇怪,买菜的时候问了个大嫂。那大嫂也不肯说,就一个劲的摇头,叹气。”丁一咂了咂嘴巴“吃饱了。看在饭做的不错的份上,我就提点你一下,什么地方年轻男性最多?”红玉思考了一会回答道“兵营。你的意思是这些人要不就是官兵,要不就是黄老爷家的护院?”丁一轻声说道“恐怕不只是护院这么简单,护院只是个身份,干的活估计就是略人。”


  红玉点了点头“官府也需要不少官兵,要不然也分不到一杯羹,而且也要看着点黄老爷。”丁一夸奖道“不错嘛,提点你一句你就能想道这么多。对了,宁朝略人不犯法吗?”红玉叹了口气“犯法又有什么用?民不举官不究,更何况大多数都是黄老爷这种,黑白通吃。”丁一思索了一下“有句话我不知道该不该说。”红玉看了看丁一“你说呗,还能想把我卖了不成?”


  丁一笑着说“不是卖你,是想等去府城之后买几个人。家丁,丫鬟都需要。”红玉听到丫鬟眼睛盯着丁一问道“还买丫鬟干什么?准备等师父来了把我送回去?”丁一皱着眉“想什么呢,到时候买个丫鬟,你也别洗衣做饭,有时间多看看书。”红玉诧异的看着丁一“我还看书干嘛?难道你想让我替你乡试?我可不敢,这被抓到可是要砍头的。”丁一故意逗红玉说道“这倒是个好主意,我怎么没想到替考。”


  红玉居然认真思考了起来。“说笑的,别当真了,难道你还真一辈子做我的丫鬟啊,多看点书,以后等我发财了你做我的秘书。”丁一笑着说道。红玉看着丁一问道“秘书是什么?”丁一想到了一句话但是不敢说,只好解释道“就是高级书童吧,帮我安排生活和工作。”红玉板着脸“那不还是丫鬟,不对,更像宫里的太监。”丁一好奇道“宁朝也有太监?”红玉回答道“以前有的,先帝仙去,文光公主问政之后就不再任用太监了,慢慢用宫女代替了太监。”


  丁一点了点头,看来这帮太监没少得罪这文光公主。“我去看书了,你下午没事也休息休息吧。”红玉收拾着碗筷头都没抬,没好气的道“这么大的宅子,有的忙呢,我下午去收拾收拾后院。”丁一也没搭茬,心里盘算着怎么把院试糊弄过去。


  史书看了没一会就开始犯困了,丁一把书放在桌上靠着椅背,这陶江县和赤方岭不知道做这生意多少年了,看黄老爷的家产,说不定从他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搞了,等师姐来了之后问一问,毕竟每次都从佰武村借路,师姐不可能不知道的。这帮家伙应该是在城外交易,然后再进城,那么多人也不知道藏哪去了,看来黄老爷在附近还有据点,怪不得城里人少,估计有不少人在那边看着。


  

  


  


买米寻书开新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