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界精神卫生日:大众对“精神病”这3个字的歧视眼光如何消除?】

2020-10-10 11:40 作者:晴日心理何日辉  | 我要投稿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今年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

与新冠肺炎相比,精神疾病给患者和父母带来的病耻感更强烈,因为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十分严重,而且历史悠久。绝大部分人用有色眼光看待精神疾病患者和相关科室或医院。比如很多家长会用“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精神病院去”之类的话吓唬小孩

而在我工作生活的广州,全国响当当的经济发达、文化开放的一线城市,对精神疾病患者也存在明显的歧视。

原广州市精神病医院位于广州芳村,当本地人说“这个人是从芳村出来的”“这个人被送去芳村了”,言下之意是指这个人是“疯子”“脑子不正常”。看似言语隐晦,但其实是赤裸裸的歧视,甚至把某个地区与精神病院联系在了一起。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精神疾病患者及父母的病耻感非常严重,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这是一种错误认知,甚至可以说是无知,但这事出有因。精神疾病的治疗历史、精神病院的发展历史来看,尤其是过去医疗水平较落后精神病院的氛围确实令人感到恐惧。

1975年,美国电影《飞越疯人院》上映,这部电影真实刻画了当时精神病院非人道“治疗”的状况,给大众带来剧烈的心理冲击“疯人院”的记忆也深入人心。

同时,传统精神病学及精神医学仍停留在“症状学诊断”,精神科医生主要基于患者的外显症状进行诊断。国外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场实验,8名正常人假装有精神病性症状并就诊,结果精神科医生无法将他们从真正的患者中区分出来。

而且,由于很多患者言语、思维稍迟钝,或有社交恐惧症状,难以很好地表达自己。这时,医生主要凭家属的陈述来判断病情。这也会间接增大过度诊断、甚至是误诊的风险。

所以,想改善以上的问题,不光我国精神卫生法律要继续完善,临床的诊疗标准、对疾病的理解和研究更要不断提升,力争更加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症状和内心活动,利用科学的心理学、脑科学知识,更准确地作出诊断,向着“病因学诊断”前进。

希望广大精神科医生要避免称患者们为“精神病人”。有的医生认为,“精神病学”“精神病人”是临床上的专业术语,与大众理解的不同,更不是老百姓口中骂人的话,所以不需更改这个称呼。

但事实上,大众对“精神病”这3个字的歧视眼光,可不会因为这是专业术语而变得理性和善意。精神心理障碍的诊疗和称谓不能脱离社会现实。

目前社会对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的包容度并不高,污名化、歧视仍非常严重如果还用“精神病人”来称呼他们,恐怕只会加深大众对患者的误解、排斥和恐惧。

这对社会文化进程不利,对患者康复更加极其不利。

因此,希望精神科对六类“重性精神病”的诊断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别是怀疑患者双相障碍时,一定不要混淆激越和易激惹,避免过度诊断,为患者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即便是真符合诊断标准的典型双相,也不要用“精神病人”去称呼他们。绝大部分患者症状并不符合大众对“精神病”的传统认知,我们要时刻记住这一点,帮助患者减轻社会压力。

同时,也希望精神科医生们能从心理根源上去理解精神心理障碍,对疾病有全新的、根本性的认识。这才能促进精神医学的发展,帮助精神心理障碍患者高效康复,让他们真正地摆脱病耻感。

【世界精神卫生日:大众对“精神病”这3个字的歧视眼光如何消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