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起风了”只能活在18年的夏天
喜欢过的歌手很多,华晨宇、薛之谦、毛不易……,自然听过的歌也很多,中文、日文、韩文都有,但至今在我心里牢牢占据榜一的不是来自于任何一位知名歌手的作品,甚至并不是原唱,而是一位藉藉无名的歌手的翻唱——《起风了》是买辣椒也用券翻唱的高桥优的作品(日文原版叫《吃醋》,和起风了没有任何关系)。

《起风了》电影原图
其实我想起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今年暑假我在青海旅游的路上又一次重听了这首歌,因为之前我知道《起风了》的原版因为版权问题下架了,只能找到mv。在路上我在《网易云》里发现了买辣椒也用券的《起风了》又上线了,得知大概是高桥优给买辣椒也用券又录了一版(不知道买辣椒也用券的原名只能这么写了),这版也是解决了版权问题。我点开听了两遍,However没有一遍听完的,怎么听感觉都不太对,想来想去发现《起风了》是神作,但它只能“活”在18年。
首先来说《起风了》为什么是神作。
其实中文很多歌曲都是翻唱的国外的歌曲,比较熟悉的像《骑在银龙背上》中文被翻唱成为《最初的梦想》,《太阳の花》中文翻唱成为《天策枪魂》,火影忍者的《青鸟》之前听过陈乐一的翻唱,甚至中岛美嘉的《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也有中文翻唱,但不得不说大部分翻唱都没有达到原唱的水平,能让人满意的实在不多。当然这也不是代表着国内的水平就低于国外的水平,而是一般人们对不了解或不熟悉的语言或歌词就有一种好奇心在其中,很多歌曲正是因为听不懂我们才会凭借旋律感知到它的魅力,而如果对一首歌我们能全部听懂,就会反复纠结一两个词语,诸如此类,歌曲的魅力自然会下降。既然如此,那么能将外文歌曲翻唱成中文并让人们熟知的歌曲就已经可以称为佳作,这也是《起风了》能让人称为神作的原因之一。

因为歌词听不懂,所以就想要一直听,就不会听腻,这也是外文歌曲占据很多人歌单的原因之一,我们一直在找好听的旋律和歌词,因为好听的旋律会吸引你去了解它,而歌词又会让你决定要不要继续品味,有点像一句著名的话“你的外表决定了我要不要了解你的内在,你的内在决定了我要不要一票否决你的外表”。一首歌旋律好听已经是难得,如果歌词还有深度,就更不容易。现在人们说的口水歌盛行,大部分就是因为不但旋律没有新意,而且歌词听不出任何内容,甚至套路的固定化都能让人猜到下一句想说什么。相比之下,能称为经典歌曲,就是因为哪怕用的是我们熟悉的母语,哪怕每一个词都听懂了,其中的意思还是值得去细细品味,旋律更是不用说,百听不厌,这才成为了经典。而《起风了》我认为比一般的经典歌曲还要厉害,明明每一个字都认识,其中的情感听了很多遍,不但没有完全明白,甚至更多的情感还会不断涌出。这首歌,不同年龄段的人听了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听出成长,有的人听出爱情,有的人听出人生,但不可否认的,每个人都在歌中能听出一两个自己,还可能听出其它平行宇宙自己的可能性,或者是理想中的他/她,哪怕你还年轻,你也能体会到老了以后的感受,哪怕你已经老了,还能找回年轻时候的热血,因为这所有的一切,都被交给了风。
再说歌词和内容,其实近两年歌词写的好的歌曲有很多,可以媲美《起风了》的也有,熟悉的比如《消愁》做的已经相当不错,但消愁听过很多遍之后,你会发现前奏一响,就有种油腻的感觉,这也让人想起当初华晨宇给毛不易的评论——旋律做的不够好,国内的旋律方面这两年还差一些,但可以看到有在努力,在变得多样化。那我们反过来看《起风了》,首先旋律不是国内做的,这也看得出来国外旋律的实力,其次看歌词不过分的说,可以做成阅读理解,歌词讲的像一个故事,又不像一个故事,它有情节,却又不冗长,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像什么“玄真火焰”什么“天塌地陷”,都是简单的词汇,很像一个人的自述,也像是自我反省,更像是内心写照。精彩后是精彩,高潮后是更精彩的高潮,整首歌词的分析就不在这里做了,我觉得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感悟,篇幅也不允许,也没人愿意看。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段歌词是“晚风吹起你鬓间的白发,抚平回忆留下的疤,你的眼中,明暗交杂,一笑生花”。这句歌词紧跟副歌,这首歌如果是在这段之前结束,也是经典,但这段歌词和之后的情节,直接超越经典,完成了高潮后的升级。这段歌词用五句话,讲明白了一个人从外表,到内心,到过往,到心态,到现实,而且不是一层,是很多层的感悟,最后融合在了一起,才有那一笑生花。仅仅是歌词和旋律封神还不够,当歌词和旋律合到一起后,你会发现前奏完全就是为起风设计的,感受不到它是首翻唱。旋律和歌词如此贴合,才成就了《起风了》本身。

接下来说为什么《起风了》只能“活在”18年。
“活”其实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代表着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更像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那些人,赋予了它生命,“它”才活了过来。
其实这部分也可以放在前面说,首先是18年和20年买辣椒也用券的唱法,18年显得更随意,20年的每一个停顿都显得更加沉重,不知道这种唱法上的改进是进步还是退步,但对于这首歌来说显然不合适。懵懂的歌有朦胧的唱法,歌曲中的含义很深,你却用如此肯定的唱法来唱就打破了其中朦胧的美。包括其实《消愁》也有很多人翻唱,包括薛之谦,但大多太用力了,让人感觉不到当初毛不易唱出的那种迷惑、沉醉的感觉,所以翻唱大多只能感受到一种“人间不值得”的感觉,但我觉得这是小看了《消愁》本身,明明有着更多层的含义却只关注悲伤的一部分,只会让人觉得好听,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不过大概也只有创作者才能真正诠释自己的作品吧。
再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因为18年是千禧一代成年的时候,那个夏天我们经历了太多,有高考、毕业、欢聚、别离,甚至还有世界杯这样全球性的赛事,对于我来说可能经历了更多,那个18年我失去了初恋,去到了衡水,那一年我的整个世界天崩地裂,以至于后来我做噩梦还会梦到那个时候。高考之前,我一直在听的就是《起风了》,那首歌像一个光盘,把属于18年所有的记忆都刻在了里面,所以我们再听《起风了》听的不仅仅是歌曲,而是对整个18年的回忆,因为是回忆,哪怕它经过再优秀的歌手翻唱,翻唱的方式再高级,听着也不是那个感觉,就像没有人愿意自己的记忆被篡改,哪怕它再痛苦。
最后一点,是我自己想说的。
我个人很喜欢风,风象征着自由,它无形,但存在,我看得见空调机箱扇叶的转动,感受得到凉,但看不到风,可如果没有风,世界必然会崩坏。风是一种比水更豁达的存在,它比水更无形,却也拥有摧枯拉朽的力量,但从不会被任何容器束缚。相较于顺应事理的水,我更欣赏不顾一切的风。没有人会预知到什么时候风会经过自己的身旁,也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消失,也就是说,你身边的风,可能是过去的你身旁吹过的风,也可能是未来的你带来的风。最好用来形容风的画,就是一张白纸,它一无所有,它拥有一切。这种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物体,也跨过了我的心间。我会想起庄子,他向往的“无所适”的世界是不是就是风的世界,或者应该是更高一重的境界吧。所以当听到18年的《起风了》,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受、回忆,甚至可以说,使整个世界。

相信18年的夏天,我们身边都起过一阵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