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招生方法有效果,教培行业的你是不是也伤透脑筋?
首先,我不得不遗憾的告诉:尽管我从2010年开始做教培招生,在这12年时间里,也亲身实操过地推、校园、渠道、活动、搜索引擎、微信、私域、纸媒等几乎所有方法,但依旧无法非常融洽的回答这个问题。
我说的融洽是,让你我都相对满意。
说实话,这个问题如果从招生方法上去回答,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因为市场是动态的,所以方法也是动态的。
我2010年入培训行业的时候,效果最好的短信,后来是报纸广告,再后来是搜索引擎,随后是微信公众号,再是私域朋友圈……你看,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代,得到的结论都不一样。
而作为一名教培从业者,我们能做的事情是,从这些动态的变化中找到一些规律,然后再用这些规律来指导当下工作的开展。
虽然之前有专门针对这个话题,写过一篇付费文章,或许是因为标题的原因,付费的人数也不少。
但很可惜,能真正理解到意思的并不多。我想,可能是由于那篇文章的内容跟大部分人一贯以来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导致看懂的不多。
在信息大爆发的当下,让人沉下心来理性思考,本身也是难事。
所以,这次就简单聊几句。能明白用意的就最好,明白不了的,也就当做浪费你十来分钟时间吧。
每一年,都会碰到很多人问这样的话题,机构招生,这也做了,那也做了,但都没有效果。
不好意思,我也很无力。哪怕是确实经验很足,也只能以“无力”来回复。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要想把逻辑讲通,需要普及的内容太多。而往往还没等我开口,对方就先没了耐心。
既然你看到这里了,我得先向你承认一个事实:市面上所有的招生方法确实都没有效果。哪怕是大神操盘,也都无法保证次次都有效果,更何况,我们还都是普通人。
如果所有招生方法都没有效果,你就不去做了吗?显然不是。你依旧会去做好那些能做的事情,因为机构还得活着。
你还是去做了事情,又为何会如此发问,究其原因是在于,你始终想找到一条快速通道。在你我意想的快速通道找到之前,我们都会认为所有招生方法都没有效果。
但也可以将这话反着来说:所有的招生方法都是有效果的,因为你还是在继续做。在没有找到意想的快速通道之前,你正在做的,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果的方法。
人是一个纠结动物,也善于在已知的领域中发现新的未知。
回到正题,哪些招生方法有效果?这个问题还是得回答一下,以免让你产生误会,以为我在忽悠你。
这事往简单了讲,个人认为就三个维度:
其一,什么是效果?
其二,从你所谓的效果到你操作的动作共分为几步?
最后,从你想达成的最终经营结果反推到现实的正确的效果标准是什么?
话有点拗口,但我还是建议你去认真理解。“效果”的界定极其重要,ta会直接影响第二步和第三步。你注意,我是在跟你分享我拆解问题的方法,当你学会了拆解问题和定义问题,你的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
同时,对于效果的定义,又会涉及到岗位职责的定义,你是从销售业绩端来定义?还是市场资源端定义?抑或是其他定义方式?这将直接影响最终的判断。
理论上,教培机构来讲,从市场端来定义效果的话,会以“有效资源量”来衡量。所以,假如你是从销售业绩端来衡量,就得拆解为两个模块,即市场和销售模块。
如果市场模块给的“有效资源量”不够,导致销售业绩差,那就把问题定义住了,就是市场工作不到位,再细化,深入的去解决市场问题。
如果市场给的有效资源量够,也把问题定义住了,主要去解决销售端的问题。
所以,定义和标准,才是机构运营当中的难点!毕竟,ta涉及到一整套内部SOP流程的建立,以及经营界线的建立。不是简单的一言以蔽之:没有效果怎么办?
而是得跳出现象来看本质,本质就是流程、逻辑、标准、数据。然后再反哺现象的解决。
往往,人们不会听你讲这么多,就会把你微信删除。因为,ta想要的是一个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实际上,机构经营中,不存在任何捷径!
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基于数据、标准、执行,三位一体的复盘总结,然后再不断的跟昨天的自己比,最后在持续的实操中精进。
没有常胜将军,但却有很多的常败将军。认知才是根本。根本都找错了,最终的方案也必然谬以千里。
最后总结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点:
1.先去建立机构内部的SOP(标准作业)流程,即:市场、销售、教学、服务四大板块各自的岗位职能、过程指标和关键指标,形成整个机构的内部运作机制,也可以称之为:标准化运营模型。
2.根据第一步,来锁定“效果”的定义,基于市场资源端,还是销售业绩端定义的?如果是业绩端,就得先把过程指标和关键指标拆解到市场和销售;
3.一般我们是建议按模块来界定“效果”。市场端就是“有效资源量”,销售端就是“业绩”。业绩完成不好,可能跟销售岗位的工作管理和操作有关,也可能跟市场提供的资源量和有效性有关,这时候就得一分为二的看待;
4.如何界定到底是销售还是市场的问题?这里需要机构内部必须有两套标准,一是销售模块过往综合下来的签转率、上门率、诺访率;还有一套是基于市场模块的完成全年流水指标对应的有效资源量;
5.各种率跟标准配不上,我们会认定为销售端口的问题;而如果是有效资源量配不上,就是市场的问题。当然,大部分时候是两边都有问题,也有很多企业主会认为是方法出了问题;
6.因为真正有整套运营逻辑和数据标准的机构没多少,所以往往就归结为:方法不行。
7.事实上,如果你经营机构,长期关注的是方法问题的话,十有八九机构是亏损的,哪怕不亏损,机构盈利能力也是不可持续的。
8.企业主需要关注的是内部经营、运营标准的建立。做多少流水,要多少资源,打多少邀约电话,要多少上门,要配几个人等能够量化的内容。
解决方案说完了,最后还是再强调一下企业主真正要去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其实之前的文章里也在反反复复强调这个问题,这里也再摘取过来强调一下:
a.企业主长期需要花时间去琢磨的是两套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一是运营标准化,一是教学标准化;运营标准化解决的是企业的持续盈利问题;教学标准化解决的是机构的持续存在问题;
b.由于教学标准化体系会受限于本身的业务范畴,所以就不在这里分享,重点讲讲运营标准化体系建立的难点;
c.先要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整套运营体系设计过程中,最难的是找到各个维度的参考标准,比如,签约转化率、上门率、成本占比、利润率等;
d. 第二个难点在于通过对成本的管控,如何通过对“流水、结转、成本、利润”等4大模块的模拟规划,来确保年度经营利润要求,这就需要对薪酬结构进行设计,对提成、课时费发放标准进行测算;
e.第三个难点是最低开班人数的界定,很多机构之所以每个时段都开班了,但依旧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利润,十有八九是因为没有控制住损班;
f.再次提醒:任何一家机构的数据化框架和量化指标,以及薪酬、考核机制都不建议去参考。每家机构流水、利润要求不一样,体系中的所有数据都是不一样。千万别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得不偿失。
g.最后,机构老板要想不焦虑的运营、赚钱,必须要引入精细化数据管理,因为只有把这种管理思维掌握了以后,才真正的能够找到自己的安全感。你的安全感不是在于每个人做个多少事,而是在于每个人产出了多少核心指标。
h.结尾再说一句:如果你想继续经营机构,想把机构当做长久事业来做,精细化数据管理体系搭建势在必行。【内容来自深学邦刘一一,转发请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