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肝气犯胃证


肝气犯胃:舌边红
主症:呕吐,胃脘胀痛
我们治疗胃痛的时候,它是一个肝气犯胃,而导致胃气郁滞,胃气阻滞,不通则痛,在我们呕吐的时候,那就是肝气犯胃,而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舌诊上焦:
胸闷憋气,夜眠不实:舌尖为心肺所属,舌尖红为郁火。
头晕头胀:郁火上扰清窍。
舌诊中焦:
胃胀:舌中部为脾胃,凹陷则虚。
急躁易怒:舌边红,为气滞化火。
两肋胀痛:舌边红,肝火炽盛。
舌诊下焦:
溲黄浊、尿等待:痰浊下注膀胱。

主症:呕吐,胃脘胀痛。
证机: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呕吐物的鉴别:
从内容和性状来看看,来帮助我们辨证。如果呕吐物酸臭比较多,气味难闻,饮食停滞的比较多,食滞内停的比较多见。如果说呕吐的黄水、苦水,那肯定是肝胆胃有热,肝胆气逆,有胃热,侵犯到了,胃失和降。如果呕吐物是酸水和绿水,那是个肝热,肝热犯胃,胃气上逆。如果呕吐物,兼有一些痰涎的,清水痰涎的,那是痰涎中阻,然后导致气机上逆,而犯胃,导致胃失和降。如果呕吐物是清水,量比较少的,一般是脾胃的阳气虚弱,运化失健,而导致虚气上逆。

呕吐病机的要点:
呕吐不管任何原因,都存在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如果说由于外邪、饮食不当,或者是肝气郁滞,或者是痰饮阻滞,而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那是一种实证。如果说胃阴不足,那么胃失润降,也可以导致胃气上逆。所以我们说病理性质有虚实两块,可以互相转化和兼夹。
什么是实证,有邪者为实,邪伤正气,胃失和降,外邪有寒邪,有痰饮食滞,有气滞,这些因素阻滞了胃,导致了胃不能够通降下行,胃失和降,就形成了呕吐。
虚证是脾胃虚寒,或者是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胃脘失于温养,不能温中,胃气不能够正常的通降,或者是胃阴不足,胃失润降,也可以导致呕吐。虚实之间也可以有一些转化。比如说实证呕吐剧烈,耗气伤阴,可以转成虚证,或者实证的呕吐,呕吐的时候肯定影响他的食欲,可以产生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变成虚证。
虚证饮食不当,复感外邪,他可以兼有这种标实之邪偏盛,出现标实为主的情况,这是一个虚中夹实。实证可以转为虚证,虚证可以兼有实证。
一般实证转为虚证,往往是病情进展,发展比较重的一个表现,而这样虚证兼有实证,是一个病情比较复杂的表现。

1.噎膈、胃痛、呕吐均可见胃阴不足之证,其病理表现和治疗原则有何不同?
其属噎膈者,病机为胃津亏耗,食道失于濡润,症见吞咽哽涩疼痛,固体食物难入,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干或有裂纹,脉细弦或细数。治疗原则为滋阴润燥生津。
胃痛病机为胃阴亏虚,胃失濡养,气机不利。症见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以养阴益胃。
呕吐病机为胃失濡养,和降失司。症见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口燥咽干,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多细数。治以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2.呕吐的主要病理变化是什么?临床是怎样辨证的?
呕吐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因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引起者属实;因中阳不振,胃阴不足,致胃虚不降者属虚。
临床应详辨虚实。实证多病程短,来势急,吐物较多;虚证多病程长,来势缓,吐物较少,可反复发作。实证中由外邪犯胃者,常突然发病,伴有寒热表证;由于食滞者,呕吐酸腐,嗳气厌食,多有饮食不节史;痰饮内阻者,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伴头眩心悸,常反复发作;肝气犯胃者,呕吐吞酸,嗳气频频,胸胁闷痛,多因情志失调引起。虚证有中阳不振,脾胃虚寒和胃阴不足,失其和降之别。前者以饮食稍有不慎即吐,肢冷便溏为临床特点;后者以干呕嘈杂,口燥咽干,舌红少津为主症。

3.治疗呕吐为什么不能见吐止吐,应采取何种措施?
呕吐虽然是一个病证,但有时又是人体祛除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因此在治疗呕吐时,要注意病因,不可见吐止吐。如遇伤食、胃中积痰停饮、或误吞毒物,表现为欲吐不能,或吐而未尽者,不能止其吐,而应该因势利导,给予探吐,以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