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简介—1866和1870年的“自上而下的革命”
1866和1870年的“自上而下的革命”
这是以俾斯麦为首相的普鲁士王朝为了自上而下地统一德意志国家而发动的两次王朝战争:一次是1866年的普奥战争;另一次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德国还处在封建割据状态。全国分为三十四个邦国和四个自由市,其中最大的邦国是普鲁士和奥地利。
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封建,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这次革命失败了,德国的统一问题没有解决,仍然是四分五裂。
但是,1848年革命动摇和破坏了德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德国很快成为一个工业国。由于政治上的分裂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德意志国家的统一更成为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
德意志的统一问题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一条是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来实现;另一条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来实现。由于当时德国各邦的封建势力加强了反动统治,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无能,并同封建贵族妥协,德国无产阶级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所以,德国的统一,没有可能通过革命的道路来实现,而是由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完成的。
1862年,俾斯麦被普鲁士国王任命为首相。为了统一德国,俾斯麦一上台就进行军事改革,并且解散了资产阶级占优势的议会,驱逐了议员,加强了容克贵族的统治。俾斯麦极力主张由普鲁士王朝采用武力来统一德国。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靠演说,靠国会中的投票所能解决的,而是靠铁和血。”所以,历史上把俾斯麦叫做“铁血宰相”。
当时,普鲁士和奥地利进行着争夺德意志邦联霸权的激烈斗争。俾斯麦认为:必须先战胜奥地利,为普鲁士争得统一和统治德意志国家的绝对权力。
俾斯麦为了准备对奥战争,玩弄了狡猾的外交手腕,使俄国和法国中立,并且得到了英国的支持,从而取得了发动普奥战争的有利的国际条件。
1864年普奥联合战胜了丹麦。就在这次战争中,俾斯麦探知了奥军的实力。之后,普鲁士千方百计地要把奥地利的势力从霍尔施坦(德意志邦联中的一个小公国)排挤出去。普奥矛盾日益尖锐。1866年6月,普鲁士出兵占领霍尔施坦。普奥战争爆发。奥地利战败,被迫求和。从此,奥地利退出了旧的德意志邦联,并承认普鲁士建立的北德意志联邦(由二十一个邦国组成)。这时,北德意志实现了统一。
普鲁士战胜了奥地利之后,巩固了它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但是,德意志的统一还没有最后完成。紧挨着法国的四个邦国(在德国的西南部)仍然留在北德意志联邦之外,并受法国的影响和控制。法国皇帝路易·波拿巴不愿意德国统一和强大起来,竭力阻挠这四邦统一于德国。路易·波拿巴企图用发动战争来阻挠德国的统一,还想强占德国莱茵河左岸地区,并以此转移人民视线,巩固自己在法国的统治地位。而普鲁士王朝也企图通过战争以便使西南四个邦国服从自己的统治,还想强占法国的亚尔萨斯和洛林。普法双方的统治者都怀有侵略对方的野心。普奥战争结束后,路易·波拿巴企图获得卢森堡作为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的领土报酬,遭到俾斯麦的拒绝,促使普法矛盾尖锐化。
1870年7月,普法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发生了外交冲突。俾斯麦要了很多手腕,使这次冲突尖锐化,挑动法国进行战争。路易·波拿巴首先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法军接连失败。1870年9月,路易·波拿巴在色当决战中惨败,自己也当了俘虏。普鲁士统一西南四邦的障碍消除了。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德国统一实现了。
德国的统一是由俾斯麦这样的大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特殊的、“歪曲的”情况下,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地完成的。1848年德国革命没有完成的统一德国的任务,却由革命的敌人来实现了。正如马克思所说,“那些镇压1848年革命的人违反自己的意志充当了这次革命的遗嘱执行人。”【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