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传武叛逆者”李小龙:基本上所有传统武术都是纸上谈兵的花架子

2021-04-09 14:47 作者:为道塾截拳道  | 我要投稿



“他们(传统武术师傅)中的大多数顽固透顶。‘两百年前就已经这样教了,所以......’你明白吗?如果继续保持这种态度,你就完蛋了!

我的意思是,你永远不会成长,因为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如果追随于陈规旧俗的方式方法,那不过只是在重复数百年前传下来的东西而已。

传统师傅说:‘如果对手这样,那么你便这样,然后这样,然后再这样......’当你还在想‘然后怎样’的时候,对手早已把你解决掉了。”

——李小龙



李小龙与好友、健身教练陈炳炽咏春对练


李小龙当年投入咏春门习拳,有两位师兄对他的帮助最大。

一位是张卓庆,当年是由他介绍李小龙到叶问宗师门下习拳,并曾以师兄身份代师教授李小龙咏春基本功。在香港,两人年龄相仿,情趣相投,私交甚厚。后来李小龙赴美留学,而张卓庆也去了澳大利亚发展,但是两位师兄弟通过书信方式,一直保持了联络,经常互告近况,交流武功心得,同时互相鼓励,对彼此的海外生活致以祝福。


李小龙与张卓庆


另一位,则是黄淳樑。这位咏春门公认的“讲手王”,是一位当年在香港以实战功夫著称的咏春拳家,曾以门派之间讲手、挑战名义,打遍香港街头或郊野、天台,对于咏春拳在香港打开传播局面贡献颇大。据传,李小龙当年也是在亲眼目睹一次黄淳樑以小个战胜大个的讲手实战之后,才真正坚定了学习咏春的决心。

之后,黄淳樑更是代师授艺,带李小龙外出各种讲手比武,磨炼实战技艺,对于李小龙未来武术生涯坚持“走现实路”,产生了积极影响。


1950年代,少年李小龙和师兄黄淳樑的罕见合影
黄淳樑练习咏春木人桩法
1973年,李小龙邀请师兄黄淳樑参演《死亡的游戏》。图为李小龙指导黄淳樑和他的弟子温鉴良进行武打排演


李小龙1953年开始习练咏春拳(有说是1954,或1955年),一入武门,习武成痴。

为验证所学的实用性,各种实战便成为了他的家常便饭。除了经常在街头撩人打架试手;和尚武的朋友私下比武(如从小习武的实战咏春创始人梁绍鸿曾与李小龙三次比武,结果三次被李小龙秒杀,遂转学咏春,与李小龙成为同门),以及在张卓庆和黄淳樑等咏春师兄带领下,积极参加各种传武门派之间的讲手比武,等等,单打独斗,团伙群殴,挑战应战,鲜有败绩,这无疑是当年学业一塌糊涂的少年李小龙最值得自傲的所在,因此,那个时期,李小龙对于传武咏春拳法的实战性,坚信不疑。


李小龙1960年代初在美国马里布海滩演练咏春套路小念头


纵观李小龙的整个武术生涯,从武术入门,到最后创出截拳道,在不断地实践中,经历了一个对于武术,特别是对于以中国武术为代表的传统武术由坚信坚守到扬弃发展的深刻认知锐变和自我成长的曲折历程。

香港是中国传统人文氛围浓厚的城市,少年时,受天马行空的文学化的武侠小说,戏剧化的戏曲戏剧武打、媒体比武故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武术“武馆多过米铺”的香港现实环境的浸染,李小龙对于传武,特别是咏春拳法的实战功能,曾经抱有超越现实的情感认同,甚至绝对的信任,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迷信,此种从思想到行动的传武执着,直到1957年才突遇现实打击,产生较大的思想触动。


1957年香港国术代表队选手名单


1957年12月20日,发生了一件对于李小龙个人武术观而言影响很大的武林大事件——咏春门公认的“讲手王”黄淳樑,在台湾首登台港澳国术大赛擂台,首战即在占据优势情况下,被所谓“台湾腿王”吴明哲一脚踢伤逆转告负。

此事深深地震撼了李小龙,让他第一次开始正视咏春拳法,认识到中国传武因为门派和套路限制,因为传统固化的技术体系和训练方法限制而造成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即使是咏春拳,也不是他以前认为的那样战无不胜,也存在技艺上的不足和短板。

李小龙是咏春师兄弟中公认的“醒目仔”,好学且有智慧,在一切为了提升实战效率的导向下,他的武术观念开始从最初相对迷信咏春的迷蒙之中,有了新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判断,要对咏春进行实战化自我完善、创新的想法,也开始在心中萌芽,推动着他更加切实且不拘一格的“走现实路”。

一旦放下执着之心,原本就思维跳跃的李小龙,遂在新年过后,即1958年初,当香港戏院放映《台港澳国术大赛特辑》纪录片时,如获至宝,在四天映期内连续追看八场,以深入探究在香港讲手无敌的师兄为何而败。

李小龙曾言:“比武失败并不可怕,失败其实是成功的垫脚石。只有当你了解了为何而败,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事实上,中国传武近现代发展以来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不敢直面失败,总以为一次比武,一次失败,就是终生失败,就是门派之败,因此回避实战,不肯也不敢言败。这导致了传武在和平时期通过大量的竞争性实战来不断自我进化,不断培养能打善斗的门人变为不可能。

师兄之败,对于李小龙而言,却恰恰是打破他的咏春门派迷信的一个重大契机,也是促动李小龙以科学的辩证批判精神,秉持科学研究的态度,通过主动分析自己所学所练的咏春不足,并试图以自己的创意方式,弥补传统咏春的结构缺陷的重要契机。

1958年,李小龙,一个来自传武的现代武术科学家的自我武术研究之旅由此开始了。


李小龙的传武书籍内页,写满了批注


八场观影所得,加上旁观者角度的自我分析,李小龙最终得出了师兄之败的问题所在:

从个人格斗实力上看,“台湾腿王”吴明哲拳法固然不俗,放长击远的腿功更是其特长,师兄黄淳樑虽拳法一流,近身战优势明显,但在对手拉开距离游斗时,身法和步法上却难言灵动。李小龙认为咏春拳胜在近身格斗拳法紧凑绵密,简单直接,但在放长击远的腿法攻防方面,存在较大欠缺,如能加强腿法和相应步法、身法短板,那么咏春拳必将如虎添翼。

因此,1950年代香港时期的李小龙一边学习咏春拳,一边寻找机会,求学或自学各类北派腿技。比如和北派武术高手、精武体育会教练邵汉生师傅以舞换武,练习掌握了谭腿等多项传统武术套路、技法;比如购买了不少中国大陆或港台出版的北派武术书籍——如中国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先生的专著《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华拳》;如师承梁子鹏、郭岐凤的香港武术大家李英昂先生(1930—1986年)撰写的《二十四路连环腿法》等专书,都是李小龙重点研究和学以致用的武功自学“秘籍”,以此集中研究中国北派腿法技术和基本功练习方法,勤而习之,颇见成效。



书中的柔韧训练方法,李小龙一直坚持践行,在《李小龙技击法》中也有所示范
李英昂《二十四路连环腿》部分书页插图。李小龙曾实践并在其《功夫之道》书稿中选用部分图示
书中的地躺腿法李小龙曾在功夫电影中有所展现


这些学习和训练的成果,最后都体现在李小龙赴美后早期教授的,以咏春拳法为主体的振藩功夫体系之中,后来,又顺延发展成为李小龙独创截拳道全能格斗技术体系中无限制踢法的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实践基础。可以说,咏春师兄擂台败北,非但没有打击他的传武实战信心,反而激发了他自觉不自觉的从此走上了自我完善的传武改良之路。

1964年,李小龙在美国长堤首届空手道国际锦标赛的中国功夫演武一鸣惊人,其中就展示了李小龙根据华拳“击步三不落地摆莲腿”稍加改变的“击步三不落地旋风腿”,1973年,在《龙争虎斗》电影中,李小龙又再次做了这一技巧展示。


林英昂的穿心腿
李小龙的截拳道穿心腿。在技术细节上较传武踢法有所进化


以中国武术自豪,以中国武术家的身份自豪,李小龙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美国,从来都没有动摇过,这是一个中国人对于融于自己血脉之中的文化之根之源的,发自骨子里的认同和骄傲,但是,李小龙从来不因为这一点而盲目的固步自封,或中国武术唯我独尊。相反,以实战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怀着一颗让中国武术与时俱进的现代中国武术家的拳拳之心,李小龙从1957年以来,直到他逝去,从未有一天停止对于传武,特别是中国武术的批判、改革和提升。

爱之深,方责之切。

来自传武的李小龙,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彻底的世界级的传武批判者,打假者和改革者。从坚信传武,到改革传武,最后从传武中彻底解放出来创立截拳道,李小龙走过了一条守、破、离的从传统武术到现代武道的悟道证道之路。


李小龙展示腿功——以脚尖和虎趾为力点的高位勾踢
上拳下腿,立体打击


1964年,奥克兰,一场来自三藩市唐人街传统武术家踢馆挑战的风波洗礼,给李小龙的个人武术观带来了一次彻底的冲击——这一次,是推动李小龙最终告别传武,或者说从传武中彻底解放,探究两只手两只脚的人类终极武术的决定性契机。三年后,在现代武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截拳道诞生了。

奥克兰比武,尽管李小龙三分钟追打,耗尽体能打败了满场逃窜的挑战者,来自香港精武会的黄泽民,得以继续招收教授外国学生,但比武的过程,却给李小龙带来了比1957年师兄黄淳樑比赛落败更加强烈的武学思想冲击和震撼。

可以说,李小龙早期的格斗实践,无论是思想、理念还是技战术体系,全部都未曾摆脱传统武术,特别是咏春拳的框架和桎梏,基本都是在一技一术的拾遗补缺之间兜转,对于人类格斗心、技、体三大致胜要素尚无全面理解,更谈不上践行。

因此,李小龙早期格斗实践重技(比如学习北派腿法以弥补咏春之短,反映的都是纯技术性思维而轻体能。在美国1990年代一部李小龙纪录片中,木村武之曾回忆西雅图振藩功夫时期的李小龙,追求的都是速战速决,以秒来计算格斗时间,因此觉得体能不是那么重要

事实上,李小龙此前在街斗和比武中,对此也是百试不爽,只要对手敢于对攻,而不是像黄泽民一样转身就跑,李小龙都能做到秒杀,比如1960年李小龙在西雅图11秒秒杀挑战他的日本空手道家,就是在对手敢于对攻的前提下。李小龙瞬间爆发,瞬间秒杀,他的长时间格斗的体能短板,被深深掩盖在机关枪式的连环直冲的胜利中。

那时的李小龙所谓的体能训练,多以纯粹的反复套路练习附带的体能提升,来替代专项的体能训练这一传武训练特点,体现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东方传武体系中。1972年,李小龙将传武存在的这一问题,在他的《猛龙过江》中进行了对比揭示,可惜那时能看懂的人没有几个。我们可以看到,在《猛龙过江》古罗马斗兽场正反派大对决之前,李小龙和罗礼士分别进行了比武前的热身,李小龙采用的是现代功能性热身方法做全身预热,而罗礼士在干什么?练习套路!

因此,当“奔跑者”(李小龙在致严镜海的信中这样称呼黄泽民)将李小龙的格斗专项体能短板暴露无遗之后,当李小龙从传统咏春局限于街巷近身格斗“速战速决”的技战术迷梦中惊醒之后,由李小龙引领的现代真功夫革命由此破土发芽,开始无可遏制的发展和成长,而原本毫无技术含量,在众多李小龙比武案例中不值一提的李小龙与黄泽民一战,也因为它促动李小龙研创截拳道的历史意义,被李小龙夫人和截拳道人一提再提,最终成为举世皆知的李小龙比武事件。当然,可能让李小龙夫人始料不及的是,李黄比武事件,如今在网络上某些吃瓜群众那里,仿佛成了李小龙一生唯一一次的比武或实战案例,甚至被人为扭曲后,成为诟病李小龙格斗实力的“重要证据”,不禁令人莞尔

无论如何,奥克兰比武之后,经过从香港到美国七年多的自我革新和进步,李小龙此时其实已经站在了他自己主导的传武改革由量变而产生质变的临界点上。他不在拘泥于传武的特定技战术框架去修修补补,而是从心技体三个层面,以两手两脚人类为对象,开展系统全面的现代化格斗科学研究和日新月异的飞跃式自我进化。

彻底改革传武,打造属于自己的科学化的现代实战新武道,成为最强的实战武术家,成为李小龙1965年之后的唯一武学追求目标。



精武体育会拳械皆精的传统武术家黄泽民。身高180的大长腿,英武帅气


实战经验与日俱增,武学思想日新月异,科学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日渐丰富,对于中西武术研究日益深入,在人类武术高峰的攀登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李小龙,不仅在美国举行的国际性空手道大赛上,面对满场的来自世界的传武人继续公开抨击传武,积极呼吁改革,在和咏春师兄张卓庆、黄淳樑私下的书信交流时,更是坦荡,坦诚,从来不隐晦自己的武学见解,当下的个人武术发展计划,以及自信满满的推介自己的现代化的武学体系和训练方式——从最开始的单纯师兄弟之间的交流咏春技艺,到后来提出自己改革咏春的思路和导向,到毫不讳言的指出,包括咏春拳在内,几乎所有传武都是陆地习泳的产物,都是花拳绣腿,甚至到最后直言告诫咏春习者不要轻易和西洋拳家比武,以免自取其辱......

白纸黑字,观点鲜明,犀利直白,力透纸背。

两位咏春师兄在最初阶段,或许还能以师兄身份指点李小龙一二,但越到后来,当李小龙日益脱离咏春框架,渐渐告别传武羁绊,不断迈向自我解放之时,李小龙的这两位坚守传统咏春的师兄,在看到李小龙对于咏春和传武这类石破天惊,甚至在保守的传武人眼中无异于“离经叛道”的说辞时,会有怎样的内心震荡,或者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怎样的不满或不忿?!

没有人说起,也无从得知。


1969年李小龙致咏春师兄张卓庆信


1969年1月4日,李小龙从美国洛杉矶致信澳大利亚的师兄张卓庆,在表达了赴美十年,张卓庆一直是他最为思念的故人之一的寒暄之后,告知张卓庆自己最近的事业动向和成就——

“纵然我现在已涉足新的领域(影视表演),但回首过去十年,发扬中国武术一直是我奔走的主要重心。我在武术领域的成就也最让人满意,三位全美空手道搏击冠军如今都师从与我,“中国人”也因此成为武术圈的热议名词。”

写到这里,李小龙笔锋一转,写道:“卓庆,尽管我仍然坚称自己的拳法是中国功夫,但我实际上已对中国传统武术失去信心,因为几乎所有传武套路,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就连咏春派也概莫例外。”

这一段话,可以说完全否定了包含咏春拳在内的传统武术的实战性。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李小龙针对传武的当头棒喝,即使面对咏春同门师兄,也是简单直接,极端而不留余地。

接着,李小龙将他自己正在进行的先进的现代实战化训练模式,他的革命性的武学理念,进行了概要阐述:

“如今我练习的方向更侧重于高效的街头格斗(Efficient Street Fighting),全副武装,穿戴头盔、拳套、护胸、护胫/膝和护腿等(全接触对抗)。



过去五年,我一直艰苦的训练,就为了一个目的——不再虚耗时间在打打停停的(或空踢空打的)训练上面——我每天坚持跑步,有时会跑上6英里

我将我的拳法命名为截拳道(Jeet Kune Do)——理由是它已突破了咏春拳的局限,我真的认为截拳道更加富有效率。”

一年之后,1970年1月11日,李小龙又致信在香港开馆教授咏春拳的师兄黄淳樑。

在信中,他告知师兄,不慎遗失了他所借的8米厘拳赛录影带,他在好莱坞紧邻比弗利山庄新购置了房产,新添了七个月大的女儿李香凝,新创作了《无音笛》剧本,且好莱坞巨星,他的弟子史蒂夫·麦昆有望参演......

接着,李小龙不可避免的又和他的师兄谈起了武学,谈起了他的武学进化。或许,李小龙既是在向师兄报告自己的武学进步,同时也是在婉转的劝告他的师兄们,你们也应该抛弃派别之见,尝试改变自己纯粹传统的训练方式了:


截拳道穿心腿之直踢:”李小龙积极开展现代全接触的对抗实战训练


“至于武道方面,我仍是日日修习,与一班徒弟和朋友每星期会两次。无所谓是西洋拳,跆拳道,或摔角,派别是无所谓,只要和和气气,不要反面而已。

自从1966年开始认真去练习后(护手套等),觉得以前的‘偏见’是错了,因此改叫我的心得练出来的为截拳道。

截拳道只是名称矣,至紧要还是不要去局部‘偏见’而练,当然我是日日练,修习工具(拳、腿、摔等),日日要提高基本条件。拳理虽是重要,现实的还是重要,两者都需要。

龙史传真|咏春温鉴良:我师父见李小龙回来有很多东西都学他的

我是感谢你和师父在港时多多指导我咏春门径,其实是多得你,使我多去走现实路。”

很明显,李小龙在信中对于他正在进行的,摈弃门户之见,全面的与世界各类武技高手、西洋拳家开展全接触对抗训练的先进训练方式深感自信——一如1969年他对张卓庆师兄所言,他真的认为截拳道比咏春的传武训练方式更有实战效率——因为“拳理虽重要,现实的还是重要”。换言之,相对拳理而言,高压高速的贴近现实的全接触对抗更重要。

毫无疑问,拳理必须在实战对抗中去验证、去进化,两者不可偏废。


李小龙早期振藩功夫(李氏改良咏春拳)的侧撑腿
现代化的李小龙截拳道侧踢。读者不妨对比分析一下两者之间的异同


当年,正是在“世界武术大熔炉”的美国,从1959年踏上美国土地开始,到1971回港拍电影为止,李小龙曾大量地与在美各国武林高手交流、切磋、比武,特别是与身高体重均占据优势的西洋拳家有大量的交流、对抗,因此十分了解传武实战功能的不足,西洋拳家务实科学的训练效率何在,以及传武人,包括咏春练习者在面对西洋拳家时,从格斗技能、体能到实战经验的全面弱势——这也是当年李小龙不断对他所掌握的咏春拳和中国传武进行实战改良,最后改无可改,一番彻悟后彻底从传武中解放出来,颠覆性的创立现代实战武道截拳道的外在动因。

所以,李小龙在这封信的结尾,对他的“讲手王”师兄,说出了以下肺腑之言:

“尤其是在美国的西洋拳家,我也多和他们练,很多所谓咏春名家,我希望他们不要自作勇为去和他们打!!!

句尾李小龙写下的那三个大大的惊叹号,无疑代表了李小龙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和无限感慨,其潜台词再明显不过:对于传武的实战功能,以及多年来原地踏步,毫无进展但又盲目自信的现实状态,李小龙其实已经失望到了极点。放眼世界,传武人应该醒醒了!!!

传武醒来了吗?

传武人有没有听取李小龙的劝告“不要自作勇为的去和他们打”?

事实是,半个世纪之后,仍然有一些传武人没有醒来,仍然盲目自信,盲目的“自作勇为”挑战现代搏击选手,结果就是被打,被打假。这几年大陆传武的打假闹剧,鸡飞狗跳之后留下一地鸡毛,或许是李小龙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当然,也有很多传武人醒了。受李小龙“全球功夫热”影响,咏春拳也传遍了世界。我们可以发现咏春拳在国外几十年来的实战进化,如欧式咏春,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当年和李小龙三次比武,三战三败的梁绍鸿,通过叶问宗师亲自私教,精心培养,一技傍身,漂洋过海,在美国武术界多年闯荡,最后推陈出新,创出“实践咏春”,海外执教军警执法部门,培训民间人士实用自卫之术,打出了自己的一片武林天地,亦是咏春现代进化的一个值得赞扬的成功实例。

或许是受到传武打假的反向推动,2020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从全国挑选了兼具传统武术与散打经验和实力的四名专家,以及两名对竞技散打有经验的民间武师(北派、南派各一人),正式在江苏南京组建了首支传统武术国家队,开展传统武术搏击项目研制工作,探索和研发传统武术与竞技散打的融合教学、实践、发展新模式。

“此举表明,国家武管中心已把传统武术搏击正式立项,传统武术的搏击属性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多的重视,传统武术搏击运动也将会得到更加规范科学的发展。”



国家出手,意义重大,能否由此探索出一条新时代中国传武技击发展新路径,让传统武术技击和演武相辅相成得到发扬光大和传承?且拭目以待。

传武本就应技击实战而生,当然不是不能实战。李小龙的传武现代革命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无论如何,唯有真正练打结合,拳理和现实对抗结合,才是传武与时俱进的现代进化之路。

(为道塾/文)


龙史传真|他们一拳未中!李小龙指导我与咏春高手车轮大战

龙史传真 | 泰德:在截拳道实战对抗面前那些黑带们被秒成渣渣


1968年黑带名人堂颁奖典礼,李小龙与获奖柔道冠军海沃德·西岗、空手道冠军礼士。两人都是李小龙后院训练者
1971年9月号《黑带》杂志封面人物李小龙的传武警语,迄今振聋发聩


李小龙1969年致张卓庆英文信原文照录

William,

I was looking over my old mail and found most of the letters you wrote me. The latest one or the latest one that I found, has this address So I write this letter in hope that even if you have moved, somehow or another, this will reach you.

It has been nearly the years now since I've been in the States and when I sit down some evening lost in my recollection of my memories, you are among one of those that often pop up. I sincerely hope you and your family are enjoying the best of everything.

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Chinese martial art has always been a major part of my activity, though I am now in a new field: the field of acting. My achievement in the martial art is most satisfying and the word "Chinese" has come a long way in the circle of martial art due to the fact that all three of the U.S. karate freestyle champions are studying under me. William, I've lost faith in the Chinese Classical arts -- though I still call mine Chinese -- because basically all styles are a product of land swimming, even the 詠春 Wing Chun school. So my line of training is more toward effiecient street fighting with everything goes, wearing head gear, gloves, chest guard, shin and knee guards, etc. For the past five years now I've been training the hardest and for a purpose, not just dissipated hit- miss training. I'm running every day, sometimes up to six miles. I've named my style Jeet Kune Do 截拳道-- (my) reason for my not sticking to Wing Chun (is) because I sincerely feel that this style has more to offer regarding EFFICIENCY. I mentioned all the above because it is a major event in my life and (I'd) like to fill you in with it.

I've been doing good too in the field of acting. I don't know whether or not you've seen my TV series The Green Hornet in Australia, but I've worked for a year in it, setting up a good foundation. Occasionally I appear on TV and movies.

The latest one is an MGM production "Little Sister" with James Garner that should be coming out in a few months. I'm in the process of forming a production company with a few important backers here in the States, concentrating on producing martial art movies, TV series, etc.

I've just bought a half- acre home in Bel-Air on top of a hill -- plenty of fresh air -- like living out in the country, but tough on the calves running around the hill side.

Well my friend, all in all, that's what happened to me -- I don't know whether this will reach you. I hope it will.

Anyway, my warmest regards to your family and do drop me a line I would like to hear from you.

Your friend,

Bruce Lee


为道塾理念


“传武叛逆者”李小龙:基本上所有传统武术都是纸上谈兵的花架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