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温运脾阳,燥湿化痰治疗冠感染后味觉嗅觉失灵医案。很多患者反应自己已经感染新冠好久

2023-12-02 09:43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温运脾阳,燥湿化痰治疗冠感染后味觉嗅觉失灵医案。很多患者反应自己已经感染新冠好久了,但嗅觉和味觉都出现了明显的丧失,闻东西没有味儿,吃什么都是苦涩的等等。如一位新冠感染男士,由于嗅觉和味觉失灵而困扰,利用喝酱油、吞芥末、咀嚼柠檬的方式来刺激味觉和嗅觉。 其实该方法是不可取的,用芥末、柠檬等食物来刺激味觉和嗅觉,会使得局部口腔黏膜受到损伤,而且也会损害消化道黏膜,诱发胃部不适。 其实中医对此有很好的治疗方法:我们先来看医案: 一男40岁,之前因新冠确诊进医院诊治十天,转阴后出院。但是,新冠后遗症嗅觉味觉丧失,多方诊治两个月了却一直未有改善。症状:嗅觉味觉丧失,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色白,脘腹胀满,经常溏泄,苔白腻。 中医辨证:痰湿蕴肺,寒湿困脾。 中医治法:温运脾阳,燥湿化痰。 中医方药:四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合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药用藿香梗、厚朴、茯苓、陈皮、草果、山楂、神曲、法半夏、苍术。 患者反馈,用药两剂,腹胀减轻、痰明显减少,嗅觉味觉有轻度恢复。效不更方,再进药三剂而愈,嗅觉味觉完全恢复,胃口体力睡眠也恢复正常,之后没有再反复过。 中医无后遗症一说,所谓后遗症就是没有完全治愈。中医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辨证论治,只要辨证正确,对证下药,就能效如桴鼓,也无长新冠之说。 脾阳虚又称脾虚寒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一般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脾阳虚大部分情况下由脾气虚导致的,中医认为脾胃主运化吸收,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及运化水湿。长期脾气虚的时候,最终会引起阳虚,阳虚后患者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腹胀、腹泻、倦怠等。 脾阳虚的相关症状:脾阳虚主要是由于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者过食生冷、寒凉食物,外寒直中脏腑,过用苦寒之品,久之损伤脾阳,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导致脾阳虚的临床症状。 一般会出现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肢体浮肿、完谷不化、齿痕、舌苔白滑等临床表现,可以通过温里散寒、温补脾肾的药物综合调理身。 《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则指出了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化生气血津液奉养全身,所以脾胃被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内经》在脉法上极重“胃气”,以胃气的盛衰存亡作为判断善逆的标准。而脾胃发病机制方面; 《灵枢•小针解》指出“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并以“阳道实,阴道虚”对胃病多为实证、脾病多为虚证的病机趋向作了高度概括。 中医认为,脾胃养生当先纠其始发原因,即认真审视自己脾胃虚损的形成原因,从根本上给予干预,做到“治病必求其本”,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脾胃病发作。 运脾和胃法 脾主升胃主降,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会出现胃胀、胃痛、口苦、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等病症,要用运脾和胃法治疗。 《黄帝内经》指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我们所说的脾胃之气,即胃气。食物和药物都需要经过脾胃功能的运化,才能够输布全身,发挥作用。因此,如果脾胃不适,就会影响药物的消化吸收,甚至增加脾胃负担,损害脾胃功能,加重病情。 运脾和胃法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白芍、当归、枳实、陈皮、法半夏、生姜、甘草等,用这些药材有助于行气解郁、醒脾和胃。 温运脾阳法 寒凉损伤脾阳,或久病、素禀脾土虚寒。脾性喜温而恶寒,火不暖土,阳气不振,失于蒸腾鼓动,则水谷难以熟腐转运。阳气不振,阴寒内盛,表现为面色发黄、浑身乏力、神疲怯冷、脘腹冷痛、食欲不振、胀、腹痛、消化不良、大便溏泄、小便清长等,治当温运脾阳,以驱阴寒之气,常用的中药有炮姜、肉豆蔻、益智仁、砂仁、草豆蔻、附子等。 养胃助运法 中医认为:胃为阳腑,体阳而用阴,阴分不足,胃失濡润,亦不能受纳和熟腐水谷。湿盛则伤阳,燥盛则伤阴。如果平时喜欢吃辛辣的食物,就很容易使胃津亏乏,损伤脾胃。胃阴不足表现为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发黄、舌红少苔等,需用养胃助运法治疗。常用的中药有公英、黄连、元胡、川楝子、枇杷叶、竹茹、花粉、石斛等,有助于生津养胃、补脾养阴。

温运脾阳,燥湿化痰治疗冠感染后味觉嗅觉失灵医案。很多患者反应自己已经感染新冠好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